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茜 王元功
【摘要】目的 探討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采用綜合干預措施后的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6年464例需要院內轉運的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前五月232例為對照組,后五月232例為干預組,對比兩組轉運工作漏項例數、意外事件發生率、接收科室與患者的滿意度。結果 (1)對照組的漏項發生率為13.7%,干預組的漏項發生率為3.4%,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干預組接收科室滿意度、患者滿意度比較均優于對照組;(3)干預組中,發生意外事件2例,意外事件發生率為0.8%,對照組中發生意外事件11件,意外事件發生率為4.74%,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院內轉運采用護理干預,可以減少轉運過程中發生漏項,規范轉運標準流程;也可以保證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安全;還可以提高接收科室及患者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綜合干預;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8..02
急診科是醫院的前沿陣地,是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場所,患者經搶救后需送往手術室、監護室等科室接受進一步治療,但很多患者病因、傷情較復雜,在診斷不明、在床邊無法完成檢查項目的情況下,必須經過院內轉運來完成診斷性的治療。而轉運不僅僅只是運送的簡單過程,是對危重患者搶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涵蓋護理、監護、、急救、治療等多方位的綜合處置過程,且存在較大風險,該環節出現問題可能發生一系列的并發癥甚至導致患者死亡[1]。文獻研究顯示院內轉運可能將重癥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情況增加,相比較轉未轉運患者,運患者病死率大約高9.6%[2]。本研究分析了2016年01月~05月急危重患者轉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對2016年06月至10月期間將“綜合干預”應用在急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可顯著降低轉運意外事件以及轉運工作漏項情況發生率,顯著提升接收科室及患者的滿意度,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急診科2016年1月~2016年10月的464例需要院內轉運的急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病情為Ⅰ級、Ⅱ級的患者。將心肺驟停需要予以心肺復蘇術患者、溝通障礙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血管活性藥物大量使用之后還是存在不穩定血壓患者排除。對照組選為2016年1月~2016年5月期間我院診治的232例患者男127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齡58.9歲;隨機選取2016年6月~2016年10月的232例患者為干預組,男性119例,女性113例;平均年齡57.1歲,兩組患者SPSS 16.0統計學軟件統計疾病嚴重程度、性別以及年齡等基礎信息P>0.05,無統計學意義存在。
1.2 方法
(1)對照組患者予以一般轉運常規轉運處理,醫護攜帶必須物品,利用輪椅、平車將患者送入到科室之后完成轉運工作。
(2)綜合干預措施
1)轉運前的準備
A.修訂并完善危重患者轉運流程、交接制度等,務必使轉運環節的有關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并加強相關核心制度的學習、強化業務培訓及急救技能培訓,增強護士臨床觀察、應急處理以及溝通方面的能力。
B.急診醫生,從患者病情(包括生命體征、意識、呼吸支持、循環支持、主要臨床問題五項) 和預計轉運時間進行評估,確定轉運分級。分級標準按照轉運風險由高到低分為Ⅰ、Ⅱ、Ⅲ級,告知患者家屬轉運風險的評估結果,讓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獲取患者及家屬的同意與配合,并在轉運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C.應用急診科自行設計的急危重病人院內安全轉運交接單,填寫表單上轉運前患者的病情及完成的工作。轉運護理人員為患者的責任護士(能級對應),具有豐富的急診專業知識,專科操作技能熟練,并參加過急診急救相關知識的培訓,具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同時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由護士與工人或由護士、工人及醫師陪同進行轉運,以保障患者的生命。
D.轉運前科室之間協調。根據患者的轉運前的具體情況,確定轉運的最佳路線。在轉運前,責任護士要提前通知相關科室的辦公室護士(將其姓名記錄在轉運交接單上),并介紹患者的基本病情,讓接收科室了解患者的情況,以便提前做好接待患者的準備工作。患者的檢查單、住院通知單等蓋有“綠色通道”的印章,在患者的腕帶上夾著“綠色通道”標識卡,以方便各部門人員快速識別,暢通轉運路徑。此外,建設急診患者轉運專用電梯,促使能夠最短時間內將患者送入科室。
E.完善轉運工具:①轉運箱的準備,科室根據患者的病情配備了三種規格的轉運箱,轉運箱的管理同搶救車;②根據2017急診危重癥患者的院內轉運共識,配備氧氣瓶,轉運過程中的供氧應能保證整個轉運過程及額外 30min的供應的要求;③器械準備:配備轉運監護儀,監護儀報警值按照患者的病情及醫生的醫囑設置,必要時備除顫儀、轉運呼吸機等。所攜帶的儀器和用物均處于功能狀態。
2)轉運過程中的護理
在轉運過程中,將床欄拉起,對于有約束指征的患者經家屬同意簽署同意書后給予保護性約束,使患者保持舒適、安全體位,做好患者保暖工作,責任護士始終在患者床頭配合醫生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包括患者的意識、瞳孔有無變化,生命體征是否平穩,管道有無折疊,引流是否通暢,用藥是否持續等[3]。并關心患者的心理,了解患者的主訴。發生異常的時候依據合理措施進行搶救,且可以與醫生配合進行就地搶救,必要的時候暫停患者的轉運,在穩定病情之后實施轉運,并將患者的病情、搶救經過、生命體征及時記錄于轉運交接單上。
3)轉運后的交接
患者到達相應科室,完成身份識別后,與管床護士共同將患者妥善轉移至病床,轉運護士將患者的病歷資料等交與病房責任護士,詳細交接患者的病情,主要陽性結果,特殊檢查、治療與用藥,各種管道,專科護理等。待床邊、書面交接完成后雙方在轉運交接單上簽字完成交接,轉運人員整理好相應物品后返回。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急診危重癥患者心率改變、輸液管及各種引流管堵塞或者脫落、導管脫落、窒息、人工氣道移位等意外事件發生率,病情評估、病歷資料、用藥、儀器物資、床位聯系等轉運前工作漏項例數以及接收科室與患者的臨床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急診危重癥患者轉運過程中漏項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急診危重癥患者漏項發生率13.7%顯著高于干預組患者漏項發生率3.4%,P<0.05且差異顯著,統計學意義存在,見表1。
2.2 兩組急診危重癥患者滿意度、接收科室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急診危重癥患者滿意度、接收科室滿意度等指標對比對照組各項數據顯著更高,P<0.05且差異顯著,統計學意義存在,見表2。
2.3 兩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發生意外事件的比較
干預組中,發生意外事件2例,意外事件發生率為0.8%,,對照組中發生意外事件11件,意外事件發生率為4.74%,見表3,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院內轉運是急診患者獲得連續性救治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轉運患者中轉運風險比較高,包括病情變化快、護理人員職業責任心、硬件醫療設施、專業技術等方面的風險。對照組患者在院內轉運時過程中基本上都是醫護人員依據自身經驗將物品準備好,物資的臨時性準備沒有足夠的規范化管理,促使轉運的風險性增加,而綜合干預對急危重癥患者在院內轉運流程流程中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把控,加強了危重患者轉運前的評估,規范了危重癥患者轉運流程[4],提升了臨床護理人員專業能力,減少轉運時漏項的發生;轉運交接流程的制定,提高了護理人員主動交接意識,使患者得到無縫隙救護,保證了患者院內安全轉運;還能夠將患者滿意度以及接收科室滿意度顯著提升,緩解患者不良心理,促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
綜合以上結論,將綜合干預應用于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過程中具有顯著效果,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張 波,桂 莉.急危重癥護理學[M].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4-16.
[2] 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88-292.
[3] 鄧小明,李文志.危重病醫學[M].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342-344.
[4] 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專家組.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標準化分級轉運方案[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6): 481-485.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