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芬奇 郭玉民 陳克林 肖紅 邢小軍 任永奇 劉文榮彭喜曦 程百旺 劉寶良 楊之兵
(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2 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北京 100083;3 濕地國際北京辦事處,北京 100029;4 陜西動物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32;5 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蒙古 鄂爾多斯市017000;6 中煤科工集團北京華宇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7 內蒙古銀宏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泊江海子礦,內蒙古 鄂爾多斯市 017005)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桃力廟—阿拉善灣海子(簡稱桃—阿海子,全球第1148號國際重要濕地)由一個極具生產力和負載力的荒漠型咸水湖泊衰敗為鹽堿化陸地生境的過程,作者在本刊2015年第2期上曾做過報道(何芬奇等,2015)。
2014年秋,位于桃—阿海子東北方向的內蒙古銀宏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下屬泊江海子礦,開始將經沉淀凈化處理后的礦井水通過引渠排入桃—阿海子以助其濕地生境之恢復。2015年夏秋,桃—阿海子東半部即開始出現新生斑塊狀沼澤型濕地,并簇生蘆葦Phragmites sp.。至2017年5月,桃—阿海子東部新生成的蘆葦群落面積已逾2 km2,西部明水面承載力亦明顯提升,水鳥群落隨之復現并發展,至10月下旬,總量達2.2萬~2.3萬只遷徙水鳥在該地聚集。現將這一過程簡述如下。
2015年4月解凍之時,桃—阿海子整體狀況仍為全然干涸,但其東北角區域內由于礦區的補水作用,在地表出現浸潤。5月下旬,礦區排水溝渠在泊爾江海子鎮外緣老109國道南北兩側生成溪流型濕地,開始出現叢生蘆葦并見有小鸊鷉Tachybapus ruficollis、 赤 麻 鴨Tadorna ferruginea、 鳳頭麥雞Vanellus vanellus、灰頭麥雞Vanellus cinereus、黑翅長腳鷸Himantopus himantopus等多種水鳥棲居,4~5只蒼鷺Ardea cinerea間或出現于由礦區排水溝渠出口處至老109國道北側長約2.5 km的地帶,其中1只固定棲于老109國道北側一段長不足300 m、寬不及10 m、水深僅0.6~0.8 m的排水溝渠中,并一直滯留至9月下旬。
2015年夏末秋初,在補水與降水的共同作用下,桃—阿海子東半部桃力廟海子開始生成一些小面積的斑塊狀水面,幾年前在干涸湖底逐漸發育起的堿蓬Suaeda sp.群落更顯茂盛。10月上中旬,200余只野鴨在那里聚集,主要為赤麻鴨,另有少量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和斑嘴鴨Anas poecilorhyncha。至10月下旬,大天鵝Cygnus cygnus、鴻雁Anser cygnoides、灰雁Anser anser共近百只并數百只野鴨散布于其間。相比之下,桃—阿海子西半部阿拉善灣海子依然僅是泥淖一片,全無任何水鳥。
2016年6月,桃力廟海子大部(沿雞溝河河道兩側外延)成浸漫水草灘,蘆葦沿河道呈帶狀發育,過水地帶堿蓬則顯萎縮。各類水鳥多散布于有水處,總數逾1 100只,其中赤麻鴨逾400只,翹鼻麻鴨Tadorna tadorna 百余只,遺鷗Larus relictus百余只;黑翅長腳鷸300余只,反嘴鷸Recurvirostra avosetta 近百只,鳳頭麥雞50只上下,灰頭麥雞30余只;另有鶴鷸Tringa erythropus 20余只和黑尾塍鷸Limosa limosa 10余只并數只鷗嘴噪鷗Gelochelidon nilotica;1只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為該季節桃—阿海子之首筆記錄。此時桃—阿海子共散布有蓑羽鶴Anthropoides virgo成體21只、幼鶴3只。2016年深秋,由于10月下旬的降雨,阿拉善灣海子水面面積超過2.5 km2,有鴨類200余只, 多為紅頭潛鴨Aythya ferina,少量為白骨頂Fulica atra和鵲鴨Bucephala clangula。另有大天鵝6只,3成3幼,蒼鷺2只,并10余只赤麻鴨。與之相對應的是,桃力廟海子沿河兩邊積水總面積雖不足1 km2,但水禽總量達近1 000只,包括鴻雁50余只,翹鼻麻鴨近200只,赤麻鴨近400只,綠頭鴨100余只,白骨頂100余只,鳳頭麥雞超過20只,并1只雄性大鴇Otis tarda。
2017年6月上旬,桃—阿海子西半部阿拉善灣海子在礦區補水的作用下其水面超過1 km2,見20余只成體遺鷗在湖岸覓食。同時,桃—阿海子東半部桃力廟海子已生成一片近2.5 km2的寬帶狀蘆葦沼澤,并延伸至與阿拉善灣海子的結合部。蘆葦沼澤區域內的水鳥總量超過1 200只,其中赤麻鴨350余只,翹鼻麻鴨200余只,黑翅長腳鷸逾300只,反嘴鷸100余只,其他種類包括少量的綠頭鴨、斑嘴鴨、10余只棕頭鷗Larus brunnicephlus亞成鳥,并零星遺鷗、鷗嘴噪鷗、普通燕鷗Sterna hirundo、灰頭麥雞、鳳頭麥雞、鶴鷸、紅腳鷸Tringa totanus、環頸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等;至此,桃—阿海子鼎盛時期于這一時段內所有常見水鳥鳥種在此區域內幾乎全數亮相。其中,黑翅長腳鷸、反嘴鷸、環頸鸻、金眶鸻均觀察到筑巢繁殖,預示此間一個小型水鳥繁殖群落的再現。
2017年9月上旬,阿拉善灣海子水面達2 km2,整個桃—阿海子棲居水鳥的數量超過5 000只,其中,1 000多只赤麻鴨、數只蒼鷺并少量灰頭麥雞和鳳頭麥雞棲于桃力廟海子的蘆葦沼澤和堿蓬群落間,近2 000只白骨頂或立于阿拉善灣海子岸邊、或在水中游弋,河鴨類主要為綠頭鴨,另有紅腳鷸和黑尾塍鷸等。時值《濕地公約》秘書處負責科學與政策的官員弗朗索瓦·古爾琴(Francois Guerquin)先生造訪桃—阿海子,他對補水努力促成的生境復蘇與水鳥回歸表示贊許和欣慰。
9月中旬,阿拉善灣海子水面略有縮減,但棲居水鳥的數量增至近9 000只,包括白骨頂逾5 500只,綠頭鴨1 200余只,赤麻鴨300余只,紅頭潛鴨500余只,赤嘴潛鴨Rhodonessa rufina 260余只,斑嘴鴨80余只,紅嘴鷗Larus ridibundus 70余只,蒼鷺數量超過100只,普通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 24只,鳳頭麥雞22只,灰雁14只,鴻雁7只,豆雁Anser fabalis 3只,反嘴鷸6只,鳳頭鸊鷉Podiceps cristatus 4只,小鸊鷉Tachybapus ruficollis 3只,鶚Pandion haliaetus 1只,并鷸鸻類500余只,主要為黑尾塍鷸、林鷸Tringa glareola、白腰草鷸Tringa ochropus及數只環頸鸻;而此時的桃力廟海子,則只見有赤麻鴨,數量在500只上下。
至10月下旬,桃—阿海子水鳥總量超過22 000只。其中,白骨頂11 000余只,綠頭鴨5 000余只,紅頭潛鴨3 000余只,赤麻鴨1 800余只,大天鵝450只上下,并見有少量黑頸鸊鷉、鴻雁、灰雁、琵嘴鴨、鵲鴨等種類,但蒼鷺、普通鸕鶿、鶚、赤嘴潛鴨均已不見。其時,因桃力廟海子河床清晨時水面表層尚封凍,全部水鳥均棲于阿拉善灣海子及岸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15年伊始至2017年,自礦區排水溝渠端口至泊爾江海子鎮外緣老109國道長約2.5 km、最寬處僅約20 m的溪流型濕地,3年間在整個夏秋兩季一直有5只、間或6只蒼鷺滯留,成為桃—阿海子區域內最為穩定的一個小的水鳥群體。
2015—2017年的野外監測數據表明,隨著礦區對桃—阿海子的持續性補水,3年間水禽沿補水效益區的擴展由桃力廟海子漸次向阿拉善灣海子轉進與擴展。
2017年對桃—阿海子自然資源所做的有限調查顯示,礦區向桃—阿海子的3年補水,使桃—阿海子原來最主要的水生植物眼子菜Potamogeton spp.重新出現(何芬奇等,1996),并在水體中采集記錄到4種魚類,為鯽Carassius auratus、高原鰍Triplophysa sp.、 麥穗Pseudorasbora sp.等,兩棲類有花背蟾蜍Bufo raddei和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正是由于這些水生生物的出現,為水鳥的停歇與滯留提供了食物保障。
以鳥類作為環境/生境質量評估的指示性物種已是常識并被廣泛應用。桃—阿海子作為遺鷗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其之所以被認定為國際重要濕地,系由遺鷗繁殖群體的存在,暨在當地生態環境條件下對其他繁殖及遷徙過往水禽極為突出的承載能力(何芬奇等,1996;He et al,1996)。
2015年10月下旬礦區向桃—阿海子補水剛好一年時間,出現了幾筆對于桃—阿海子來講是非常珍貴的鳥種紀錄,其一,10月26日見4只疣鼻天鵝Cygnus olor成鳥帶3只當年鳥在桃力廟海子蘆葦間歇息,疣鼻天鵝在桃—阿海子上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單只記錄還是早在1992年;其二,10月27日,見3只大鴇于桃力廟海子南部草灘,是為該種在桃—阿海子的首筆記錄;其三,10月28日,見1只黑鸛Ciconia nigra成鳥引領2只當年幼鳥在桃力廟海子東北端的排水溝邊覓食,2017年9月又見3只黑鸛在該區域上空盤旋,而以往黑鸛在桃力廟海子僅有不同年份下的3筆單只紀錄。
黑鸛、蒼鷺、普通鸕鶿、鶚(亦為桃—阿海子之首筆記錄)均為濕地生境下的頂級消費者,以此看來,礦區補水對桃—阿海子濕地生境的恢復效果明顯。而若以桃—阿海子鼎盛時期的紀錄做對比,以往出現于該地的最大體型濕地猛禽為白尾海鵰Haliaeetus albicilla和玉帶海鵰Haliaeetus leucoryphus,其中白尾海鵰在春夏秋3個季節中均有記錄,而于9 -10月出現的普通鸕鶿最大數量達1 100只。
作為對比,我們于2017年9月中旬和10月下旬考察了毛烏素沙地中位于桃—阿海子以南的4個湖泊,由北向南依次為北哈達圖淖爾(約2.5 km2)、烏蘭淖爾(>4 km2)、赤蓋淖爾(> 6 km2)以及鄂爾多斯高原的最大湖泊紅堿淖,當前其水面面積超過35 km2。烏蘭淖爾和赤蓋淖爾在兩次調查中均水鳥寥寥,北哈達圖淖爾的水鳥數量分別為近2 000只和2 500余只,偌大的湖泊紅堿淖其水鳥總量不到4 000只。
10余年來,桃—阿海子經歷了由荒漠型濕地生境從衰敗到荒蕪,再到替代性植物群落及其相應鳥種的發生、發展過程。自2014年秋季泊江海子礦開始向桃—阿海子補水起,1年左右的時間,補水影響到的地域已初顯生態功能。就此,作者曾這樣評論道 :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一處中國第二批被認定的國際重要濕地(2002年),其人為造成的生態問題竟延宕至需要依賴工礦企業的努力才能夠得以緩解;作為問題的另一方面,一個剛剛趨于穩定的陸生生態群落又將面臨向荒漠—半荒漠型沼澤生態群落的轉化過程(何芬奇等,2015)。
2017年7月上旬,泊江海子礦就“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生境受泊江海子礦3年持續補水效果”召開專題研討會,與會專家對此給出如下評價:
“評估報告在對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生境和生態系統演變的調查基礎上,分析了泊江海子礦近3年向保護區持續補水后保護區濕地面積和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以及包括遺鷗等水禽分布狀況,對補水效果及桃—阿海子濕地生境的恢復狀況進行了綜合評估,補水效果明顯”。
監測表明,泊江海子礦所補水水質與周邊遺鷗主要繁殖地的水質無明顯差異,蘆葦群落開始發育,部分當地魚類和兩棲類物種開始出現,遺鷗和其它水鳥逐步開始回歸,通過補水使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生境得到初步恢復。
為進一步落實環保部環審{2008}186號文中關于“多余礦井涌水經處理后作為保護區生態補水水源”的要求,泊江海子礦應與保護區合作,控制好補水水量、水質,對濕地植被、水量、水質持續跟蹤監測,為保護區生態恢復發揮更大作用。”
“持續承載20 000只水禽”是《濕地公約》認定國際重要濕地的硬性標準之一。當前,礦區的補水使得桃—阿海子濕地生態系統已再具雛形,且在相對短暫的時間里已很好地初顯其生態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再生的濕地生境會以何種方式進一步發展、演進和完善,值得關注與研究。
何芬奇,張蔭蓀,葉恩琦,等.1996.鄂爾多斯桃力廟—阿拉善灣海子濕地鳥類群落研究與濕地生境評估[J].生物多樣性,4(4):187-193
何芬奇,任永奇.2015.桃—阿海子的新轉機.濕地通訊(6):17
何芬奇,任永奇,郭玉民.2015.內蒙古桃—阿海子的生境演替與水鳥群落的興衰.濕地科學與管理,11(2):54-58
He Fenqi, Zhang Yinsun. 1996. The Taolimiao-Alashan Nur: its wetland bird community and the wetland habitat assessment[J].Chinese Biodiversity, 4(supplement): 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