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潔敏 張幼聰
【摘要】目的 分析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常見并發癥,并分析預防對策。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1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統計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患者手術后出現囊袋血腫、電極導線脫位、起搏綜合征、起搏器介導性心動過速、電極導線斷裂等并發癥,發生率為5.00%、1.66%、0.55%、0.55%、0.55%。結論 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用于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臨床需要重視并發癥的預防,找到導致并發癥的相關因素,為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緩慢性心律失常;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并發癥;原因;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02
緩慢性心律失常通過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進行治療具有有效性高、快速等基本特征,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但是患者在接受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治療后容易出現并發癥,臨床應引起重視,有效的預防并發癥對提高患者的手術綜合效果有著促進的作用[2]。本文對我院收治的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1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男100例,女80例,年齡11~70歲,中位年齡為(41.55±8.15)歲;與1991年ACC/AHA制定的起搏器植入適應癥Ⅱa類與Ⅰ類標準互相符合;其中1例三腔起搏器,90例生理性起搏器,89例非生理性起搏器。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中華醫學會起搏分會指南與心電生理指南的相關要求開展手術,其中經左鎖骨下靜脈路徑植入起搏器有10例,經右鎖骨下靜脈穿刺插管將電極導線插入的有170例。手術過程中對起搏器參數測試均處于理想的狀態,手術后加壓包扎切口,并通過鹽袋進行2 h的常規壓迫,要求患者進行為期24 h的平臥,并制動手術側上肢,給予常規心電監測,在手術后第1天、第4天對切口作換藥處理,手術后7 d給予拆線。分別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要求患者身體出現不適要立即到醫院復查。
2 結 果
本組患者通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術進行治療后,15例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8.33%,主要分布如下。
(1)9例出現囊袋血腫,發生率為5.00%,患者存在局部腫脹隆起、囊袋處劇烈疼痛等表現。其中2例通過乙醇紗布濕敷、局部反復穿刺抽吸積血進行處理,7例通過重新局部加壓止血進行處理。
(2)3例出現電極導線脫位,發生率為1.66%,患者存在間歇起搏或者感知、起搏異常等癥狀,給予重新復位處理后恢復到正常狀態。
(3)1例起搏綜合征,發生率為0.55%,患者存在乏力、氣促、胸痛、胸悶、頭暈等癥狀,采用DDD起搏器進行更換后上述癥狀全部消失。
(4)1例起搏器介導性心動過速,發生率為0.55%,患者存在反復發作性心悸等表現,通過體外將心室后心房不應期延長后,該癥狀全部消失。
(5)1例電極導線斷裂,發生率為0.55%,經過X線透視可發現鎖骨下電極線出現連續性中斷情況,需要通過鎖骨下靜脈遠端穿刺法將起搏系統重新植入。
3 討 論
緩慢性心律失常疾病臨床主要是通過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進行治療,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但是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治療后會出現各種并發癥,對患者手術后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3]。本文對我院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治療出現并發癥的因素與預防措施進行詳細分析,現報道如下:(1)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治療后最常見囊袋出血并發癥,首先患者凝血功能出現障礙,手術前抗凝藥物停藥時間或者抗血小板藥物停藥時間不合理,導致術后出現較大的滲血,所以,手術前需要將上述藥物停止使用;其次,手術中沒能徹底止血,在關閉囊袋之前沒有仔細檢查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癥狀;再次,導線在鎖骨下靜脈處縫扎不牢造成滲血在囊袋處引流;最后,胸壁皮膚松弛、囊袋過大、囊袋位置不合理等均會造成囊袋出血,所以選擇的脈沖發生器與囊袋大小要具有相同的形狀,若發生囊袋血腫癥狀,根據患者血腫程度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治療,使囊袋內積血、血塊得到有效去除,疾病需要時要將引流條放置[4]。(2)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早期容易出現電極脫位并發癥,考慮與突然改變體位、活動牽拉、心腔內張力過大、心內膜光滑、心肌小梁變薄、心室過大等因素有關,臨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防:首先,手術后早期要求患者防止上臂出現過大的活動度;其次,需要牢靠的固定穿刺位置的導線,避免起搏器出現異動牽拉導致電極導線脫位的情況[5];最后,確保心肌接觸電極位置的可靠穩定性。(3)電極導線斷裂主要是因為血管內進入電極導線引起的,鎖骨下靜脈穿刺路徑最容易出現該并發癥,考慮發生因素如下:一方面,第一肋骨與鎖骨之間縫隙較窄,電極過度摩擦引起的,另一方面,同側上肢活動過度,造成電極斷裂或者損傷引起的。通過經切開頭靜脈路徑置入電極或者鎖骨下靜脈遠端穿刺法可促進該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4)起搏器介導性心動過速與患者室房逆向傳導具有密切的關系,該并發癥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情況下較為容易出現,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進行處理:第一,將心室后心房不應期合理延長,相對于心室后心房不應期來說,逆向傳導時間較短時,那么則不會感知到逆轉的P波;第二,起搏器DDD方式程控改成無心房感知的DOO或者DVI方式;第三,在起搏器位置防止磁鐵,確保起搏器工作模式以無感知模式轉變,可在極短時間內終止起搏器介導性心動過速等癥狀。(5)起搏器綜合征容易在VVI起搏器植入后出現,據分析相關研究資料得知,該并發癥的發生機制較為復雜,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心室起搏興奮通過房室結逆轉在心房內傳入造成心房收縮癥狀,因為心室收縮狀態下,已經關閉三尖瓣以及二尖瓣,血流會往肺靜脈以及下腔靜脈倒流,從而出現肺循環淤血以及心房壓力增高等癥狀,前者后造成心功能不全,后者減少心排血量,降低血壓,嚴重的會出現暈厥癥狀;另一方面,心室起搏時會喪失房室收縮,導致心房輔助心室充盈的情況明顯喪失。因此,臨床需要合理選擇起搏器類型,對起搏功能以及心房感知要全面考慮。若患者出現起搏器綜合征癥狀,要采用雙腔起搏器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進行治療時需要對各種適應癥、無菌操作觀念進行嚴格掌握,手術后需要嚴密觀察并發癥,確保能及時發現并發癥,并控制并發癥的發展,從而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姜會蘭.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并發癥原因分析及健康教育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04):503-504+506.
[2] 李虹道,舒占坤,錢炳坤,劉基建.經靜脈植入心臟起搏器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81)09:208-210.
[3] 王雨鋒,陳阿娣,孫紀榮.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33例相關并發癥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4,17(12):1981-1984.
[4] 路 慧.對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8):103-104.
[5] 楊科金.術后臥床時間在永久心臟起搏器安置后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8):1687-1689.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