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巍
(燕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冀、察兩省與平、津兩市是七七事變前中國共產黨在北方進行統戰工作的重點地區。一二九運動爆發后,國民政府在北平成立了以宋哲元為委員長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管轄冀察平津地區的軍政事務。關于中共與冀察政務委員會及其所轄地區民眾的關系,現有研究關注不夠。①事實上,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冀察平津地區的統戰工作是中共統戰工作的關鍵一環,對冀察政務委員會與日折沖、第二十九軍盧溝橋抗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有必要將中共在冀察平津地區的統戰工作進行深入研究。
中共于1924年成立中央委員會北方局后,其統戰工作開始向北方拓展。但是,由于北方局勢動蕩,中共中央委員會北方局存在的時間并不長。1935年5月,以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為基礎,重新組成了中共中央北方局(以下簡稱“北方局”),使中共在北方的統戰工作有了一個較為固定的負責機構。北方局一經成立,即面臨著斗爭形勢嚴峻、群眾基礎薄弱的考驗。7月7日,在《何梅協定》的制約下,國民黨中宣部公開電令各地國民黨黨部取消群眾抗日運動,致使在冀察平津地區中共發展的“左聯”“文總”等組織均無法再進行公開性活動,“整個北方局能夠聯絡到的黨員不過三十人左右”[1]。在這種情況下,為貫徹執行中共臨時中央局在《關于最近華北事變與黨的緊急任務》中要“經過廣大的群眾路線深入各反蔣派進行與建立下層統一戰線,威迫上層走向反蔣的軍事行動”[2]512的決定,北方局不能再以增設團體或組織的方法來開展群眾工作,而只能以由國民黨左派倡議成立的仍可公開活動的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為載體,將對群眾的統戰工作聚焦在當時比較活躍的學生身上。
對學生的統戰工作是由冀察平津地區的眾多地下黨員和共青團員直接完成的。為救濟山東水災,北平的部分學校于1935年8月成立了黃河水災賑濟會,并以此會為基礎建立了北平學生聯合會,地下黨、團員彭濤、姚依林、黃敬、郭桂英等為主要負責人[3]。在日本造成的民族危機面前,北平的學生運動逐步高漲。11月5日平津十一校學生自治會抓住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即將召開的契機,公開在《大公報》上發表向六中全會的呈文,要求“尊重約法精神,開放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禁止非法逮捕學生”[4]。11月24日,北平文化教育界發表宣言,“反對一切脫離中央和組織特殊政治機構的陰謀的舉動,我們要求政府用全國力量,維持國家的領土及行政的完整”[5]。12月9日,以北平學生聯合會為骨干的轟轟烈烈的一二九運動爆發。
一二九運動后,南京國民政府對學生采取“懷柔”政策,試圖以選派代表赴南京聆訊的方式消減對立情緒,和平結束學運②。北方局則以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來延續左傾道路,號召學生轉變為戰士,為反對日本、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和反對當時在天津醞釀成立的冀察政務委員會而戰斗[6]46,導致此后的學生運動走向激進,逐漸失去社會的同情與群眾的支持。
1935年底,中共中央開始調整政策,逐步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6年初,劉少奇到平津主持北方局工作。針對3月31日北平學生進行的抬空棺游行活動③,劉少奇指出:“從這次行動中所表露出來的關門主義與冒險主義之嚴重性,將給北平人民的救國統一戰線以極大的損害……那幾個參加的同志是做了一個錯誤”[7]13。4月13日,劉少奇公開向全國各界發表宣言:“不論任何派別,只要他們用事實來抗日與反對漢奸”,“共產黨不獨不破壞他們的政權”,“而且用一切方法援助與擁護他們”[8]23。這一主張貫徹了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糾正了以往的工作方式。在劉少奇主導下,學生運動逐漸開始由對抗政府轉為支持與擁護政府抗日,將游行口號改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歡迎愛國軍警同我們一起抗日”,以慰問、宣傳、申辯等多種形式開展對社會各階層民眾的工作,爭取了社會的同情與支持,為冀察平津地區的統戰工作做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七七事變前夕,依據《何梅協定》,蔣介石的中央軍被迫撤退出河北,第二十九軍成為駐守冀察平津地區并與日本相抗衡的主要軍事力量。第二十九軍處于華北對日最前沿地帶,其軍隊的政治取向對華北局勢的演進至關重要。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第二十九軍曾血戰喜峰口并取得對日大捷,完全可以成為中共統戰抗日的對象。因此,北方局在調整工作方向后,將學生運動的口號調整為擁護軍警抗日,實際上即是向第二十九軍釋放友好信息,同時也提示第二十九軍不要忘記抗日的光榮傳統。
北方局對第二十九軍的統戰工作由秘密工作與公開工作兩部分組成。其中,秘密工作通過北方局秘密派出的共產黨員來推進,公開工作則以北方局指導下的民眾活動為載體。
首先,建立秘密黨組織。北方局兵運領導小組副組長的劉子厚長期在北平從事地下工作,在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之前即在第二十九軍中負責建立了士兵支部。此后,士兵支部與師團級干部的聯系逐步建立起來。
其次,對士兵開展抗戰宣傳工作。在劉少奇的具體指導下,北方局秘密派出一批共產黨員以進步青年的身份進入第二十九軍。以張克俠為例,他在二十九軍中積極對士兵進行抗戰教育,“要求所屬官兵每日三餐和睡覺前必須背誦‘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12]67。他還推動第二十九軍官兵在抗日問題上與中共合作,在七七事變前夕將第二十九軍擬定的對日“必要時撤出北平,保存實力,以待全國抗戰”[12]68的方案及時傳回共產黨方面,并按照黨的指示建議宋哲元采用“以攻為守”的方式應對危機。
再次,通過民眾公開活動鼓舞第二十九軍的抗日士氣。北方局抓住第二十九軍的愛國抗日傳統,在冀察政務委員會對日折沖、第二十九軍進退不定的背景下,多次通過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民眾活動,在抗日問題上對二十九軍給予支持和鼓勵。在北方局的指導下,1936年下半年以學生為主體組成的民眾慰問隊多次參觀第二十九軍的秋季演習,在慰問過程中喊出“擁護二十九軍保衛華北”“衛國干城”[13]26等口號,極大地鼓舞了第二十九軍的士氣。受到北方局指導的學生統戰活動的影響,第二十九軍與學生展開了多種合作。第二十九軍聘請化學系學生,設立“煙幕訓練班”;招考北平、天津、滄州、保定等地區的青年學生,成立南苑軍事訓練團,計劃進行為期3年的訓練,訓練結束后分配到二十九軍任下級軍官;1937年春,組織了學生軍訓團。
冀察政務委員會是半獨立于中央的地方政權機構,出于對日折沖周旋的考慮,不對政治取向公開進行表態,但“守土衛權”的行為取向卻逐漸明朗。在學生運動激進化階段,冀察政務委員會試圖增設教育委員會,從南京國民政府手中取得教育權,后來為防止日本以此為借口加緊華北分離中央活動而放棄此舉。
一二九運動期間,北方局受左傾思想影響,曾將斗爭矛頭直指冀察政務委員會,大幅度地失去了自身活動的空間,使統戰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劉少奇接手北方局后,重新對冀察政務委員會及其委員長宋哲元進行分析,認為爭取宋哲元為首的地方實力派是北方局在冀察平津開展統戰工作的重點,宋哲元與第二十九軍的光榮傳統與對日沒有妥協到底的態度使統戰工作有成功的希望。
北方局對冀察政務委員會進行統戰工作的最大難點在于對“防共”問題的處理。宋哲元本人并不贊同馬克思主義,在多次講話中提到要反對“共產黨勞工勞農的宣傳”,認為“到了無階級時候,社會必然大亂”,所以要“徹底打倒被赤俄利用的共產黨”[8]4-5。但從鞏固自身權力與地盤的考慮出發,宋哲元對共產黨更傾向于敬而遠之。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后,日本在華北開展活動時便不能繞開冀察政務委員會。1936年2月下旬,紅軍為了解決糧食與兵源問題,渡過黃河,東征山西。日本抓住口實,以“共同防共”壓迫冀察政務委員會,企圖控制整個華北地區。所以,“防共”問題成了冀察政務委員會對日折沖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宋哲元不管愿意與否,都必須面對與中共的關系。他既要按照南京國民政府作出的“冀察政務委員會在平與日方代表,徐世英大使在東京與日方外務省,張群外長在京與日使有田八郎,同時作多方面之折沖”[9]92的模式進行對日折沖,同時又處處向日方表示有能力自己解決華北的“共黨”問題,力爭實現“自主防共”??梢姡P注的重點是自身的利益安全,對共產黨的防范是被迫之舉,曾多次明確表示要“救國難”,“為人民謀幸福”[8]25?;诖?,北方局判斷如果以“聯合抗日”為主張,對冀察政務委員會及宋哲元的統戰工作是可以取得突破的。考慮到冀察政務委員會的特殊性與統戰工作的艱難程度,北方局從多個層面展開了對冀察政務委員會的統戰工作。
首先,引導學生擁護冀察政務委員會抗日。一二九運動期間,學生在提出抗日主張的同時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結果不但無助于抗日,反而孤立了自己。1936年初劉少奇主持北方局工作后,北方局客觀研究時局,認定宋哲元“還不甘愿賣國當漢奸,還有轉向抗日的可能”,所以抓住日本因冀察政務委員會堅持“自主防共”而企圖將第二十九軍驅逐出華北的時機,引導學生喊出“擁護宋將軍抗日”的口號,并進行反對第二十九軍南調的游行活動。宋哲元與冀察政務委員會很快改變了對學生運動的消極與被動應對方式,開始引導學生走向學業報國的道路。1936年夏,冀察政務委員會以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為契機,通過考試招錄了一大批畢業生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及其所屬平津兩市各機構服務,為學生抗日報國提供了可行途徑,沖淡了日本對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控制企圖。受北方局統戰工作的影響,宋哲元與冀察政務委員會逐漸認識到只有通過抗日救國才能解決其所處困境。
其次,協助中共中央與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建立秘密聯絡。在1935年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要把敵人營壘中的一切爭斗、缺口、矛盾統統搜集起來,以資當前反對主要敵人之用?;谶@種統戰思想,中共中央開始大力開展對國民黨地方實力派上層的統戰工作,宋哲元是其中之一。中共中央派張金吾為駐宋哲元處聯絡代表,毛澤東在給北方局情報局長王世英并轉劉少奇的信中對此行動指示道:“張金吾同志為向宋哲元接洽之代表,不論此次宋處接洽成否,必須向宋及二十九軍繼續工作。”[10]157-158這既是對劉少奇接手后的北方局統戰工作的肯定,又進一步指明了今后的工作重點。
實際上,宋哲元與共產黨之間的歷史淵源早在其追隨馮玉祥的西北軍時期就開始了。由于馮玉祥與共產黨的往來,西北軍系統普遍建立了政治部,宋哲元第四方面軍的政治部主任吳玉璽、秘書劉貫一即為共產黨員。大革命失敗后,宋哲元軍隊中仍然有一些未公開身份的共產黨員留了下來,很多成為他的親信和骨干。在共產黨方面主動派出代表后,宋哲元也派出劉子青為聯絡代表,秘密抵達延安,向中共中央表達了“情殷抗日”的態度。毛澤東在給宋哲元的信中肯定了其“一面聯合華北人民群眾作實力之準備,一面恢復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西北軍光榮歷史時期曾經實行之聯俄聯共政策”,表明“一俟時機成熟,實行發動大規模之抗日戰爭,則不但蘇維埃紅軍愿以全力為先生及二十九軍助,全國民眾及一切抗日力量均將擁護先生及貴軍全體為真正之抗日英雄”,而由于“國內統一戰線大有進步,紅軍主力漸次集中,國際聯系已有把握,凡此均非徒托空言,而有實際力量,足以資為抗日之用者也”,所以為構建起包括宋哲元在內的北方聯合戰線,“具體實施步驟,必須規劃周詳”[11]418。雙方由此開始了隱蔽而經常性的聯絡活動。
中共在冀察平津地區開展的統戰工作,是中共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一環,對促成全民族抗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中共在冀察平津地區開展的統戰工作是共組北方聯合戰線的重要環節和最初嘗試。1935年底,中共中央放棄“左傾”錯誤路線,以民族利益為重,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1936年初,中共以西北與華北的地方實力派為統戰工作對象,希望由地方的聯合促成全國的民族大聯合,最終迫使蔣介石放棄“剿共”而轉向抗日?;诩讲煺瘯谐涑庵鴿h奸成員及日本對宋哲元步步緊逼的考慮,毛澤東在寫給宋哲元的信中一方面鼓勵其堅持初志,另一方面向宋哲元透露出蘇聯已對紅軍進行實質援助。毛澤東并表示不但要與宋哲元聯合,還特別希望與山東的韓復榘、綏遠的傅作義、山西的閻錫山發生關系,與他們共組北方聯合戰線。隨后雙方即開展秘密往來。中共在冀察平津地區的統戰工作能取得成效,說明以全民族團結來應對日本侵略已成為大勢所趨和人心所向。
其次,中共在冀察平津地區對學生運動的調整與指導工作對探索機動靈活的統戰模式具有開創性意義。青年學生是中共進行統戰工作的重要對象,如何有效團結全國廣大青年學生投入到愛國、救國的偉大行動中是中共面對的一個嚴峻課題和挑戰。北方局對冀察平津地區學生運動的政策調整,既保存了自己的實力,擴展了活動的空間,又爭取到各方的支持與參與,為七七事變后全民族團結抗戰局面的形成發揮了獨特作用。北方局在冀察平津地區統戰工作的轉變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與肯定。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基于北方局統戰工作的經驗,作出《中央關于青年工作的決定》并下發全黨,要求各地以北方局探索出的經驗來指導當地的青年工作,指出:“國民黨區域內,原有第二黨式的共產青年團的組織應該取消,所有青年團團員都應該依照各地的具體環境與需要,去參加一切現有青年群眾的合法的與公開的組織……使各種青年組織,在抗日救國,民主自由的共同目標之下,實行合作聯合與統一”,并特別提到:“應該徹底改變在青年運動中的工作方式,拋棄一切第二黨的關門主義的工作方式,采取青年的,群眾的,民主的,公開的工作方式。國民黨區域內青年群眾組織中的共產黨員應該清楚了解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的分別與聯系”[14]111-112。北方局在冀察平津地區統戰工作中探索出的有效方式對發動全國的青年投身于抗戰事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另外,北方局的統戰工作對宋哲元等地方實力派由單純依靠軍隊抗戰到團結民眾抗戰的思想轉變具有重要意義。與共產黨發動民眾、爭取民眾的思想不同,地方實力派往往對民眾運動持否定態度。宋哲元所處地域環境特殊,更是對民眾運動保持高度的警惕。劉少奇主持北方局工作后,對宋哲元及其所部作了細致分析,意識到其既具有抗日的傳統,又懼怕日本以民眾運動為口實對其進行施壓,所以適時調整工作方針,改變學生運動的口號,提出擁護其抗日的主張,逐漸打消了宋哲元對學生運動的警惕與顧慮。在北方局統戰工作的影響下,宋哲元與冀察政務委員會雖處境艱難,但最終沒有向日本妥協投降。北方局的統戰工作為爭取全民族抗戰做出了卓越貢獻。
[注釋]
①學界對中共在七七事變前在冀察平津地區開展的統戰工作主要集中于中共對宋哲元統戰工作的研究和中共與一二九運動的研究。馬先陣所著《西北軍將領》(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關注到宋哲元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淵源。陳世松所著《宋哲元研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以中共領導學運活動為線索,關注中共地下組織與第二十九軍部分人員的聯系活動。
②教育部長王世杰發表和平解決學運講話,行政院隨后著手查尋處理學生請愿情況,接著蔣介石以行政院長名義發令各校校長與代表赴京會見。參見包巍、劉會軍:《冀察政務委員會與學生運動的關系轉折》,《中共黨史研究》2017第1期。
③1936年初,北平學聯在河北高中怒砸校長室、訓育主任室及其臥室。軍警在處理時將在食堂吃飯的學生郭清抓走,后來郭清死于獄中。3月31日,北平學聯聯合各校學生在北大三院舉行追悼大會,會后進行抬空棺游行。
[1]王光美.與君同舟,風雨無悔[J].炎黃春秋,1998(10).
[2]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史出版社,1991.
[3]谷景生.回憶“一二九”運動與北平地下黨[J].黨的文獻,2001(2).
[4]平津十一學學生要求實行約法,向六中全會呈請[N].大公報,1935-11-05.
[5]北平文化教育界 昨發表宣言 聲明教育界立場 反對一切特殊政治機構 盼學生勿起幼稚的恐慌[N].大公報,1935-11-25.
[6]中共北京市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一二九運動[M].北京:中央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7]一二九運動資料:第二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宋哲元先生文集[M].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
[9]中日調整之新階段[J].三民主義月刊,1936(7).
[10]劉崇文,陳紹疇.劉少奇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11]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佩劍將軍:回憶張克俠[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13]馬先陣.西北軍將領[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4]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