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揣麗梅 齊力
【摘要】目的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肌鈣蛋白I(CTnI)、氨基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NT-ProBNP)、D二聚體(D-D)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變化及聯合檢測對AMI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擇80例AMI患者為研究組,另選健康體檢者80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并對其進行CTnI、NT-ProBNP、D-D及HsCRP檢測并對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AMI患者血清CTnI、NT-ProBNP、D-D及HsCR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四者聯合檢測的檢出率要高于單一檢測的檢出率。結論 血清CTnI、NT-ProBNP、D-D及HsCRP檢測是AMI患者早期診斷的敏感指標,四者聯合檢測診斷價值更高。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肌鈣蛋白;利鈉肽;D二聚體;超敏C反應蛋白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壞死,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危重癥之一[1],近年來,世界范圍內AMI發病率、死亡率不斷在上升,因此,尋求AMI早期診斷的敏感指標,早診斷,早治療,對AMI的診斷、病情評估及預后判斷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AMI患者80例進行CTnI、NT-ProBNP、D-D及HsCR檢測,探討它們的水平變化及聯合檢測的意義,旨在提高AMI早期診斷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WHO診斷標準,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AMI患者80例,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56.4±12.5歲。同時另選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正常對照組,排除糖尿病、高血壓、血液病、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肝腎疾病等,男55例,女25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58.5±14.2歲。
1.2 試劑與方法
血CTnI、NT-ProBNP采用增強化學發光法,試劑由美國強生公司提供;D-D采用免疫比濁法,試劑由日本積水株式會社提供; HsCRP采用免疫比濁法,試劑由芬蘭Orion Diagnostica Oy提供。校準品與質控品均與試劑配套。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各項指標檢測結果(見表1)
2.2 單項和聯合檢測的陽性率比較(見表2)
3 討 論
CTnI具有高度的心肌特異性和靈敏度,在健康人血內不含或含極微量的CTnI。當心臟有微小的心肌損傷時,CTnI即可在患者胸痛發作后2 h開始升高,8~12 h達高峰,而且持續時間長,可達數天,具有較寬的診斷窗,所以CTnI被認為是目前急性心梗最理想的早期診斷指標,同時也是患者病情評估、預后判斷及療效觀察的重要指標[2]。
NT-ProBNP 是由心室肌細胞分泌的一種多肽,其半衰期長,在血中穩定性高,臨床易于檢測,其升高的重要原因是心肌缺血后引起的左心室收縮和舒張功能障礙所導致的心肌張力增加,是目前反映心室功能的敏感指標[3]。傳統的心肌標志物是在心肌壞死后才釋放入血的,而心肌缺血的發生要早于心肌壞死,因此NT-ProBNP的升高要早于心肌損傷標志物CTnI。本組研究中AMI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而且有研究顯示[4],NT-ProBNP和CTnI水平呈正相關,NT-ProBNP水平越高,病情越重,死亡風險越高。
CRP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是早期炎癥感染的敏感指標,其直接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過程和斑塊破裂,因此被視為是心梗的獨立危險因子[5]。HsCRP因檢測敏感性增加而得名。本研究中AMI患者血清HsCRP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提示HsCRP水平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D-D是繼發性纖溶和高凝狀態的分子標志物,由于在心梗發病早期冠狀動脈內活化血栓的形成和纖維溶解活動的存在,繼發性引起D-D的升高。本文結果顯示AMI患者血清D-D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說明D-D與AMI密切相關。但D-D升高還見于其它多種疾病,對AMI特異性差,不能作為獨立預測因子[6]。
綜上所述,AMI患者血清CTnI、NT-ProBNP、D-D及HsCR水平均高于正常對照組,說明它們是AMI早期診斷的敏感指標,而其單項檢測的陽性率分別為88.75%、91.25%、55%和72.5%,但四項聯合檢測的陽性率為95%,提示聯合檢測可以提高診斷的陽性率,減少誤診和漏診,建議臨床科室常規聯合檢測。
參考文獻
[1] 黃麗英,李世葵,覃海燕,等.心肌標志物聯合定量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6):741-743.
[2] 楊長順,周秀萍,石書凡,等.心肌肌鈣蛋白I和肌紅蛋白定量檢測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7):791-792.
[3] 王蘇夢,季 茳.氨基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的檢測方法及其臨床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5):1305-1307.
[4] 蔣新穎,張 麗.CTnI、NT-ProBNP、D-二聚體的檢測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臨床應用[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4,34(12):921-923.
[5] 朱 旭,鄭利平.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肌鈣蛋白、血脂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7):
258-260.
[6] 陳小君,孟淑娟,楊 凱.CTnT、CK-MB、FIB和DD聯合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12):1440-1441.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