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宇成
(浙江省杭州養正學校,浙江杭州 310018)
科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它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分層教學就此應運而生,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情,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相對的“最近發展區”切實得到提升和改善。生源來源不一,程度差異性大,再加上家長責任意識相對淡薄等特點,使學生素質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1]。他們在課后作業的完成時間和作業的準確率上存在較大差別。
為了提高成績,教師、家長額外增加學生作業負擔。據調查,50%的學生表示有過抄作業的行為,10%的學生表示曾經照搬照抄。盡管學生清楚抄作業的危害,但依舊如此去做。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學生的惰性,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教師教學策略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轉變觀念,思考應對措施。
名校初中的學生,40%的學生基礎較好,自主學習能力較強,而且大部分預習或通過影子教育先行學習過相關內容,其科學素養較高。另外60%的學生積累的原有科學素養低,對新鮮事物的敏感性差,家長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再加上工作性質的原因,對作業基本無法輔導。所以,教師不能采取一貫式教學,必須圍繞相關學生的具體學情,找出不同的發展差異,因材施教。
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原有生活經驗、智力因素”的要素將全班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2]。學生分層要參照相關實際,具體涵蓋:
(1)定量分層:這一分層具體依照的核心是學生成績,不考慮其他因素,作業分成A、B、C三個層次。這種分層簡單易操作,也相對公平,但也有很大的弊端,無形中給學生打上了標簽,可能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對智力水平、學習興趣、學習潛力考慮不全面。定量分層對落實基礎知識比較適合。
(2)定性分層:將每份課后作業標上A、B、C三個層次,學生依照自身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同時,在具體實施時,要多給予學生挑戰激勵。也就是說,勇于向比本層次高一層的任務發出挑戰。具體來看,C層挑戰B層,B層力爭學會A層,A層學生向課外拓展。定性分層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對于學生來說,這一分層遵循了學生學情,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任務。其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對于惰性強的學生可能惰性還會增加。
(3)定向分層:圍繞相關的學習內容,具體分析其相關特質,有梯度地設置不同的問題,采用給分或獎勵的辦法鼓勵學生挑戰所有的問題。如:落實浮力沉浮條件的問題。
(A)塑料球,空心,水下懸浮,如圖1,虛線分割,那么( )
A.小塊上浮,大塊下沉
B.小塊下沉,大塊上浮
C.大、小塊都保持懸浮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B)若將“大塊”中空心裝滿水再投入水中后它將。

圖1
(C)再變:如圖2,基于相關物體,縱、橫坐標分別表示質量、體積。圍繞甲、乙質量和體積,具體探究其相關的關系,相關結果用圖像a、b闡釋。其中,哪一項正確( )

圖2
A.甲放入水中一定浮在水面
B.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
C.針對甲、乙物體,對其進行捆綁,放入水中,注意,二者體積相等,一定沉入水底
D.針對甲、乙物體,對其進行捆綁,放入水中,注意,二者體積相等,一定浮于水面
基于這種層次,展開具體的劃分。整體來看,其是一個動態過程,一定時期過后,具體分析學生的不同學情,具體劃分層次,進步顯著,其相關層次可上升;仍無進步,層次可下降。這種分層,一是具有顯著的層次性和彈性;二是動態性。學生在這種分層中既能夠感受到壓力,又有進一步前進的動力。這樣一來,相關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提升。
(1)預習作業分層策略。分層預習作業主要圍繞“簡約”二字進行,其在具體的布置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數量有所區別;在具體的目標上,導讀內容上要有所分層,導思內容上梯度的設計問題進行分層。遵循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使其輕松學習,針對相關問題及時解決。
(2)鞏固作業分層策略。將學生分層之后,相關的作業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具體涵蓋三點:
第一,基本練習:這一方面的核心在于基礎,也就是一般的知識、技能。舉例來說,相關的計算問題,針對一定問題的畫圖、公式掌握、基于具體練習的進一步加深理解,適用對象為A組。第二,綜合練習:這一部分練習的核心在于兩方面:一是理解,二是運用,適用對象為B組。第三,開放性的練習: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想象、運用,一般適合于C組學生。
在具體設計分層作業時,基于A組來說,一般是參照教材例題,找尋相關具備類似性的題目進行布置。通過設置這樣的題目,學生能參考例題,總結出相關方法,繼而理解新知;對于B組來說,圍繞具體的例題,進行相關變式,使其充分發揮自身靈活性,一是熟悉基礎知識,二是對相關知識進行相關的提高、鞏固;對于C組來說,一是圍繞開放性進行設置,二是綜合性。對于初學者來講,90%的題目要求相應層次的同學容易做出,10%的題目有所加深和提高。
(3)拓展提優作業分層策略。完成鞏固作業后,知識能否得到鞏固,以及貫通理解,繼而達到完全掌握?高價思維是否能夠切實達成呢?如果直接讓每位同學硬性完成一道計算題,久而久之會使學生感到煩惱,可能造成應付的狀態,時間一長,也就不再積極。采用拓展提優的方式激發了學生挑戰的欲望,不斷攻克難關的勇氣。
針對不同學生,其層次不同,評價方法也不一樣。需要肯定的是,學生基于自身基礎繼而得到的進步就要贊揚。針對C層次學生,主要運用激勵方式,以便其能夠獲得較大進步,這樣一來,他們就有奮進的動力,努力攀升;針對A層次,要充分發揮競爭的作用力,及時進行評價,在具體的標準制定上不僅要高,要求上也要嚴格,他們更能夠奮勇前進。綜上,對不同的學生,學習時要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自信也能夠進一步增強。
延遲批改,調動積極性。針對學困生來說,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主要布置一些基礎作業,如果他們不僅能夠將基礎作業做對,而且還能夠將拓展作業做對一半,那么,就可以給予他們加分,同時,對于提高作業,如果其能夠將一半的內容完成并做對,那么,也可加分。相反,如果學生對自己的作業在進行一定程度的改正后,依然存在不全懂的問題,那么,教師就要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進行針對性作業設計,給予補做,看具體的進步,然后適當加分,讓其感到一種學習自豪感。針對中等生來說,要給他們設置一定的提高作業,如果其能夠將半倍的內容做對,就可以進行加分,如果沒有做對,則不打分,給予他們時間,讓其搞懂,然后,教師再給予適當的評判。對于優等生,要求他們提升作業速度和準確性,糾正他們的錯誤思維,使得他們在優等生群體中切實達成競爭目標,奮勇向前。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提升,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也能養成。
在對學生問題進行評估彌補的同時,互動也必不可少,二者要有針對性地組合。優等生和中等生以及后進生,三者互動,匹配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具體來看,可以分成三種方案,其一是優與優的互動結合,其二是中與中的互動結合,其三是后進與后進的互動結合。三者之間進行競賽,扮演不同“角色”,開發其潛在能力,發揮學生的互助作用,在互助中切實改善學生的學習成績,在競爭中提升學習效果,充分體現靈活性,過去所選用的“一考定終身”也就能夠得到切實的改變,“靜態”也轉變成了“動態”式,學生擁有改變自己的自主權,主動開展學習。
分層作業的設置對于學生來說,好處頗多,主要在于:過去有些學生圍繞作業,只是注重結果的完成,一旦這一結果產生,就無事可做。
分層作業可以改變這一現狀,且不同學生在分層作業中都能有所收益,這往往使得他們的心理素質得到鍛煉,這就為學生主動探索未知領域提供了保障,他們也就能夠自主學習,鞏固自身知識,提升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學生合作意識強,參與意識強,集體觀念也提升。
如今的動態分層,只是處在初創期,在這一領域,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比方說,針對現狀,關于這一領域的推進措施,我們可否探索出更為優良的舉措?當前措施的主要問題是過于細致,雖然其針對不同問題都給予了相應舉措,但是,教師在具體的推行中,并不輕松。在時間運用上能否更加節省?當前是“半隱蔽半公開”,這對優等生來說,極為有利,先進者可從中得到一定的激勵,同樣,中等生和后進生也能夠從中受益。采用隱蔽方式,學生的自尊就能夠切實維護,繼而進一步促使他們奮勇前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針對具體的隱蔽性,其相關程度大小沒有可參考的標準,我們要去進一步探索。
[1]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