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招楊 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貧乏,而且,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還需要大量的資源來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大力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堅實節約型社會。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而且是負有引領社會責任的單位,更是需要在建設節約型社會方面做出表率。故此,高校后勤管理在節約型校園建設過程中,不僅僅要遵循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原則,而且還要在節約文化的培育、傳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社會的運轉需要消耗資源,所謂節約型社會,就是在社會的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盡可能地減少對資源消耗的浪費,并創造出盡可能多的效益。也就是說,要在生產消費過程中,貫徹“節約”的理念,節約資源、減少能耗。在我國,雖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毋庸諱言,在很大程度上走的是資源高消耗和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資源大量消耗的同時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是不可能持續的。因此,建設節約型社會,將節約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作為基本國策,成為我國的必然選擇。
節約型校園正是在節約型社會的背景下提出來的。高校在資源管理上不能出現“公共地悲劇”,即因為資源是“共有的”,從而出現公共資源浪費與否無人關心的問題。高校建設節約型校園的重點在于后勤。高校后勤是保障師生日常學習、工作、生活正常運行的系統,后勤系統需要消耗學校大量的資源,后勤系統能否節能以及節能程度如何關系到學校的運行效益。建設節約型校園,在后勤管理中的體現就是圍繞節約理念,落實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綜合提升人、財、物綜合使用的使用效益。同時,營造節約文化,參與到高校育人的過程中,形成節約文明。
傳統計劃經濟下,所有資源統一調配,出現效率低下問題。改革開放后,市場機制逐漸發揮主導作用,對高校的后勤管理也產生重要作用。在高校后勤改革向節約型方向發展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制度建設,只有實施合適的制度才能夠促進高校走向節約型發展。
大到校園的整體建設,小到維修材料的購置,都要事先做好規劃。例如基礎設施建設,如果沒有經過嚴格論證的規劃,就可能出現基礎設施建設不系統、不配套,或者出現不分輕重緩急搞建設,結果是設施不能用、不夠用、不好用。又如儀器設備,也要先加強存貨的管理,提高現有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復購置、不良購置等帶來的浪費,確實有必要購置,也要按計劃和流程進行,在采購環節中把控好節約。
要實行嚴格的成本核算,將各種資源性的消耗納入成本。例如,對學生食堂進行水電成本核算,按食堂實際消耗量收費,如果超指標用能、用水就加價收費,超得越多加價越多,就能夠減少食堂水電的浪費現象。又如,實行“定額用能,超額自理,節能歸己,節約獎勵”的能源管理運行機制,像對學生宿舍核定用電指標,超標付費;對校內不同能源用戶(經營單位、教學科研單位、職工家庭等)實行分類收費;等等。
節約資源需要有人對資源負起責任,這樣才能有效發揮資源的效益。近年來我國已在不斷完善產權制度以保護各種資源產權權益,目前頒布的有關節約、節能方面的法律如《水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電力法》、《煤炭法》等,地方政府也相應出臺了不少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性法規。高校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能源的各種強制性標準和節約資源的國家、行業及地方性標準,并結合學校的實際制定管理制度,對造成資源嚴重浪費者予以懲處。此外,還要建立健全節約資源的監督機制,讓制度成為節能的有力保證。
例如灌溉,傳統的軟管噴灌既費人力、又費水。以色列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國家,他們發明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節水灌溉方式——滴灌,并取得了成功。高校可以改變傳統的噴灌方式,這種措施可節水60%以上。又如浴室淋浴,可以使用花灑式噴頭,并且采用射頻卡計費系統,將洗浴時間與收費掛上鉤,多洗就多花錢,少洗則少花錢。再如,在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公寓等樓道安裝聲光控開關,并采用高效節能照明產品。
借助各種節能新技術,能夠有效幫助高校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例如,利用太陽能加熱學生洗澡用水、食堂洗碗用水,既節能又環保;通過雨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置系統等處理過的水,可以用來澆灌綠地、沖洗廁所等,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高校還可以建立能源監測平臺以及在線監測系統,對學校各種能源的使用情況實時監控,以有效控制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要在校園內加強節約能源資源的宣傳教育,開展各種各樣的節約能源資源活動,引導學生的節約意識和行為,形成良好的校園節約風氣。例如,高校可以在餐廳、水房等地張貼節約的標語,通過倡議書、大討論等形式強化師生的節能意識;通過志愿者進行《環境資源保護法》及其它相關法律法規的宣講,糾正一些浪費能源的行為和習慣;等等。在節約型校園的建設上不要因小善而不為,而且,每個人都不是“局外人”,如果每個師生每天節約一杯水、一度電、一張紙,長此以往,匯集起來的財富相當可觀。
高校要注重節約文化的培育,廣泛、持久地開展節約教育。對個人而言,厲行節約是一種道德行為,但對學校來說,就是一種文化,體現學校的文明程度。而高校又在人的道德培育方面負有重要責任,對社會風尚的引領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此,高校要積極對師生以及后勤員工進行資源的國情狀況、節約資源的意義、節約資源的知識、節約資源的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育,讓節約成為每一位師生員工的自覺行動和生活方式。例如,高校可以搜集有關節約的傳統文化,像荀子的“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墨子的“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漢代賈誼在《論積疏》中提出的“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等等,用這些節約思想來熏陶教育師生。
高校實行節約型后勤管理,必須適應外部環境和內部要素的不斷變化,相應地進行不斷創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例如,傳統的后勤管理側重于行政化,用計劃手段配置資源,用道德感化提倡節約,也有一些效果。但是,由于與個人的利益沒有直接相關,往往出現前文所講的“公共地悲劇”,即看似人人有責但又人人不負責。隨著市場化改革向縱深推進,高校在后勤管理中引入市場機制也成為必然。因此,相對于傳統管理方式,高校必須進行市場化的創新,通過持續創新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進而實現資源節約型高校建設。
例如,高校后勤的社會化,通過組建后勤管理公司,實行企業化管理,可以建立和個人績效掛鉤的成本考核機制。以食堂為例,可以主動引進優質的社會餐飲公司,準入條件中可在注冊資金和標準化等方面設置資質門檻,并建立退出機制,每年實行綜合評分末尾淘汰,當然,學校要制定指導價格,要求餐飲公司依照執行。在這種競爭機制和考核機制下,餐飲公司就要控制好成本,講求節約的目的就得以實現。
高校后勤管理中要依據企業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對管理人員實行聘用制,對資金的流轉過程進行監控,管理資源是否得到有效的運用(不僅不能浪費,還要充分利用),對后勤利益的分配中要嚴格進行考核。總之,要做到“管理過程企業化、服務過程專業化、運作過程市場化”。當然,市場也不是萬能的,在后勤管理中雖然強調節約,但也要避免出現過度市場化,影響到學校正常的培養人才工作。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高校對于社會節約風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高校后勤人員不僅是校園內節約資源的實踐者,同時也是也是節約文化的傳播者,因此,高校后勤部門和后勤人員承擔著身體力行的德育責任,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1]鄭珊紅.節約型高校后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創新[J].內燃機與配件,2016(10):99-100.
[2]鐘軍.節約型校園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與創新研究[J].求知導刊,2017(31):91-91.
[3]張臣.基于節約型理念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7,8(7):104-105.
[4]傅佳喆.淺談節約型高校后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J].考試周刊,2017(64):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