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棟才
隴西縣高塄初級中學 甘肅定西 748113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所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至關重要,忽略了這一點,教學將會是盲目的,教學就迷失了方向,教學也會失去意義。在不歧視學生的前提下,筆者將一個課堂內的學生分為優、中、差三個等次。課堂不是僅由少數“優生”構成的,而更多的是“中等學生”和“差生”,一個只有“優生”參與的課堂是不會有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和教學效果的。試想,一個思維單一的課堂怎么會有智慧的碰撞?一個沒有智慧碰撞的課堂怎么會有良好的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更為嚴重的是,如果每節課都是如此,隨著教學內容難度的增加和其它課程的交叉影響,不斷會有一些當初的“演員”淪為新的“觀眾”。這便是目前絕大多數農村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現狀。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要有好的課堂氛圍,教師須盡可能多的了解課堂內每一個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程度和情感體驗。
關注每一個學生,并不是說在一節課中,教師必須要點到每個學生,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思維。教師在了解到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不同認知程度和情感體驗后,就可以很容易地將正在思維的學生轉變為正在活動參與的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類似文本標題和作者的問題是很多的。比如問學生:你喜歡作品中的誰?不喜歡難?要是遇上這種情況你怎么辦?你最喜歡作品中的哪些句子?等等。這些問題是可以讓課堂內每個學生學生都去思維的問題,但卻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回答的,通常沒有“差生”或“中等學生”參與回答的機會,這種機會或是被“優生”壟斷了,或是被教師包辦了。
因此,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課堂內每個學生的基礎上,關注他們對教學內容的認知程度和情感體驗,提出適于每個學生參與回答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才會從根本上改善課堂教學氛圍低沉,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
目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由于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考試、學生基礎知識等因素的影響,在語文課堂中過于注重課堂結構和考試題型,使得字詞的積累運用、語法知識的教學與文本出視了明顯的割裂,學生對一篇文章初始的整體的認知和情感在不知不覺中被忽視,影響了學生對語文課程本應該有的興趣。
1、傳統課堂教學。筆者所說的傳統課堂教學,是那種過份注重課堂教學的結構、教學環節而忽視學生對文本的認知和情感的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步驟大體為:(1)導入;(2)生字生詞教學;(3)作者簡介;(4)段落劃分、分析、歸納;(5)概括中心思想;(6)歸納寫作特點;(7)講講課后習題。新授課最重要的莫過于學生對文本的初始認知和情感態度了,而這種預設的教學模式忽略了教師和學生作為讀者的身份,把自己降格為教和學的工具,長期以這種模式教學,導致的后果是,學生對文本沒有自己的認知和情感,面對陌生文本束手無策,容易以偏蓋全,嚴重影響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2、應試課堂教學。應試教育是通過考試,以學生的分數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于是也就有了以考試命題方向作為教學方向的應試課堂教學。甚至有部分教師把教材中的閱讀課文棄之不教,理由是考試根本不會考這些內容。新課改則以素質教育為目的,在這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應試教育觀的矛盾中,迫于學生學習成績(分數)、教師考評等方面的壓力,大多數教師選擇了應試課堂教學。顯然,應試課堂教學中,文本的整體性是難以維系的。
3、基礎知識課堂教學。農村初中學生,由于家庭、社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智力開發、學習生活習慣、行為能力等方面較之城市學生明顯營養不良,從而給農村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農村初中語文教師,一方面要關注學生對文本的整體認知和情感,一方面又要進行基礎知識的補充強化教學,很容易顧此失彼,進而影響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這里筆者對文本的整體性強調有加是因為長期以來教師和學生習慣于把一篇文章稱之為“課文”,而學生正是在對課文字詞線索段落的預習中,喪失了自己對一篇美文應有的認知和情感,當“美文”在教師的要求和學生的預習中變成了“課文”,文本的整體性也就無形中被分割了,對于課文瑣碎知識的厭倦遷移到了整體的文本,這使得學生在沒有接觸文本之前就已失去了對文本應有的應趣。筆者把傳統課堂教學、應試課堂教學、基礎知識課堂教學中的弊端視為分割文本整體性的因素,主要是想通過教師和學生思想認識的轉變,還原作為課文的“文本”的本來面貌,也還原教師和學生的讀者身份,以此改良學生對作為課文的文本的厭倦心理,點燃學生的閱讀激情。
大部分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缺乏自主發展、終身學習、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教育科研觀念淡薄,這是導致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的主要原因,因此,關注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以上提出的諸多的課堂教學疑難。
新課程、新教材需要廣大農村語文教師改變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教學方式,教師要在充滿機遇和挑戰中經歷痛苦的蛻變過程。這種蛻變不僅需要農村語文教師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教育系統和有關部門加強對語文課程改革和新課程有關理論的宣傳力度,更需要從政策、制度方面支持和保障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