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連
(蘇州市濕地保護管理站,江蘇 蘇州215128)
濕地公園是指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為目的,可供開展濕地保護、恢復、宣傳、教育、科研、監測、生態旅游等活動的特定區域,濕地公園建設是國家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蘇州市濕地公園建設發展迅速,成為發展最快的濕地資源保護形式。
蘇州濕地面積廣闊,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澤國”。根據2009年對高分辨率衛星圖片的判讀和實地勘察,將蘇州市8 hm2以上的自然濕地勾繪劃分為773個斑塊,全市自然濕地總面積268 762.41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1.66%。蘇州全市自然濕地資源共有3類,分別為沼澤濕地18 881.10 hm2,占全市濕地總面積的7.02%;湖泊濕地187 836.06 hm2,占69.89%;河流濕地 62 045.25 hm2,占23.09%。
2007年始,蘇州市響應國家林業局號召,積極開展濕地公園建設工作。截至2016年底,蘇州市已建成濕地公園21個,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4個:蘇州太湖濕地公園、蘇州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常熟沙家浜濕地公園、蘇州太湖湖濱濕地公園;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2個:吳江同里濕地公園、昆山天福濕地公園,省級濕地公園7個;市級濕地公園8個,濕地保護面積9 354 hm2,初步形成了覆蓋各市區、多點位、多等級的濕地公園網絡體系。
蘇州市濕地公園的建設形式多樣,主要有以下4種形式:①魚塘改造:太湖濕地公園、荷塘月色濕地公園;②退漁還湖、退塘還濕:三山島濕地公園;③河道漫灘和低洼地改造:沙家浜濕地公園;④大型工程取土改造:昆山天福濕地公園。濕地公園通過地形改造、植被恢復、生物棲息地營建、生態水質治理、污染治理、駁岸修葺等工程的實施,以及濕地科研監測體系、濕地科普宣教體系等系統建設,達到了恢復、保護并適度利用濕地的目的。
在濕地公園驗收和后期管理過程中發現,部分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執行中出現偏差,個別濕地公園甚至走上了以休閑娛樂為主題的城市公園模式,有的濕地公園處于停滯或緩慢建設狀態,有的甚至存在批而未建的現象。
濕地生態系統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決定了濕地公園的建設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具有鮮明的主體特征。目前有些地區不顧濕地地域的差異,跟風建設濕地公園,以某濕地公園為模版,照抄照搬式建立,偏重形式,缺乏特色。
目前各地濕地公園在建設上還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的現象,輕管護不僅體現在管理不嚴,還體現在缺少專業的管護理念和管護人員。目前,蘇州市的濕地公園有的是旅游公司運營管理,有的是鎮政府、度假區、行政村建設管理,具有濕地相關專業背景或工作經驗的人員較少,缺乏濕地專業技術人員,在管理理念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第15條明確規定:“國家濕地公園應當設置宣教設施,建立和完善解說系統,宣傳濕地功能和價值,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鼓勵國家濕地公園定期向中小學生免費開放。”濕地公園作為濕地保護的重要形式,擔負著濕地科普宣傳教育的責任。目前,多數濕地公園的整體科普宣教能力還較為薄弱,尤其是省級、市級濕地公園科普宣教工作還有待提高。
濕地主管部門在濕地公園的總體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應給予技術指導,在驗收時嚴把總體規劃執行關。對于已通過驗收的濕地公園,做好運營期間的監督工作。如果濕地公園違反了相關規定,違背了濕地公園建設的初衷,也應受到相應政策、規定的制約,主管部門應提出改進意見,嚴重違反規定的,不惜降級甚至取締已有濕地公園的稱號。
蘇州濕地公園的建設要利用好天賦濕地資源和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濕地、農耕濕地的歷史沉淀,以保護生態濕地景觀為基礎,建設富有文化底蘊、彰顯蘇州特色的濕地公園。例如,三山島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主體是村集體,具有濃厚的社區共建特色,并且具有考古挖掘與遠古文明特色;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的湖濱帶特征,代表太湖漁文化的七桅帆船、代表太湖農耕文化的水風車和代表蒯祥建筑文化的悠然雙亭臨湖而立,使得自然環境與文化符號相得益彰;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的蘆葦蕩將作為紅色教育的靈魂,在紅色教育和水鄉文化中挖掘出自己的特色。
濕地公園做好宣教基礎設施建設,如標本陳列館、電教設施、觀鳥屋、宣傳欄(牌)和宣傳材料制作等,并做好濕地宣教人才培訓,積極引進、培養濕地保護與利用專業人才,建立較為完備的濕地宣教體系。2016年11月,在蘇州舉辦了全省濕地公園宣教培訓班,將部分濕地公園宣教工作開展的成功案例在蘇州市及全省范圍內進行推廣,加大全市濕地公園宣教基地建設力度和廣度。
蘇州擁有太湖流域唯一的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具有優質的濕地監測儀器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各濕地公園可在借鑒學習的基礎上,增配相關專業人員和設備,爭取獨立監控濕地公園的水文水質、水生態,以及植物、鳥類等生物調研工作,積累基礎數據,形成濕地公園的監測數據庫,有利于指導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管理。鼓勵各縣(區)、各濕地公園,根據相關要求,建設定位觀測站的副站和觀測點,并納入太湖定位站觀測系統內。屆時,蘇州太湖將形成主站、副站、觀測點分級建設與管理的濕地定位觀測體系,為太湖流域濕地觀測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持。
目前,蘇州市濕地公園分為國家級(含試點)、省級、市級三級管理。2014年蘇州市開展了濕地公園的星級評定工作,以濕地水環境質量、鳥類生物多樣性、濕地宣教作為評價因子,對各濕地公園進行重新評定,該評定結果將以《蘇州市濕地情況年報》的形式對外發布。蘇州市將繼續開展濕地公園的星級評定工作,通過評定結果反饋,來促進濕地公園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