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
[摘要]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中最有成效的部分,是國民經濟貢獻力量的重要生力軍。然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 問題 建議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一)融資概述
融資也就是對資金進行融通。在廣義方面,融資既包括資金的融入也包括資金的融出,但是在狹義方面,融資單指資金的融入。中小企業融資是指以中小企業作為融資的主體,根據自身的資金情況、經營運轉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策略,然后通過一定的方式或渠道進行籌措資金。
(二)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1)融資規模。根據銀監會相關調查,2016年央行通過對7000多家中小企業的調查,截至到6月末,我國中小企業貸款同比增長了18%,比大企業高了7個多百分點,其中小企業貸款增速高達26%,中小企業貸款在整個企業貸款占比超過了60%。
(2)融資成本。根據2015年中小企業融資報告調查數據顯示: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利息分布如表1-1所示,其中59.4%的借款年息在10%以下。如表1-2,在中小企業看來,融資成本最高的渠道來源,一為銀行貸款,二為小額貸款公司。
(3)融資滿意度。上表為2015年9月對省內200家小工業企業做了一次電話調查,調查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到:規模相對較大的中小企業融資情況要優于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65%的外部融資之中又以國家金融機構為主,但是根據2015年8月底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中小企業認為金融機構貸款困難的比例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8%,比2015年5月份上升0.5%。同時,不同經營年限的中小企業對融資需求的滿意度不盡相同,經營1-3年的小企業滿意度最差,這個階段一般是企業發展階段,資金需求量加大,但是經營仍不穩定,金融機構無法提供有效服務。
(4)融資渠道。內源融資是企業將資金的儲存轉變為投資的過程,它不涉及到金融體系,主要關系到企業內部的股東水平,財務管理水平等。盡管內部融資規模有限,不能完全滿足中小企業資金的需求,但是內源融資仍然是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融資最先考慮的途徑。另外,我國的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相對不發達,而在間接融資中金融機構的數量和機構卻有著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對于我國的中小企業來說,債券和證券市場從重要性上來講,仍舊處于從屬地位,資本市場的作用也明顯低于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因此,銀行貸款仍是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的重要渠道。
二、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一)融資門檻高
金融機構融資門檻太高是中小企業在過去難融資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一部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信息披露不全導致的,另一點是由中小企業自身制度缺陷導致。中小企業很多起源于小作坊,家族經驗所以從初始本源上就很難與國有企業和一些大型企業之間存在差距,管理者的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種種的漏洞,這一點在我國表現十分明顯。
(二)資金配給不合理
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常常會獲得銀行信貸的優惠,而小企業則生存在僧多粥少的激烈競爭中,這使得原本根基不穩定的中小企業更是岌岌可危。銀行更偏向于將資金貸給大企業。大企業信息不對稱程度低、信譽高、貸款資金大且貸款成本相抵較低,所以理所當然得銀行將更多地資金分配給大企業,而對于數量龐大、資金缺口嚴重的中小企業,資金配給卻沒有公平合理的對待。
(三)融資機制不健全
民間借貸、小額貸款公司機制不健全,監管不力,中小企業貸款盲目貸款。國家政策放開,為中小企業爭取更多的融資渠道,但是民間貸款還存在很多弊端,中小企業為了籌集發展資金常常是盲目融資,常常是解決了燃眉之急,有背負了難以負荷的還債壓力。這樣不僅沒有緩解中小企業的困境,反而是加劇了它的負擔。也為不合法的高利貸滋生提供了溫床。
(四)融資缺口不均衡
中小企業融資缺口各地區存在不均衡,可以看出由于地區的文化和經營理念差異,不同地區的中小企業對于融資方式都有著各自的偏好。如長三角地區為了控制融資成本會壓抑對資金的需求,而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區對融資需求旺盛,融資缺口很大。所以說這樣的地區不均衡導致資金使用缺乏效率。
三、針對中小企融資問題的改善建議
(一)提高企業內源融資能力
建立規范、科學的財務核算體系并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而不斷完善,確保財務管理上的清晰度與有效性,盡量避免資金不清不楚消耗甚至被侵占,企業各項支出要有據可依,資金的使用要規范合理。借鑒、效仿大型企業的規范模式,采取提高剩余公積提取比例等方法,在利潤實現后要不斷增加企業的資金積累,減少不必要的利潤分配,提高企業可擔保資產儲備,探索股份配給代替現金分紅的思路,從而增加企業自留資金,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二)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結構
中小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的資金需求,利用統計方法精細化測算,嚴格控制融資數額,保持合理的融資規模以適應企業自身發展需求。其次,完善資金結構的配比。對于不同的資產結構,企業應該考慮采取不同的融資方式與之相對應。努力探尋股權融資途徑,加強股權融資在融資結構中的比重,采取適當合理的結構進行融資,有利于企業降低資金成本、降低經營風險,有利于企業長期穩定發展。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融資體系
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行專項用于中小企業貸款的金融債,加快發展小金融機構,適當放寬民間資本、外資和國際組織資金參股設立小金融機構的條件,放寬小額貸款公司單一投資者持股比例限制,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支持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繼續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免征營業稅。制定防止大企業長期拖欠小企業資金的政策措施。加快技術改造,提高裝備水平,提升創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分類統計調查、監測分析和定期發布制度。加快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推進企業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等級評價工作。
(四)提升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
要規范小微企業的治理結構,做到內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規范與經營運作規范,要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使企業更容易贏得金融機構對其經營與管理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承認。要建立完善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通過規范企業的財務制度來強化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在增強財務信息方面的真實性與財務管理的滿意度同時加強企業真實信息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