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霞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這一學科的需要,開放性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已成為中職教學改革的一個必然趨勢。開放的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是師生平等民主、真實交往的教學。根據計算機基礎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開放性課堂教學可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進行設計及嘗試教學。本文根據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特點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對開放性計算機基礎的課堂教學從教學內容、教學主體、教學過程等方面作了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 開放性 課堂教學
深化教學改革,實施教育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每位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
一、開放性課堂教學的意義
封閉性的課堂教學過于強調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已經出現明顯的弊端;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模式和方法越來越明顯地顯現出與時代步伐的不協調,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此,國家已明確提出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有效地改變以往學生單純接受教師知識傳授的學習方式,要在幫助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使其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只有在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中才可能實現。
開放性課堂教學提倡的是精心計劃的教學體系下的自由,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品質的差異。我國的一些教育專家曾提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邊實驗、邊觀察、邊討論”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由教師統治的課堂逐漸向學生開放,學生在課堂上的自由度增加,這必將導致一種新體系的建立,那就是“開放性課堂教學體系”。課堂教學由教師、學生、信息和媒體等基本要素有機構成的系統,讓課堂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必須各要素有機結合、多維互動,與外界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才能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成效。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開放性課堂教學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特點,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開放性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的實施
計算機基礎教育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在我國各中小學全面開展,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和重視,作為計算機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感到很欣慰。計算機基礎學科較其他學科在教學各方面有獨特的自身特點,即開放性、非線性和交互性。建立開放性的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體系已勢在必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以下幾個方面實施開放性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的看法。
(一)教學內容的開放
第一是拓寬教材,教學內容的主體是作為教科書的教材。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強調教師的教學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脫離教材”、“超越教材”,這種把教學內容絕對教材化的觀念,陷入了“本本主義”的泥潭。因此,教學內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適度拓寬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計算機基礎學科開放性的特點,教學內容向教材以外拓寬尤為必要。一是在重難點上拓寬,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重難點,適當補充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以開拓學生視野;二是在學科間拓寬,教師要加強計算機基礎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課程整合;三是在信息上拓寬,教師要適時引入充分體現本學科時代性的最新IT信息,使學生及時了解IT動態,教師要成為最新IT信息的獲得者和發布者。
其次是靈活內容,開放內容,并不是失去綱要,而是在綱要的基礎上留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和創造空間。比如學習文字處理,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字處理技術,能夠用它處理日常生活、學習中的文字。如果學會了WORD而不會用寫字板和記事本,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教材、教學或者學習方法太過死板,教死了、學死了。換句話講,沒有掌握文字處理的“能力”。文字處理軟件,無論是EDIT、WPS2000、WORD……“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呢?是查找、替換、段落、字體、字號等基本的概念與技術,只有把這些實質性內容理解后才能一通百通。又如,在WORD里學習了文字處理的技術,到Excel、PowerPoint等軟件的學習就有了很大的借鑒之處。WORD的功能非常強大,但有必要完全學習嗎?如果必要,讓學生自己看幫助文件自學,適當加以指導就可以了。這樣的內容在教材中甚至只保留練習就可以了。也就是不要什么東西都講給學生,學生有能力去自己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再如,在文字處理中可以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比較不同軟件中圖文排版的處理方法,進一步理解技術的實質。還可以研究性、討論式學習各類多媒體技術,而不是單純在課本上講,課本只是引導。如此以來,就可以涉及更多的技術,如多媒體網頁、多媒體軟件、動畫等的使用與創作,結果會開放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與時代同步。
再次是學科整合,網絡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整合起來,讓學生學有所用。將計算機基礎作為認知工具,以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作為載體,從而達到學習計算機基礎和培養綜合能力的目的。在講網絡時,有的教材用了很大篇幅講上網瀏覽和免費郵箱注冊、使用等,其實,這些就是人機對話、交互操作的問題,可簡略的講。只要把實質性的東西講透,節省的時間就可以構架開放的課程體系。針對網絡資源進行分析,為學生提供典型的、健康的網絡資源,讓學生去掌握一種利用網絡的能力。這樣學生才能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應用網站提供的資源與其他學科整合起來,學有所用、用有所學。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網絡技術的重要性,培養起良好的信息素養,并有效地避免網絡中一些不良內容的影響。在制作方面,網頁制作工具軟件的菜單不要細講,只是以此軟件作為基本平臺去講技術,把任務與目的結合到教學中。因為,不同的工具操作的方法各異,但技術本質是類似的,只有讓學生學會自己探索才能適應種種軟件的不同情況。
教學內容的開放性體現在以基本計算機基礎為本,向各個有利于學生學習、應用方面的知識開放和拓展,為學生提供有用的、有益的技術。
(二)教學主體的開放
在開放性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創新和自學的樂趣。這不僅能深化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而且還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
(1)主體激發——激發興趣,主動學習。中職學生最主要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好游戲。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引入新課時經常寓于游戲之中。在高一年級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入門介紹中,采用計算機自帶的一些游戲引入新課,展示計算機的特點和功能,讓學生親耳目睹、親自實踐,從而激發起學生對計算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進行鼠標練習的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玩中練、練中玩,利用“掃雷”游戲進行練習,充分動手實踐,結果大多數學生自己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訣竅和一些參數的設置,這樣教師再進行小結并表揚這些學生,使他們有一種自己成功獲得知識的喜悅感和自豪感。
(2)主體嘗試——嘗試自學,動手實踐。在教學中,通過找出已經學過的知識與正要學習的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有利于教學中突破難點,也能使學生輕易地掌握教學重點。教師通過讓學生圍繞問題自學、討論、交流、實踐,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如教學‘控制面板”一課,教師在教完怎樣改變桌面圖案后,讓學生試著自己去改變屏幕保護程序,改變外觀等,熟悉對話框的操作。在三項顯示屬性修改完后,再讓學生用剛才所學的方法,自己去修改“日期/時間”屬性,讓學生積極把學過的舊知識和新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學得輕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輕負、增效。
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自己動手操作了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學習中一定要學會舉一反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掌握了知識點。比如在學習Flash動畫的形狀變化,大家都在做圓形到方形的變化,但有個學生卻在做圓形變成“狗”字,而且旁邊還寫上了同桌的名字,這一做法引來了周圍學生的哄笑。對于這個惡作劇,本人沒當場對他進行批評,而是走到了他的身邊,表揚他的動畫做得很好,并且很有創意,然后輕輕地告訴他旁邊的名字寫得不合適,希望他換位思考一下。在教師的提醒下,這位學生意識到錯誤并擦去了旁邊的文字,并把他修改后的作品展示出來讓全班學生一起欣賞、評價。在教師和學生的贊揚中,這個學生體驗到了成功,更加激起了他的學習興趣與創新思維。
(3)主體歸納——實踐小結,體驗成功。實踐是創新精神與自學能力的集中體現,是訓練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實踐操作,能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在操作中,教師要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并分層指導,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進而達到個性發展的目的。如“資源管理器”窗口和“我的電腦”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個“所有文件夾”框,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己操作實踐,找出“所有文件夾”框的作用。學生上機時,教師巡回指導,及時對學生進行提問、輔導、答疑,檢查每個學生實踐操作的程度,最終由學生一起歸納出“所有文件夾框的作用: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觀、快捷。
(三)教學過程的開放
開放性課堂教學過程非常強調教學交往和互動,師生間和生生間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是實現良好課堂教學的途徑之一,教學交往是通過課堂互動來實現的。
(1)創造積極的課堂氣氛。在教學活動中,要創造積極主動、健康活潑的課堂氣氛,這是師生心理互動的前提條件,是搞好開放性課堂教學的基礎。積極的課堂氣氛的基本特征是,課堂情境符合學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發展特點,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關系正常和諧,學生容易產生滿意、愉快、羨慕、互諒、互助等積極的態度和體驗。
(2)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均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尤其要使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它是直接影響學習效率的內部條件。在課堂學習中,學生處于良好心理狀態時,會表現出思維活躍,記憶清晰、迅速,情緒開朗、穩定,求知欲強烈、持久,學習效率高。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觀察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有意識激發學生良好心理狀態的產生,消除不良心理狀態。
(3)重視多向的課堂交往。教育社會學研究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如下師生活動類型:①教師和全班學生的學習交流;②教師和小組學生的學習交流;③教師和個別學生的學習交流;④全班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⑤小組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⑥個別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
開放性的教學過程應充分發揮各種交流渠道,由單向信息交流結構向立體信息交流結構轉化。充分調動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尤其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渠道。
三、開放性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的反思
開放性的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進。雖然筆者對開放性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作了一些探索與研究,但由于筆者的水平和經驗有限,比如在開放的程度和速度等方面仍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探討。開放性計算機基礎課堂的建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不斷完善和發展,需要在現有基礎上不懈努力,為培養創新人才做更多扎扎實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