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慶國 魯莉
教師常常被稱為“職業提問家”,“問”是一門科學、一座橋梁、是一根紐帶也是一門藝術。問得好,問得巧,能促進教與學之間,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開發學生潛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提問而言,在教學活動中既要有教師向學生發起的提問,也應有學生向教師或同伴發起的提問,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一、教師巧妙設問,提高閱讀效能
1.有目的地提問
什么樣的問題應該提,什么樣的問題有價值,這是我們在備課時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我想,設計提問的依據是:對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凸顯重點的問題應該提,必須提;反之,應該舍,必須舍。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益。我在備課時常常在問題邊上寫上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提這個問題解決什么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這樣保證了提問的有效性,使無目的無價值的問題不提,與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不提,沒有思考力度和張力的問題不提。有效問題一般應是開放性問題、發散性問題,要求回答者運用其思維機制進行回答,需要回答者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推理能力;有效問題應發人深省,有助于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問題應意思明了、具體,為回答提供清晰的回答模式;有效問題能夠引發活躍的課堂對話;有效問題應照顧學生的思想,學生的理解力,能夠運用學生的語言,從而給學生提供一 個安全的氛圍使學生可以暢所欲言。
2.找準切入點提問
(1)一石擊起千層浪——問在揭題時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或概括課文的內容,或明示文章的行文思路……在此處設疑,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而讀書,產生明確的閱讀目的及欲望,按照設疑思路去品讀課文。同學們回憶一下課文寫了王冕幾歲到幾歲的成長經歷。是啊,長達12年的跨度,如果寫傳記可以寫成一部書了,而本文只用了900多字,寫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經歷,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上課伊始,老師拋出一個“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激發學生說的興趣。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教師話題一轉,在不知不覺中撥起了學生“問”的琴弦----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呢?此時學生心理升騰起的是快速讀書的欲望,一個學生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書的“場”,被教師巧妙地營造起來了。
(2)動之以情——問在興趣點
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十歲左右的孩子,興趣更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我們在設計問題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問,盡量發掘他們的興趣點,激發他們探究的樂趣。如:教《孔子游春》,孔子博大精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而這種影響也已超越了國界,超越了時代。上課伊始,直接揭示課題后,先讓學生交流對孔子的了解,接著,我用這樣一段話來總結:“孔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差不多2500年,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孔子的思想從魯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地區走向中華大地,從中國又走向世界。在評選的世界‘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在美國,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在韓國,孔子被尊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德國,仍矗立著兩米多高的孔子塑像。全世界都在研究孔子,學習孔子。”
這一環節的教學明確了孔子的地位和影響,必將激起學生對孔子的崇敬之情和民族的自豪感,從而達到孔子所說的學習的“憤悱”狀態。
(3)牽一發而動全身——問在關鍵處
閱讀中學生的動情點往往也是最能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地方,這時提出的問題及解答的過程學生印象深刻。如教《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師問:“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師:那頂天立地的掃路人又怎么理解?
生:掃路人的精神太偉大了,他的精神頂天立地!(掌聲響起。)
生:他的品質太高貴了,讓人敬仰!所以說他頂天立地!(掌聲再度響起。)
生:他的心靈太美好了,雖然年事已高,本該退休了,卻還在這樣為人們付出自己的辛勞,所以看著他,就像面對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樣。(熱烈的掌聲)……
掌聲折射出學生對文本的精彩感悟----好一個“頂天立地的掃路人”,多么獨特的閱讀感受,頂天立地是對掃路人品質的最好詮釋。學生之所以有如此深的感受是與老師的恰當設問分不開的,不難看出,教師以情激情的點評,因勢利導的提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再次產生了與文本對話的欲望,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出人物品質的高大,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4)柳暗花明又一村——問在疑難處
當學生學習上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教師應善于點撥誘導,幾經回環,就能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在教《水》一文時,學生對文中作者對母親說孩子太餓不理解,教師就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理解山區水的珍貴,使學生頭腦中的問題迎刃而解。“萬綠叢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圍繞疑難點來提問,既可節省時間,又有助于引發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豁然開朗地去尋求問題的答案,體會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問”、“敢問”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有專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較研究中曾說:“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成沒問題,全懂了,所以中國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學生年級越高,越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在新課標下教師應該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
1.讓學生“能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提問中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1)多采用自主性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探討,在自主活動中發現問題。
(2)創造機會讓學生發問。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敢于發表不同意見。在學生自主練習時,設立“師生門診”,有疑問提出來,門診開處方,然后以處方再練。在練習中讓學生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3)拓寬學生的交往空間。通過改變課堂組織形式,形成“師——組”,“組——組”,“個——個”多層交往關系。在交往中學生從動作交流 → 問題交流 → 心理交流,使個人的知識得到討論、分享、擴大或改變。
2.為學生創造環境,讓學生敢于發問,樂于發問。
“好問”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眼前發生的事都要問“為什么”,甚至打破沙鍋問到底,天真可愛的孩子跨入校門,隨著年齡的增長,“問題”越來越少了。其問題在于我們教師,以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來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
問題對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1)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給與學生自主發展和自我表現的良好環境,讓學生在自主創新過程中發現困難,發現問題,承認失敗。能夠提出問題,并積極設法解決問題。如: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相對的難點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并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為師生提供一個思想感情磨擦、碰撞的機會,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真誠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敢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2)以問導問,把學生的思維通過提問統一到課堂教學中,開闊視野,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
(3)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及時發現他們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的思維火花,給予鼓勵和表揚。
3.培養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善問。
“學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問題,對于學生個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開發具有很高的價值。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如果教師的教學以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學,定會事半功倍。它是創造的起點,沒有這種問題意識,就沒有創造性。
4.鼓勵學生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
傳統的教學是把問題在課堂上弄懂,走出課堂沒有問題了。其實,這是片面的教學觀。現代的教學理論認為,問題的解決并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不能滿足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個問題的答案,而是在獲得結論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地提出新的問題,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并想辦法解決,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徐希明.《論閱讀教學中的“生本對話”》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