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亞文,胡玉康
(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陜西西安 710119)
春秋時期,在巍巍太行山腹地有一個小國家,名曰黎侯國。這里民風淳樸,不僅造就了無數的英雄豪杰,而且在勞動中創造了多種民間手工藝,布老虎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手工藝[1]。
老虎為森林中的百獸之王,是堅強、勇敢的象征。勤勞善良的黎侯國人民為求人宅平安、子女安康,在勞作之際制作了各式各樣的虎式布制用品,如老虎鞋、布老虎等,代代相傳。至今,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及周圍的縣市都有這樣的習俗:在孩子滿月時,親戚朋友會送一只布老虎,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健康長大。這尊布老虎就是著名的“黎侯虎”,最早源于高秋英女士之手。這位來自黎城縣城關鎮谷駝村的農家婦女,在很小的時候就十分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熱衷手工制作,尤其喜歡研究家里擺放著的布老虎。直到有一天,高秋英女士自己拿起棉布和線開始有模有樣地縫制,這一縫就是幾十年,還在當地開了一家免費的培訓班,讓鄉里鄉舍都跟著自己動起來。據說黎城周圍的縣市有很多百姓很擅長這項手工藝——縫制布老虎,且家家戶戶都會把布老虎當作吉祥物的化身。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的農村家庭擺放布老虎只是出于喜歡,亦或給孩子們作伴;如今,布老虎卻成為當地乃至全國偉大的民間藝術品。在30年來的閑暇時間中,高秋英女士縫制的布老虎大抵有500尊。她縫制的布老虎不僅傳承了民間傳統工藝制作方法,而且極富創新之處,1998年被郵電部定為生肖圖案而聞名全國。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民間美術標志性形象之一[2]。
“黎侯虎”的制作主要分三個步驟:首先,選用布料。布料喜用代表吉祥、喜慶寓意的紅、黃兩色,且選用純棉材質,以便于之后的加工。其次,裁剪與縫制。先裁剪虎頭與虎身,虎頭與虎身用一整塊布料裁剪而成,這時要緊靠“虎”的造型,抓住“虎”的特征,進而塑造“虎”的形象;再裁剪“虎”身上的旋風圖案,方便之后的黏貼;然后裁剪最能突顯“黎侯虎”神韻的臉部。耳朵立于虎頭上方左右兩側,呈葉片形狀;眼睛的工序最為復雜,依次用黑、白、紅三色裝飾以體現層次感,閃閃發光的眼珠用一角大小的硬幣裝飾,眉毛用群青色的綢緞鑲嵌而成,睫毛用長平針和盤針法勾以抽象的輪廓,生動而自然;鼻子位于臉部的中心,選用有填充物的綠色綢緞,紋飾好似葉子的脈絡,立體而豐富;嘴巴用紅色的布片裁剪,微微張開露出鋒利的牙齒;再剪黑色的“王”字貼在額頭正中。整個臉部造型既生動又夸張,既可愛又威武。最后,用鋸木屑填充于“虎”的內部,這樣一件精致的布藝老虎就產生了。
說著容易做起來難,每一個細節都值得考究。高秋英說道,“一件布老虎,縫制需要上百道工序,少說也得整整兩天才能完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秋英女士并沒有因為耗時而放棄,而是越來越認真。造型上的不斷改進,色彩上的有意嘗試,把高秋英女士的事業推向了人生巔峰。但隨著“虎”的出名,市場的需求量不斷擴大,有些人從中看到了商機,并付諸實踐,一方面為“黎侯虎”的普及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黎明;但另一方面,唯利是圖者為趕時間粗制濫造,不僅損害了這項傳承千年的民間手工藝,而且壞了“黎侯虎”的名聲。
布藝“黎侯虎”代表了黎城一帶普通百姓的文明與智慧,這尊“虎”除了有優美渾厚的體態外,還潛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虎歷來被視為動物界的王者,也成為吉祥與幸福的象征。據考證,2009年黎城西周墓塔坡墓地的10號墓葬發掘出的玉虎是“黎侯虎”最早的原型,這只玉虎身長11.6厘米,高5.8厘米,外形呈瘦長形,虎身以花紋裝飾,做工精美,惟妙惟肖。黎城出土的西周古墓可以證實,人們最早是出于對虎的崇拜而制作布藝黎侯虎[3]。
據《周禮》記載,周代時就已經有在大門上畫猛虎的習俗,有守門、御兇、辟邪、接納吉祥的寓意。這種吉祥觀念的形成與當地政治、經濟、歷史、文化乃至宗教有深刻的聯系,直到現在,這種觀念依舊在延續。黎城一帶每一個剛出生的小孩身邊都有一尊“黎侯虎”,人們祈求孩子像小老虎一樣活潑健壯、平安成長。
“黎侯虎”虎虎生威的表情里積淀著往古傳說的文化底蘊,試圖通過老虎的外部特征表現其內在精神,傳達藝術中美的境界;“黎侯虎”整齊劃一的頭部蘊含著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試圖通過左右兩側對稱均衡的美,體現中國古代對美的追求;“黎侯虎”敦厚健壯的造型里包含著多種變化,試圖通過多樣統一的效果,體現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的高度統一;“黎侯虎”對比強烈的色彩里寄托著百姓祈福避邪的美好愿望,試圖通過民間傳統五色的對比,表達人們對這種形式因素的敏感。
其具體的美學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表情上看,“黎侯虎”重神似而不求形似。只有達到神似才表現為創造,若只停留在形似還只是模仿。山西“黎侯虎”突破了形似,用抽象的形式反映其本質的精神狀態。布藝“黎侯虎”最直接的形象是“短、粗、胖”,這與我們認識的老虎的形象截然相反,但它抓住了老虎的最基本特征,通過抽象、變形、夸張的處理展示了一個惟妙惟肖的老虎形象。第二,從形式上看,“黎侯虎”的頭部非常有規律,呈中軸對稱分布[4]。中國自古代以來就講究對稱美,對稱即和諧。這種形式美的規律也是人們從生活中發現并提煉出來的,并在“黎侯虎”中得到深刻的詮釋與應用。第三,從造型上看,“黎侯虎”的造型極其獨特,手工藝人在虎的原形上進行了大膽的取舍和變形,充滿了童趣,且“黎侯虎”的構成元素協調并富有變化,多樣而又統一。將具象與抽象、直線與曲線、整體與部分的變化融為一體。臉部的五官被簡潔的造型元素刻畫得極為傳神,呈現出一種不怒而自威的神韻。第四,從色彩上看,“黎侯虎”大面積采用紅黃兩色,以傳統五色黑赤青白黃為配飾,搭配得當,具有獨特的美感。
“黎侯虎”獨特的造型、熱烈的色彩、古樸的風格廣受人們的喜愛。“黎侯虎”是民間的審美典型,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源于普通百姓辛勤智慧的創造。何為“民間的審美”?學者陳思和先生認為,民間的審美即平凡人平凡意識中的群體審美表達。
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作為中國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圖案藝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與推進,但在具體物象和抽象表達上卻有部分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圖案的千篇一律化,沒有典型性與創造性的表達,缺乏生活化的題材和樸素的人文關懷。相反,民間“黎侯虎”對“虎”的原型進行抽象總結,其中積淀著濃郁的人文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將“黎侯虎”的美學風格運用到現代圖案藝術的創作中,使創作出的形象既能彰顯民族風范,又能體現時代特色,也為現代圖案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廣闊的空間[5]。
造型是構成圖案的基本元素。造型或來源于生活中的某個具體物象,或是人們通過某個事物想象出的一個形象。這些形象都屬于自然中的物象,經過了概括和取舍后,仍然保留了自然物象的實際面貌,但還不具備裝飾的特點。要將這些元素化為圖案中的形象,還必須運用多種裝飾手法進行加工創造。“黎侯虎”的形象簡單明了,腦門正中的“王”字就是它的代號,但運用刺繡等多種民間技藝使原本兇猛威武的形象變得平易近人,這樣憨態可掬的形象為圖案藝術的表達提供了靈感的源泉。除造型特征外,色彩也是構成圖案的重要元素,是美感的最普遍形式。“黎侯虎”的大膽用色,是黎城一帶人們美學觀念的直接體現。設色手法“黃中有藍,黑黃相間,紅上疊綠”也為現代圖案藝術提供了借鑒。
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的“黎侯虎”給老百姓帶來了吉祥,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是我國珍貴的民俗工藝品。面對幾千年來中國圖案藝術這份珍貴的遺產,我們的繼承和發揚應當建立在民族精神的基礎之上。只有真正把握中國圖案藝術的精神內涵,我們的“民族性”及“時代性”才有可能得到合乎新世紀要求的發展[6]。
[參考文獻]
[1]郭震海.“黎侯虎”太行山腹追尋千年[J].中華手工,2006(5):96-99.
[2]汪海清.布老虎榮登“國家名片”[J].浙江工藝美術,1998(2):15.
[3]劉巖妍.“黎侯虎”的審美特征及文化意蘊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2(10):156.
[4]王彥紅.一只布老虎的思考——發現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對稱美與秩序美[J].名師在線,2017(7):85-86.
[5]趙楠.民俗玩具“黎侯虎”在吉祥物設計中的應用與實現[J].現代裝飾(理論),2016(6):9-10.
[6]邢慶華.論中國圖案藝術中的民族精神[J].中國文化研究,2001(4):183-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