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波
【摘要】目的 對消化道腫瘤術后早期患者應用含膳食纖維腸內營養,從而分析其應用效果。方法 從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治的營養不良的消化道腫瘤患者80例,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研究組采用腸內營養法進行治療,參照組采用常規的輸液法進行治療。2周后,將兩組患者的血清蛋白質、淋巴細胞計數、血胃泌素等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發生,同時研究組患者在血清蛋白質、淋巴細胞計數、血胃泌素等方面的指數遠遠高于參照組患者。結論 對消化道腫瘤術后早期患者應用含膳食纖維腸內營養,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還能夠改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消化道腫瘤;腸內營養;膳食纖維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8..01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每年因胃腸道疾病而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逐年增多。對于消化道腫瘤患者來說,由于該疾病對機體代謝及消化道功能的影響,術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或營養失衡[1]。給予患者營養支持是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避免患者體內儲備的過度消耗。本次研究中,對研究組患者采用腸內營養法進行治療,并將與同期的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輸液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以期改善治療方式。現就相關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均來自于三級甲等醫院的消化道腫瘤患者80例,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40例。(1)研究組年齡在46~70歲,平均年齡(48±3.4)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7±0.2)年;其中男22例,女18例;(2)參照組中年齡50~71歲,平均年齡為(49±3.6)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9±0.1)年;其中男17例,女23例。
1.2 方法
根據其營養輸送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研究組采用腸內營養法進行治療,主要包括:胃管于術前置入,在術后24小時內開始腸內喂養。每1000 ml的營養液的成分為蛋白質16.7%,脂肪49%,糖類34.4%[2],以及適量的維生素、熱量、膳食纖維等。每日分次、均勻滴注,4~6次/d,滴完后用生理鹽水沖洗管道,以保持管道通暢,防止阻塞。參照組采用常規的輸液進行治療,主要是每日輸注適量的葡萄糖。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的采用統計學SPSS 16.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分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2 結 果
實驗結束后,將兩組患者的血清蛋白質、淋巴細胞計數、血胃泌素等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在血清蛋白質、淋巴細胞計數、血胃泌素方面的指數均優于高于參照組患者,說明對消化道腫瘤患者早期予以含膳食纖維的腸內營養,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不良狀態。見表1。
3 討 論
據有關調查顯示,消化道腫瘤患者術后往往存在著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等問題。
消化道腫瘤患者往往由于進食較少,脂肪動員加速,導致體內脂肪存儲減少[4]。同時,患者受腫瘤本身的影響,存著著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功能障礙,導致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減少,體內營養狀況進一步惡化。因此,對消化道腫瘤患者做好腸內營養給予很有必要。
本次研究中,對研究組患者采用腸內營養予以的方法進行治療,對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液體輸注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在血清蛋白質、淋巴細胞計數、血胃泌素方面的指數均優于高于參照組患者。說明腸內營養輸送法的療效遠遠優于腸外的常規液體輸注的療效。雖然腸外營養支持也可以給患者進行營養輸送,但其并不能完全糾正小腸黏膜匱乏[5],達到改善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效果。腸內營養輸送可以維持患者的胃腸道蠕動、消化、吸收功能,減少有害物質與腸粘膜的接觸。
總之,消化道腫瘤術后早期進行膳食纖維腸內營養輸注,療效顯著,就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 敏,譽鐵鷗,李軼男,等.外科危重患者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的應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4):213-215.
[2] 彭俊生,詹文華,汪 建,等.精氨吸強化低熱量腸外營養支持在胃癌術后應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1):666.
[3] 王樂華,陳滿宇,王玉珍,等.快速康復外科在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中的臨床研究[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1,38(9):598-601.
[4] 王 敬,譚志明.圍手術期應激性高血糖的研究進展[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2,33(3):199-200.
[5] 孫清波,曹險峰,陳坤華,等.食管癌圍手術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體會[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7):749-750.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