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
【摘要】目的 分析動態心電圖監測在冠心病患者診斷中的實際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9月期間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各40例的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心電圖檢查,觀察組患者施以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兩種檢查方法的檢查結果展開分析,對比冠心病診斷率和漏診率;同時對比心肌缺血以及心率失常檢出率。結果 接受動態心電圖監測的觀察組患者無論是冠心病診斷正確率、還是心肌缺血與心律失常檢出率與對照組相比,均有明顯優勢,此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動態心電圖監測用于冠心病臨床診斷,正確率高于常規心電圖,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冠心病;診斷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01
冠心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常伴隨著心率失常[1]。當前,在冠心病的診斷中,冠脈造影可以作為診斷的金標準,在此之外,心電圖也是一種重要的診斷方式。為了進一步分析動態心電圖監測在冠心病患者診斷中的實際應用效果,我院特開展本次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9月期間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各40例的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40例觀察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2例子,女性患者18例,年齡范圍在33~69歲之間,平均為(51.27±4.12)歲,病程范圍在2~7年之間,平均為(4.1±2.1)年;40例觀察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0例子,女性患者20例,年齡范圍在32歲到66歲之間,平均為(50.59±4.81.12)歲,病程范圍2~6年,平均為(3.9±2.0)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理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均經過冠脈造影確定為冠心病;所有患者均對每次研究內容完全知悉并同意參加,并且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排除標準:孕婦與哺乳期女性;不遵醫囑之患者;精神病患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等。
1.3 檢測方法
全部患者在檢查前均不得吸煙飲酒,不得有劇烈運動;靜臥半個小時以上,確保患者心情平靜方可開始檢查[2]。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心電圖檢查;觀察組患者施以動態心電圖檢查,在24小時內用運用HS9514型記錄儀采集數據,在數據采集過程中患者盡量平臥或采取坐姿,如廁、進食、閱讀燈動作可照常進行,當不得運動、負重等,也不得使用手機、收音機等會對檢測儀電場、磁場發生干擾的設備,記錄集采集數據后會對其展開自動分析。
1.4 觀察指標
對兩種檢測方法對冠心病的檢出效果進行對比,常規心電圖冠心病的判斷標準為T波與R波相差超過10%,ST段下移大于0.05 mV,;動態心電圖冠心病的判斷標準為J點后80 ms出現ST段;且ST段位移不超過1 min,心肌缺血間隔不超過1 min。同時,觀察兩種檢測方法的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檢出率,并評價二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種檢查方法的冠心病檢出效果對比
結果表明,運用動態心電圖監測的觀察組患者檢出冠心病38例,漏診2例,對冠心病的診出率為95.0%(38/40),運用常規心電圖監測的對照組患者檢出冠心病27例,漏診13例,對冠心病的診出率為67.5%(27/40);動態心電圖的診出率遠高于常規心電圖,此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種檢查方法心率失常檢出率對比。
數據表明,運用動態心電圖監測的觀察組患者的心率失常檢出率顯著高于運用常規心電圖監測的對照組患者,此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種檢查方法心肌缺血檢出率對比
運用動態心電圖監測的觀察組患者檢出心肌缺血40例,對心肌缺血的檢出率為82.5%(33/40),運用常規心電圖監測的對照組患者檢出冠心病33例,漏診7例,對冠心病的診出率為67.5%(27/40);動態心電圖的檢出率遠高于常規心電圖,此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綜上所述,動態心電圖監測用于冠心病臨床診斷,正確率高于常規心電圖,并且用來檢查心律失常與心肌缺血準確率同樣高于常規心電圖,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范 艷.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的臨床對比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3(43):8618-8619.
[2] 高 卉.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的臨床效果[J].醫療裝備,2017,30(7):1-2.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