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倩
昌圖縣寶力鎮中心小學 遼寧鐵嶺 112500
所謂審題,是對題目進行分析、綜合、尋求解題思路和方法的過程,因此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也是了解、熟悉、把握問題,弄清楚已知條件和未知的關系,圓滿解題的基礎鋪墊。所以解決問題的正確性很大程度上就取決與審題的正確與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因此,教師要留給時間讓學生閱讀,尋找時機讓學生閱讀,創造機會讓學生閱讀,發揮教材的閱讀價值,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但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只用眼睛很快地掃一下題目,就急于動筆了,憑著自己的主觀經驗,或者是學習中的一種錯誤定勢,感覺到這個題目就是這樣做,結果犯錯了,而且有時甚至是一種低級錯誤。所以,教學中學生讀題時我要求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題目讀通順,初步理解題目所呈現的數學信息。然后仔細推敲字、詞、句,準確理解題意,在這個基礎上再解題。
我們光把題目讀完整,還遠遠不夠。因為小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缺陷,會發生感知失真現象。如將題中相似字詞混淆,找不到題中的關鍵字詞等,從而導致審題錯誤。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透過復雜的題干部分,找出重點,理解題意。要讓學生特別注意題目中的關鍵詞語,并要作進一步的理解,否則,就會妨礙下一步的數量關系的分析。教學中我用劃線或用自己喜歡的符號來找題中的關鍵詞的方法,讓學生找出題中的關鍵詞,如:“多”、“還”、還有“除”與“除以”等比較容易忽視或容易混淆的字詞可加標記,再者,讓學生把關于比較的內容畫下來,讀一讀,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如應用題中出現的“一共”、“增加”、“減少”、“比……多……”、“比……少……”等關鍵詞語,這些詞語在應用題里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它能使題目的條件與條件之間,條件與問題之間發生密切的聯系,同時也制約著解題方法的選擇。學生還可以在計算的過程中反復觀察自己的回答與問題是否相吻合,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反復審題能力。這樣的做法,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又可以使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習慣具有支配行為的力量,一個人一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終身。良好的審題習慣是良好學習習慣的一部分。雖然學生提高審題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它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教師和學生在平日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結合具體問題進行有計劃的讀題訓練;找、劃關鍵詞;結合生活實際轉化成數學問題及打破思維定勢的訓練等方法。讓學生在審題訓練中觀察、比較、判斷,幫助學生結合具體問題逐漸的體會、完善而加以靈活的運用。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和提升數學素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