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嬌 熊芳芳 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個開放科學、具有真理性的成熟的理論體系,是我們從事新聞工作的行動向導。我們應當認真地領會馬克思主席新聞觀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把握基本觀點,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到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上。
黨的十九大為我們描繪了“中國夢”,也對新聞事業未來的發展和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規劃和要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的發展明確了新目標,為新聞傳播工作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為意識形態工作堅持新思想、關注新特點、摸索新方法指明了方向。[1]當前,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紙媒面臨寒冬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推動紙媒媒體在新傳播環境下發揮更大功效的輿論指引作用,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當代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受眾閱讀習慣的改變,紙媒僵化的受眾觀已經不符合新媒體時代的需要,為實現媒體與新型受眾之間的雙向價值互動,筆者認為應當把媒體的受眾發展為用戶,再深入培養成超級用戶。遵循這樣一種信息傳播模式中的受眾思想,才有可能在新媒體環境中真正建立起傳受雙方價值最大化。從受眾到用戶再到超級用戶,雖然只是名稱上的微小變化,但不可忽視的是這個變化過程中蘊含的一整套轉型邏輯。
受眾是傳統紙媒時代信息傳播的接受者,但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可以利用互聯網生產自己的內容,成為媒體的用戶,傳受雙方角色不斷發生互換,大大延伸了傳播過程的精度和純度。而超級用戶則是和普通用戶相比較,對某類產品的狂熱愛好者和忠實消費者。超級用戶不僅愿意在自己中意的產品上花費時間和金錢,并且對產品的研發和發展走向有濃厚的研究興趣。每款產品都有超級用戶,他們對產品投入深厚的感情,且強辨識度能夠被大數據能精準定位。
紙媒品牌轉型可以走“超級用戶”路徑,尋找最品牌或產品的深度用戶,讓深度用戶的情感和熱情帶動品牌重燃活力。通過這個戰略性轉變,建立起紙媒品牌和超級用戶之間的一種可良性循環的新型價值鏈條。
紙媒參與新媒體時代競爭的關鍵在于保持固有的優勢,不因時效性割舍內容品質。但紙媒要尋求發展除了生產高品質內容,還應該以媒體超級用戶為中心,用有針對性的新聞產品架構與他們之間的情感價值聯系。
新媒體有很強的新聞時效性且滿足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但是新媒體對用戶幾乎沒有限制,人人都可以發布消息的時代讓無效信息、虛假信息滿天飛,讓受眾不明真相。而紙媒以準確性、及時性為著,雖然時效性比不上新媒體,但基本滿足受眾對真相的需求。其次,受眾很大程度上是單方面想獲取信息,不單單是了解事實真相,更期待通過專業媒體從業人員對新聞事件進行解剖和分析得到更深層次的觀點。所以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紙媒應在保證自己真實性、公信力的前提下,提高針對性,生產更多高質量、強針對性的內容。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以專業性培養自己的忠實用戶,從而擴大影響力。同時兼顧網絡公民新聞的跟進,擴大報道范圍,借助熱點和互聯網的力量擴大紙媒的影響力。
對于超級用戶,媒體要在做好自身的基礎上發掘更加貼近于超級用戶的內容,在超級用戶感興趣的內容上進行深度解讀。此外針對現有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利用微信微博客戶端等網絡平臺為受眾推送內容。超級用戶也可通過這些渠道更加便利地進行互動溝通,從而加大紙媒在互聯網方面的影響力,實現線上下的共同繁榮。
在大數據時代,新聞的內涵早已經不是文字信息了,而是升級分解為數據。這就要求媒體必須適應大數據環境下的傳播方式,借助多個媒介建立傳播矩陣更好地發揮信息傳播的功能。[3]生產、分析、解讀數據,開辟一條為用戶提供分眾化服務和體驗的新途徑。
媒體-信息-用戶是傳播鏈上關鍵的三環,媒體作為內容生產方,在大數據新聞時代務必要有新動作,不僅是基于傳播載體的巨大變化,更是基于信息供給的深刻變革;信息也因媒體和用戶的身份轉化而呈現出新的姿態,從單一的文本更加偏向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元化的組合方式;用戶也從受眾演變成媒體的超級用戶。[2]大數據技術為媒體-信息-用戶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與傳統時期的紙媒信息傳播相比,通過對新聞的動態監測并引導信息流向,媒體-信息-用戶互動效率都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提升。
數據監測的核心在于引導信息動態流向。當前傳播環境下,渠道多元,用戶多樣,需求動態變化迅速,都成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紙媒傳播信息的障礙,也成為新的機遇。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逃脫不了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和這兩者聯系就不可避免留下數據痕跡。建立大數據監測中心,全方位監測用戶和需求的動態變化,成為當下許多紙媒轉型的重要手段。這個中心的任務就是科學監測傳播態勢,確保信息的精準傳播。人民網輿情監測服務平臺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網絡輿情監測理論體系,可以對微博、論壇、網頁等網絡輿情主要載體進行24小時監測,并通過專業的統計和分析,形成監測分析研究報告等成果。
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信息傳播環境是一場無硝煙的目光爭奪戰,即使有了優質的內容,和有效的傳播渠道,也難免在與同類媒體中處于競爭的不利位置。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紙媒的新聞產品深淺結合,張弛有度,多衍化成數據新聞,一級鏈接吸引,二級鏈接說服,降低用戶的信息獲取成本,時刻為用戶體驗著想,方能不斷強化媒體與用戶之間的情感認同,立于不敗之地。
為了優化用戶體驗,媒體必須創新新聞產品的呈現方式,數據新聞是當下最熱門的新聞生產方式。數據新聞是大數據時代新聞業不斷適應媒介環境變化而探索出的新聞生產的新方式,開放的數據、嚴謹的敘事邏輯、恰當的可視化呈現方式共同構成數據新聞的基礎。[4]數據新聞是“數據驅動的報道”,開放的數據作為數據新聞的基本要素,為新聞報道提供多方信源和多種素材。從用文字講故事到用數據講故事,數據新聞改變了傳統新聞內容生產和敘事模式,通過對數據的結構化、知識化處理,探索有意義的數據聯系,將孤立的“新聞事件”擴展為“情景報道”,豐富新聞內容生產,增強報道說服力。
紙媒以數據可視化為重要呈現方式,不斷創新報道形式。數據可視化有助于將冗雜的數據信息以及錯綜的關系鏈以形象、生動、簡單的方式呈現,提升專業新聞的“闡釋”效果,增強用戶交互式閱讀體驗。[5]在“8·12天津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報道中,網易制作的《危化品爆炸事件離你有多遠》將地理位粉、數據、交互地圖有機結合,以用戶所在地為中心,方便其查詢周圍化工廠分布信息,強化新聞產品與個人的關聯性,實現用戶互動層面的數據新聞可視化。在技術驅動下,媒體報道創意不斷,用戶在獲取新聞信息的同時,其感官被調動起來,共同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中來,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獲得了與媒體品牌獨有的情感記憶,這一過程必然影響用戶成為媒體的超級用戶,不斷推動著雙方的價值關系升級。
[1]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發展——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感悟[J].新聞與寫作,2017(12):55.
[2]李蕓,楊耀東.新媒體環境下會議新聞報道的創新[J].新聞世界,2014(7):161.
[3]唐蕓.大數據時代:本土化策略讓城市臺不停前行[J].聲屏世界,2014.
[4]陳虹,秦靜.數據新聞的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J].編輯之友,2016(1),第69頁.
[5]李希光,趙璞.數據可視化:數據新聞在健康報道中的應用[J].新聞戰線,2014(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