陳東子 楊佳豪 花 卉
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8
“營改增”是這些年來我國稅制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2011年11月16日,我國財務部攜手國家稅務總局一同下發《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方案》文件,規定自2012年1月1日起,以上海市為示范地區,建設部分現代服務業與交通運輸業的營業稅收增值稅的試點。到2013年八月1日,“營改增”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地推行。這個政策的出現,示意著營業稅雙重征稅的問題已收到重視,并且國家將大刀闊斧地改革這項問題。但是在此后,通過調查發現,少量的運輸業還存在稅負不減反增的奇怪現象,為了找尋其原因,國內諸多學者對交通運輸業“營改增”的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了研究。本文重點在于探討“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的影響基礎上分析其背后存在的問題。
營業稅,是一種根據營業額征收的稅,其優點是非常方便簡單。但是營業稅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在流通過程中,重復征稅,究其原因,它只看營業全額不看增值,而增值稅則顧名思義,是“增值部分交稅”。現在對于大多數的行業來說,增值稅所帶來的稅負遠低于營業稅。
學者曹越的研究認為,從性質上來看,增值稅無疑對交通運輸企業的課稅較營業稅更為科學,不再簡單地一刀切,避免了重復增稅,大大減輕了企業的經營壓力,王珮等學者的數據也支持該結論。
盡管從實際研究中我們發現“營改增”對于企業發展是利好的,但諸多學者指出的它使企業利潤下降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這是由于雖然營業成本中有大量的增值稅額可以抵扣,但并不是所有成本都可以獲得增值稅發票。交通運輸行業大量存在油費、公路運輸管理費、過路過橋費等項目,不能有效抵扣。
營改增前企業業務納稅購進貨物時,購買價格、運費與稅費都計入計價成本;而之后,企業變成一般納稅人,購買商品的金額計價成本衡量的購置成本分離,還有購置的固定資產在增值稅發票中扣除了進項稅額,都使企業在財務報表中的總資產減少,資產負債率增加,其次也對企業的現金流量產生影響,譬如高速公路收費,對于交通運輸及其輔助行業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成本,但由于其屬于行政費用,故不能抵扣。再者,企業經營需要按時繳納增值稅,然而貨到付款并不能使運費立即入賬,有一定的滯后。所以會增加企業現金流的指出,引發資金緊張等一系列為題。
“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產生的影響不光與稅收政策改革本身有關,與企業自身的議價能力也是分不開的。上游企業議價能力和下游企業的議價能力對比交通運輸企業的議價能力的孰強孰弱是決定企業稅負能否轉嫁給其他企業的關鍵。上游企業的議價能力越弱,企業在采購時所占有的主動權就越大,就越有轉嫁稅負的可能。此情況在企業與下游企業有交易關系時同樣適用。企業的議價能力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與相關企業的依賴程度。一個企業的利潤中來源于少數甚至一家下游企業部分越多,那么這家公司對它的下游企業的依賴程度就越大,這同樣意味著它自身的議價能力越是弱。
交通運輸企業應當更新現下所有的固定資產,即生產設備,并提升企業業務技術水平。交通運輸企業應當抓住“營改增”造就的交通運輸行業與其他行業梯口壁壘不復存在的機會,合理地計劃分配可以抵扣的稅額,提供運輸服務給更多的一般納稅人,用以實現更多的營業收入,從而獲得更為豐厚的利潤。
交通運輸行業在開展業務往來時,應當優先選擇增值稅納稅企業——這是業內普遍肯定的降低企業稅負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進項稅額,用以抵扣后減輕企業增值稅繳納負擔并提高利潤。
從政府角度出發,如果要繼續深入推進營業稅至于增值稅的改革,為了增值稅能夠真正地負擔起避免重復征稅、促進企業發展的責任,也應當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針對企業難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問題,政府可以適當地放寬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取得機制。這樣一來,不但企業能夠取得其應當取得的優惠,達到“營改增”的政策目標,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社會上偽造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問題。
其次,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稅收優惠和補貼。因為“營改增”的出發點是使企業稅收合理化,而不是提高稅收收入。所以政府應當對于這樣的問題有一些政策上的放寬,給予優惠或補貼。而這也是能夠增加社會對這場改革的好感,有利于“營改增”繼續推行的。
最后,針對交通運輸業的特點,政府應當盡快落實自身政企不分的問題,對于路政,應改革過路費與行政服務收費。這一項不光包括收取的費用,還包括收費的主體以及收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