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杰暉
廣州市番禺區化龍中學 廣東廣州 511434
器樂教學是學生參與實踐、創造的重要手段。著名的美國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曾精辟地指出:“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學生在演奏中學習和感受音樂,既培養了其音樂表現能力,又提高了審美能力。
在新課程的指導下,各地音樂老師們對器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并開展了轟轟烈烈地的器樂進課堂教學的研究。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器樂入門教學如果課程沒有設計好,教學沒有組織好,學生會很快出現兩極分化現象。能力差的學生會對樂器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成為教學中的阻力。如何在器樂入門教學中讓所有學生始終保持學習樂器的興趣,讓能力最差的學生都能演奏最基本的音階和幾首簡短的樂曲,這對課堂器樂教學來說是個大難題。自我區開展“研學后教”以來,筆者發現“研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模式既然適用于語、數、英等學科,那么音樂教學的課堂應該也有共通之處,于是把這種模式引進到音樂樂器課堂的教學研究,發現“研學后教”能讓初中音樂器樂教學回歸到音樂教學本質上來。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積累,就如何結合“研學后教”使初中音樂器樂教學課堂回歸音樂本質談談幾個有效的策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生好奇心強,喜好新生事物。在引入口琴教學前,在學校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口琴音樂現場會。由于機緣巧合,經過同行的介紹我認識了中國爵士口琴演奏家龍登杰老師。龍登杰老師星海音樂學院附中青年雙簧管教師,2005年全國木管獨奏比賽冠軍獲得者。同時也是一名十孔口琴手,擅長十孔口琴演奏爵士樂。在布魯斯口琴獨奏比賽獲《第十屆亞太(杭州)口琴藝術節》成人組冠軍。于是,利用此人和之利,那天,邀請了龍登杰來到學校現場。在隆重的介紹后,龍登杰老師登上了表演臺,臺下的學生們都爭著欣賞龍老師的風采。龍老師在現場給全體師生吹奏一曲口琴獨奏《茉莉花》。這有如天籟之聲,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現場吹奏的師生們。自從這個現場音樂會后,不少同學呈現出對口琴學習的濃郁興趣。以此,在音樂課堂中引入口琴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把學生引進門后,還得讓他們的興趣不能淡,因為隨著樂器演奏姿勢、演奏方法、識譜、技巧訓練音樂處理、音樂表現等方面的學習,學生在這當中的某個環節都可能失去對學習樂器的興趣。這時“研學后教”就起作用了,“研學后教”課堂教學的理念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小組學習為主要學習形式。經過一段時間入門學習后,我們把班中的孩子分成七、八個小組,小組成員的組合是前段時間學習時根據孩子的優、中、差進行了三個等級的大致分類后,編入到各個小組。小組成員的組成也參考到成員間的關系,能滿足他們的自由組合性質的盡量滿足。因此,小組內的成員可能就是自己平時在班上走得較近的好友,這樣學習時,能與好友在一起,能與自己器味相投的人在一起,研究自己的興趣愛好,當然就能保持住這份器樂學習的興趣了。
器樂課中每個學生手中都有樂器,有時是集體吹奏,有時是自由練習,如果沒有組織有序的課堂管理,那么教學就很難開展,例如學生拿到樂器就會亂吹一氣甚至比拼故意制造各種噪音;又如教師示范演奏樂曲時個別學生吹出聲音,干擾教師的示范;有時個別學生趁同學練習時,做小動作或開小差等……因此,在器樂教學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器樂學習習慣尤為重要。有了良好的開端,在以后的器樂教學中就會事半功倍,師生的互動也會更加和諧。
為了提高課堂上教學的效率,為了培養學生器樂學習的習慣,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采用的方法如下:首先是要求學生愛護樂器。每次使用時都要輕拿輕放,吹奏后要專用的布擦干凈口琴后再放入盒子中。二是在口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看手勢和辨別節奏指令的習慣。從口琴教學的第一節課開始訓練學生。當教師雙手攤開朝上即表示開始演奏,教師雙手握拳即表示停止演奏。而在自由練習時學生是關注不到教師手勢的,此時就選用節奏指令。先和學生約定一條節奏,當教師拍打此條節奏時,就表示停止演奏。并要求學生在老師拍打完第二遍之前全部停止演奏。這樣的訓練在器樂教學前幾節課中尤為重要,當學生做不到或做得不好時,可再單獨強調或訓練。學生一旦會看教室手勢和辨別節奏指令時,器樂課堂教學的效率便大大提高。
“研學后教”課堂教學的理念是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把時間還給學生。正源于此,在口琴學習時,把琴譜讓學生組內先自主識譜,視唱。遇到困難時,老師作適當的指導。在視唱到比較熟練后,就開始試吹。這個時候,小組內同學通力合作,在這樣的小組群體中學習與其它學生配合、協調,學習如何與別人默契,合奏出來的聲音怎樣做到和諧。這時候演奏的過程需要每一位演奏者的視覺、聽覺、觸覺的共同作用,這個過程能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創造一個和諧的氛圍。氛圍和諧了,學生間的團體意識就增強了,學生間的友誼也增進了。音樂器樂教育的本質也就回歸了。
器樂教學要明確的指導思想,即是通過樂器來表現音樂。中小學音樂課上進行器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樂器演奏,啟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表達音樂的情感,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能力,從中受到審美教育。總之,我們教的是音樂,而不是樂器。器樂教學的本質是教兒童通過樂器來表演音樂。
為了在教學中避免枯燥的重復練習,把課堂器樂教學變成純粹的技術練習,筆者在教學中時刻關注作品的音樂性。
“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方法,只要我們運用得當,那么初中音樂器樂教學的課堂也能回歸到音樂本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