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秀鳳
(長春師范大學圖書館,吉林長春 130032)
萬物智能環境下,對智慧服務的研究離不開對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自2009年以來,學者們逐漸將智慧一詞引入圖書館界,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圖書館嚴棟于2010年首次提出“智慧圖書館”這一概念[1]。隨后涌現出以王世偉等為核心的學者群對這一概念展開深入研究。智慧圖書館是繼傳統圖書館、復合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之后涌現的新一代圖書館,順應了信息時代發展的潮流,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依托,傳承智慧服務的理念,是具有創新性、融合性的圖書館。智慧圖書館的核心要素是提供書書相連、書人相連、人人相連,并在任何時間、地點和條件可以使用的圖書館[2]。
智慧服務是智慧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服務可以理解為全方位感知、信息相互聯通、智能化管理,是圖書館從傳統文獻服務模式向智能服務模式轉變的標志,對未來知識、信息、技術的傳播與構建將產生深遠影響[3]。智慧服務的探討離不開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智慧服務是鏈接讀者、知識資源的紐帶。
本文利用權威的學術檢索工具CNKI進行高級檢索,檢索詞選擇主題檢索,設置為“圖書館and智慧服務”或者“圖書館and智能服務”,檢索時間截至2017年11月30日,精確檢索出363篇論文。智慧服務鑲嵌在智慧圖書館的研究中,筆者篩選出169篇專指智慧服務的論文進行研究(表1)。

表1 2002-2017年圖書館智慧服務研究的發文量
本文對刊發169篇文章的各期刊統計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58篇文章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約占論文總數(169篇)的34.3%。其中,排在前三名的期刊分別為《情報資料工作》《新世紀圖書館》《圖書情報工作》。從整體的發文質量看,核心期刊的發文量占有很高的比例。除核心期刊外,省級期刊的載文量為10篇以上的分別為《圖書館學刊》《農業圖書情報學刊》《河南圖書館學報》。可見,智慧服務的相關研究已經具有較高的水準,能夠引導智慧服務向著更高更廣的研究方向發展。

表2 發文期刊及發文量統計
從169篇文章中篩選出被引頻次較高的前五篇文章,被引頻次較高的文章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其研究成果受到學者們的認可。其中烏恩2012年發表在《情報資料工作》中的文章《智慧圖書館及其服務模式的構建》被引用頻次為139次。從這幾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智慧服務的研究以探討智慧服務的理念、體系和模式為核心(表3)。

表3 被引頻次排名前五的文章
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的開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學者們探討的比較多的是RFID、云計算、物聯網、3D打印等技術在智慧服務方面的運用。這些技術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體系的研究是學者近幾年研究的重點和核心問題。夏立新等基于SoLoMo理念,構建了自助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4]。李朝暉等學者將創客空間理論引入圖書館的智慧服務中,并探討從理念、資源、服務、技術、用戶、館員層次構建智慧服務體系。柳益君等學者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從個人信息數據、文獻、知識資源、業務流程大數據等構建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包括建立群體知識共享,提供個性化、場景化、泛在化的知識推薦,自動知識導航以及用戶需求導向的業務優化等。勾丹從用戶行為的角度,提出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是決策支持型、科學研究型和產品研發型的智慧服務[5]。總之,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研究了智慧服務的模式,而智慧服務模式的研究為智慧服務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陳臣分析了大數據時代智慧服務的特征和問題,并提出了利用大數據平臺提高數據采集、處理、存儲、分析和決策的準確性和效率,同時為讀者提供智慧服務的相應策略[6]。李后傾等學者針對目前圖書館服務的方式和對象的局限性,提出了圖書館應該增強體驗式和服務空間的建設,發展開放存取知識庫、建設知識庫交流平臺等幾項措施[7]。袁輝學者針對挖掘用戶的需求和潛在興趣偏向,提出了智慧化、個性化的推薦服務策略。
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開展了針對科學研究的智慧型服務,如:北京大學機構知識庫;清華大學的自主學習空間、水木搜索;上海交通大學的IC2人文拓展計劃、體感互動體驗;中國科技大學云舟知識空間服務平臺;南京大學Find+知識發現、樂致安中文知識發現等智慧服務模塊實現了高質量的的智慧服務。很多圖書館針對普通讀者提供了個性化的智慧服務,例如:清華大學的智能聊天機器人;湖南大學開設的虛擬空間服務系統;浙江大學的系統體驗空間。此外,個別圖書館開設了閱覽室座位預約、3D打印服務等。這些智慧服務的開展打破了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模式,使圖書館向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圖書館的智慧服務。如馬曉婷分析了大數據可用、可控、可共享的需求特征,提出了圖書館智慧服務QOS(個性化服務)保障系統,即注重讀者個性化閱讀需求挖掘、智能化推送、讀者隱私、有效的智能評估等[8]。還有學者從人的因素出發,研究智慧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智慧服務團隊的館員建設、學科館員智慧服務、智慧閱讀推廣等方面。
很多圖書館在實踐工作中已經從傳統的服務模式轉向智慧化的服務方式,實現了知識資源的一體化檢索平臺、機構知識庫的建設、圖書借閱網上預約、圖書館微信微博與讀者互動、數字參考咨詢的智能化等。
智慧服務的用戶大體可以分為普通用戶和科研用戶。普通用戶的智慧服務是隨性的、方便用戶利用資源的服務。科研用戶需要的是更加知識化的服務。智慧服務既能引導大眾的興趣愛好,又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知識需求。
智慧服務將更加關注讀者對圖書館環境、資源、服務、功能的全面體驗[9],以讀者的體驗感知為出發點,不斷調整圖書館的智慧服務方式和內容。
未來圖書館智慧服務應該逐漸實現全方位、普及化的智慧檢索平臺、智慧參考咨詢服務、智慧讀者借閱平臺、智慧知識庫平臺以及智慧信息資源溝通平臺,實現知識資源無縫鏈接、知識資源無障礙傳遞和共享。
智慧服務不單是技術和資源上的服務,更多的是圖書館核心基礎能力的提升、整合、協同[10]。在新媒體技術發展和萬物智能環境下,智慧圖書館以及智慧服務是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和研究的主要方向,需要更多的學者來關注。
[參考文獻]
[1]陸婷婷.從智慧圖書館到智能圖書館: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發展的轉向[J].圖書與情報,2017(3):98-101,104.
[2]王世偉.當代全球圖書館事業面臨的難題與挑戰[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1):13-16.
[3]魏蒙,王穎純,劉燕權.中美兩國圖書館智慧服務現狀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7(19):66-73.
[4]夏立新,白陽,李成龍.基于SoLoMo的智慧自助圖書館服務體系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2):32-36,82.
[5]勾丹,崔淑貞.智慧圖書館的智慧服務模式及實現[J].情報探,2016(3):112-115,121.
[6]陳臣.大數據時代一種基于用戶行為分析的圖書館個性化智慧服務模式[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2):96-99.
[7]李后卿,董富國.智慧圖書館服務實現策略探析[J].圖書館,2016(5):80-84.
[8]馬曉亭.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個性化智慧服務QOS保障研究[J].現代情報,2014(12):69-73.
[9]胡大敏,劉寶瑞,張中興.基于主題挖掘的國內高校館人書信息聚合研究[J].情報科學,2016(5):174-177.
[10]劉春萍.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智慧服務的實現路徑[J].山西檔案,2016(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