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y喬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明明已經百里挑一,還覺得基數太小;明明已經出類拔萃,還覺得“炮灰”太少。每天像缺錢一樣勤奮,像欠債一樣努力。每每遇上這樣的人,我都會忍不住問一句:為什么?
我有個朋友,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哈佛、耶魯、劍橋念了一遍,持有美國、英國、香港三地律師執照,中文說得一流,年初剛剛跳槽到一家國際律師事務所。前天,他跟我說,最近在看司法考試的教材,打算好好研究一下中國法律。旁邊的幾個律師朋友快氣哭了,飯碗搶到家門口了,可你就是攔不住優秀的人闖入你的領地。
他剛來中國不久,就開始學中文。日常交流沒問題了,他還不死心,非要學中國的文化、歷史和民俗——故宮為什么叫紫禁城?十二生肖里為什么沒有貓?說大話為什么叫吹牛不叫吹羊?跟他在一起,我覺得自己是個假的中國人。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越學越覺得自己懂得少。
哲學家芝諾的學生曾經問過他:“老師,你學識淵博,知道的事情那么多,為什么還經常懷疑自己的答案呢?”芝諾回答說:“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圈外是未知的,圓圈內是已知的。你知道得越多,你的圓圈就會越大,你與未知接觸的空間也就越多。因此,雖然我知道的東西比你們多,但不知道的東西也比你們多。”
曾經聽過一個資深投資人的講座,他洋洋灑灑說了三個小時的成功經驗,卻用了這樣一句話結尾:做投資的時間越長,越不敢投。因為越優秀的人,越能看見自己的無知。于是,步履躊躇、心生敬畏成了一種自然反應,但也正是這種心態讓他們不想停下探求的腳步。相反,平庸的人卻經常一知半解,就覺得天下無敵。
人有4種認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95%的人都處在第一層。然而,是不是自知無知,正是優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區別。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于他知道自己走了多遠。所以,當我們問為什么越優秀的人越努力的時候,或許我們更應該問另一個問題:為什么我不再努力了?以為自己什么都道,恰恰是無知的開始。
我認識一個小鎮姑娘,從小歡讀書寫作,從上高中起就開陸陸續續在雜志上發表文章,來又開始寫公號、出書,很快有名氣。有一家公司邀請這個娘加入,給了她豐厚的薪水,她毅然決然地放棄高考,投奔“金主”。我不知道,這個姑娘后來過得怎么樣了。
這些年,不少人一直在爭論,上大學到底有沒有用。說沒用的人,總能舉出很多例子,證明不上大學也能成功。可諷刺的是,那些沒有讀過書卻成功了的人,卻比任何人都重視教育。見識越多的人,越能看見差距,也就越明白讀書的重要性。
經常有人問我,怎樣成為一個努力的人?我會反問他們,對于不努力,你的感受是什么?他們通常會說,沒感覺。我想,這就是差距吧。真正優秀的人,努力是停不下來的,因為內心深處有對無知的恐慌。對于知識,他們永遠覺得自己掌握得不夠。
曾在一本書上看過這樣的說法,成功是一個由熱情、專注、推進、靈感、提高、服務和堅持組成的循環,我們一圈一圈地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而不是一條從A到B的直線。可是生活里,許多人都是40歲在吃30歲的老本,30歲吃20歲的老本。
人應該有一種危機意識和一種謙卑心態。笛卡爾曾說過,沒有知識的人總愛議論別人的無知,知識豐富的人卻時時發現自己的無知。
所以,為什么越優秀的人反而越勤奮?答案或許很簡單,他們比我們看得見更多值得努力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