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蓮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廣播電視事業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近年來,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面對著手機媒體、網絡媒體的沖擊,民族地區的新聞傳播事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特別是廣播電視主持人,作為一檔節目的靈魂人物,播音主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觀眾對電視節目的喜愛。在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下,播音主持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央民族大學才讓太教授在藏漢雙語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研討會上曾指出:“在我國民族地區三級即省級、州級和縣級登從事新聞傳播工作的雙語人才清一色都是各個民族院校藏學院培養出來的,他們只有藏漢兩語的語言文學知識,沒有一個人學過新聞傳播專業,都是外行人做傳媒,無法滿足民族地區雙語新聞傳播專業的需求”。[1]筆者在玉樹廣播電視臺、青海電視臺等實地了解到現實中的情況的確如此。目前的很多主持人極少受過播音主持的專業訓練,很多也是半路出家,這就造成了播音水平的參差不齊。
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經濟條件也相對落后,這使得許多高等院校畢業的專業主持人不愿意到民族地區工作,或者即使在這邊工作一段時間之后,由于受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等影響,無法長期在當地工作,這也造成播音主持人才外流情況較為嚴重。
由于受某些特殊條件的限制,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播音主持人目前還沒有意識到全媒體時代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和壓力,他們依然按照過去舊有的工作模式去做新聞傳播工作,他們沒有意識到,普通大眾早已經由曾經的“受眾”轉變成新聞報道的參與者,他們影響著新聞生產的質量和結果,并最終決定整個新聞節目最后的生存與發展。
面對新的環境與挑戰,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面前的媒介生態環境做一個梳理,才能更明白地了解到跨文化背景下對播音主持人新的要求。
在過去很多牧區,牧民拿著收音機收聽廣播的現象非常普遍。但是,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從前的受眾不再局限于時間、空間的限制,他們可以選擇通過收看電視、收聽節目、觀看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平臺來接受信息,這無形中對仍然依靠傳統媒體,按照傳統播報形式的主持人無形中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者,受眾只會選擇評論講解更精彩、信息容量更豐富、主持風格更獨特的節目來收聽,這就使得原本只有收聽收看本地電視節目的受眾有了更多的選擇自由,這無形中對傳統媒體的主持人帶來了新的影響和挑戰。
在邊遠的民族地區,過去對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就像電影明星一樣,除了在電視上能夠看到,在平時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的。但是隨著網絡的發展,傳播受眾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視頻直播、發短信、熱線電話等方式,直接向電視新聞主持人表達對節目的看法和意見。傳播受眾與電視節目播音主持人的互動增加了,也對播音主持人的要求更高了。
少數民族地區的播音主持人應該培養對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文化接受能力,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距,能夠具有求同存異的素養,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和諧發展,成為架起不同文化溝通的橋梁,增強在主持節目中的跨文化思維、跨文化分析、跨文化闡述的傳播能力。要放寬眼界,在尊重不同文化民俗的基礎上,實現民族文化的溝通與交流,為跨文化語境中的傳播事業貢獻力量。
國家對廣播電視播音主持的要求是指,主持人發音標準清新,無讀音不準、錯字現象;詞匯運用得當,無濫用、錯用現象;語法運用流暢、無語病、結構錯誤現象。[2]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播音員由于從小學習的是本民族語言,因此對于第二語言的漢語在語言規范上依然重視不夠,沒有了解到語言藝術的嚴謹性。但這并不是指播音主持人在主持節目中像機器人般播報,對于不同的新聞主題,主持人還是應該有自己的感情定位,并通過自身豐富的語言表現力,去傳達給受眾,從而增強新聞傳播的效果。
盡管網絡和新時代的發展對播音主持事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和挑戰,但是播音主持人首先應該在思想意識上懷著接受新事物、擁抱新事物的態度,積極學習,努力提高,增強自己播音主持的內功,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新聞敏感、專業素養、與時代同步,通過創新工作方法,形成自己播音主持的鮮明特色,肩負起更重大的社會責任,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堅持黨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引領社會輿論,創作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
[1]2014年8月,中央民族大學郭衛平,鐘進文、王華軍、楊吉春、扎巴、趙麗芳等一行前往西藏自治區宣傳部、《西藏日報》社、西藏人民廣播電臺、西藏電視臺進行了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的調研.
[2]金成.播音主持語言表現力提升策略[J].中國報業,201507(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