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紅
沭陽縣十字中心小學 江蘇宿遷 223600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對此,每一位教師都在努力實踐,試圖以豐富多彩的生活教學情境設計使數學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力求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從而實現課堂教學高效的目標要求。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應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知識所不同的一些問題,創造一些懸念,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探求知識的奧秘和愿望。
例如:在一年級《度量——厘米和米的認識》這節課中,我為了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去體驗發現與探索的過程,在新課的引入階段是這樣展開的:多媒體出示“拃”的手勢圖片。
師: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漂亮的手勢,猜一猜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猜想手勢的意思。
師:其實,這個手勢叫“拃”,張開的大拇指到食指之間的距離稱為一“拃”。
測一測數學書的長有幾“拃”?
師:我們一起用“拃”來測一測小朋友的課桌有多長?
生測量,師引導。
師:下面請小朋友說一說你的測量結果。
師質疑:小朋友的課桌都是一樣長的,為什么測出的結果卻是不一樣呢?
生:每個人的一“拃”不一樣長,所以測量的結果也就有差別。
師:對了,那用“拃”測出的結果是不準確的,如果要得到統一的測量結果,我們可以用什么工具去量呢?
生:用尺去量。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用尺度量。(揭示課題《度量》并板書)
“拃”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粗略的測量方式,學生雖然也有切身體會,但大多數學生不能確定究竟如何量才是“一拃”。因此在新課開始這短短的幾分鐘內,我通過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先是讓學生認識什么是“拃”,我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進而再讓他們用自己的手來量一量課桌的長,學生對進行動手活動是非常感興趣的,在活動中學生主動探究發現了每個人量相同的課桌長,量出來的結果卻是不一樣的,由此他們產生了疑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于是,帶著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在老師的引領下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來,問題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教師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就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認位置》時,我提出:“同學們,如果你們上下樓梯,都靠右走會相撞嗎?想想看。”我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中上下樓梯的情景思考,而不急于給出正確答案,思考進入情境再小組交流,學生開始議論不休,沒有生活實踐而無標準答案,此時我說:“不如來看看生活中我們是怎樣上下樓梯的。”我安排兩個同學現場模擬上下樓梯,都靠右同時走幾遍,其他同學觀察。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輕松得出答案,在生活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思維在碰撞中得到發展。
“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教學中,把問題情境活動化,就是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使學生在口說、手做、耳聽、眼看、腦想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這有利于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于促進學生從動作思維向具體的形象思維過度也是十分有利的。這樣學生不但能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且能不斷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探索,學會學習,而且還可以培養其合作學習和自覺研究的習慣。
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學生對“余數為什么一定要比除數小”的理解比較困難,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用8根小棒在課桌上擺正方形操作,學生擺出口口(可以擺2個口,小棒正好擺完),接著又讓學生擺出2個三角形,但還多2根小棒,不夠再搭一個△了,而剩下的“2根”,我們就叫它“余數”,然后概括“余數”的意義,引出“有余數的除法”的概念。
再如在教完“人民幣”后,創設“購買活動”情境,這樣,即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處處充滿者數學問題,也從中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
實踐證明,生活情境教學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空間,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獨特感受,真正實現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對話,讓所有的學生體驗到探索成功的快樂,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體現、創造性得到發揮,讓課堂因生活而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