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巍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企業的競爭日益加劇,因此PPP模式備受推崇,通過實施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模式,能夠有效地整合資金,推動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通過推廣建筑行業的PPP模式,能夠有效地緩解我國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以及公共交通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資金短缺的問題,促進我國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但同時PPP模式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地方政府違規舉債、違規擔保、手續不合規、財評不符合實際等,如2017年財政部等下發關于PPP模式的相關規范文件。PPP模式目前由前期的大干快上到規范化管理和嚴監管,對于政府、社會資本方如何應對,采取何種措施非常重要。
[關鍵詞]建筑行業 PPP模式 存在問題 有效對策
建筑行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大力支持,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快,企業競爭日益加劇,政府為了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緩解資金短缺的現狀,也應該融合社會的資本,因此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已經成為建筑行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資金融合方式。財政部PPP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4月30日,進入全國PPP項目綜合信息平臺的PPP項目達到12700個,入庫項目金額約15.3萬億元,但入庫項目實際落地融資金額比例不超過40%,從2017年財政部下發財辦金(2017)92號、財預(2017)50號等文件可以看出,建筑行業PPP模式下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影響到了該種模式的正常發揮作用,很難推動建筑行業的發展。因此必須要針對建筑行業PPP模式下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對策,才能夠真正的融合資金,拓寬建筑行業的融資渠道,推動建筑行業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但是由于建筑行業PPP模式發展時間較短,存在的諸多問題,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舉措進行改進,本文主要圍繞建筑行業PPP模式下存在的問題及措施展開分析論述。首先介紹PPP模式的概念和內涵,然后分析建筑行業PPP模式存在的諸多問題,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一、PPP模式的相關概念
PPP模式作為一種先進的合作模式,主要是指政府和企業之間進行資金的融合以及合作的模式,政府、社會資本、社會公眾,作為不同主體,看法和期待不同,各有所求、各有所需、各有所得,如何在PPP模式中與政府平臺合作的基礎上三方利益平衡、合理博弈、規避風險、取得合理回報。主要是通過政府的招投標方式,與中標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共同的開發項目,無論是建筑項目還是其他的共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
通過開展PPP模式,能夠有效地將政府的一部分收益和風險轉嫁給中標企業,而且能夠提高融資額,推動項目的開展,另外,政府可以履行部分政府職能,給予項目建設一定的政策優惠,比如說稅收政策和優先開發權等,所以,開展PPP模式也能夠調動企業的投資積極性。最后,PPP模式可以讓一些民營的中小型企業參與到市政項目建設的全過程,提高了企業的參與權,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
PPP是我國經濟新常態、去產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產物,也是將國外先進模式中國化的典型。
二、建筑行業PPP模式下存在的諸多問題
建筑行業PPP模式在目前仍然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缺乏相關的制度保障以及風險評估體系。在當下建筑行業內推廣PPP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制度政策,導致PPP項目的實際操作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雖然國家的財政部門制定了PPP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導性,但是與地區經濟發展以及政府的管控水平和能力相結合的程度相對較低,不能夠真正的了解建筑行業發展中存在的融資難問題,這樣就導致了建筑行業的PPP模式較為趨于表面、浮于形式,政府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依然存在的融資難問題,影響到了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另外,風險評估體系也相對較為欠缺,一旦政府主導權出現變更或者是相關稅收政策出現變化直接影響到融資行為,導致建筑行業發展經常會遭遇現金流斷裂的現象,影響到建筑行業的發展,同是由于缺乏政府的監管導致PPP模式發展受到阻礙。
其次,建筑行業的投資回報周期相對過長。由于建筑行業的施工流程較為復雜,而且施工周期相對較長,這樣就導致投資回報的周期也會相對漫長,直接影響到了建筑行業在社會中的融資能力。尤其是建筑行業多為民營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缺乏相關的抵押物和信用支持,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的過程當中經常會由于資質不足以及授信不夠、抵押存在風險等原因,導致無法真正的融資。另外由于建筑行業施工的過程當中需要較大的資金維持。如此大量的現金流導致融資渠道相對狹窄,融資方式也較為單一,很難推動建筑行業的持續發展。尤其是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長導致PPP模式下社會參與的熱情不高,融資存在著較大的壓力。
最后,重建設、輕運營。很多項目缺乏后期運行維護以及精細化管理。PPP模式下,需要整個建筑施工的全過程做好精細化管理,才能夠充分的發揮PPP模式的優勢,一旦缺乏后期的運行以及維護,就會導致PPP模式趨于形式。加之建筑行業的PPP模式運行時間相對較短,因此缺乏對整個建筑項目的精細化管理和控制。在PPP模式項目建設的過程當中,施工企業依然存在的偷工減料以及工程質量的問題,這樣直接造成了建筑行業PPP模式發展下的漏洞以及不足,尤其是缺乏精細化管理導致建筑行業的發展受到阻礙。
三、建筑行業PPP模式下存在問題的有效解決對策
為了進一步推進建筑行業PPP模式的發展,促進政府與社會之間的融合,解決融資難問題,應該采取以下有效對策:
第一,要完善相關的立法以及風險評估體系和機制。為了保證建筑行業PPP模式的正常有序開展,必須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夠確保PPP模式的運行有法可依,因此應該結合建筑行業的發展以及PPP模式基本法規等內容,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以及政府財政收支等情況制定相關的立法制度體系。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對風險的預測,這就需要建筑行業要結合一些的風險因素,做好風險評估以及應對機制建設。尤其是政府行為變更以及資金財政稅收政策變化等影響因素,要提前做到預防,避免相關因素影響到PPP模式的正常運行。建筑企業行業要進一步督促政府做好財政扶持的相關工作,防止稅率不合理的變動影響到PPP模式的運行。
第二,要進一步完善融資環境,提高融資能力。建筑行業的發展直接關乎到我國整個經濟的發展,因此為了保證建筑行業PPP模式的正常運行,應該改善建筑行業的投融資環境,解決建筑行業的融資難問題,比如說可以優化融資的方式,變被動融資為主動融資,對于一些實力較弱的建筑企業要積極地尋求與規模實力較強的大中型企業進行合作,以增強實力,具備抵押的資格以及信譽、信用。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推進建筑行業PPP模式下融資的多元化發展,才能夠保證資金流的正常使用。
第三,要推進建筑行業的精細化管理。為了保證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質量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建筑行業PPP模式下應該推進精細化管理,提高建筑行業的總體質量。這就需要在施工的過程當中采用先進的技術以及手段來完善精細化管理,并且對施工中的原材料、施工流程以及施工設備進行精細化、集約化管理,使得建筑企業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才能夠更好地便于社會資本進行有效的融合。
第四,要創新監督監管的方式。為了保證PPP模式開展的實際效果,必須要加強監督和監管的力度,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對于項目施工過程中現的嚴重違紀行為給以制裁,尤其是嚴重違反規定的行為,以產生警示作用。另外,可以通過借助于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來加大監管執法的力度,形成合力,實現對PPP模式的全程監控和動態監控。通過對互聯網數據進行檢測和分析,建立預警風險預防機制,及時的查處風險因素,給予預警,實現創新監管,確保PPP模式發揮作用,使得PPP項目能夠正常的運行。
第五,政府要簡化審批流程,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PPP模式的開展需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作為后盾,因此,政府要縮減審批的流程,保證項目的順利開工,包括政府行為出具的前期批復文件,如財評、環評、預算人大決議等。另外,要積極和財政、銀行部門進行對接,取得相關的資金支持,尤其是調整銀行對參與PPP模式的企業的信貸評價體系,確保資金的及時到位。通過政府的強有力支持,能夠促進PPP模式的快速運行,推進建筑行業的發展,實現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
四、總結
建筑行業推廣PPP模式能夠有效地解決融資難以及融資渠道單一等問題,面對當下建筑行業PPP模式下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比如說缺乏相關的法律體系以及風險評估意識,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長以及缺乏項目建設精細化管理等問題,為了更好的發揮建筑行業PPP模式的優勢,需要進一步完善PPP項目建設立法,同時加強對風險的預測與評估機制的構建,進一步改善建筑行業的投融資環境,拓寬融資渠道,尤其是要注重推進建筑行業的精細化、集約化項目管理,從而提高整體的管理水平,推進建筑行業PPP模式的有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