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林
(鹽城幼兒高等師范專科學校音樂學院,江蘇鹽城 224000)
“力度”是音樂的四大要素(一定的高低,一定的長短,一定的強弱,一定的音色)之一。在古今中外所有的鋼琴音樂作品中,充分運用力度的對比與變化來表達思想感情,并且表現得如此明確、如此強烈、如此突出者,當首推貝多芬。作品邏輯結構以及情感的表達都離不開力度,鋼琴演奏力度處理得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演奏的成敗。本文對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力度表現進行了具體分析。
人們所熟知的巴赫巴洛克音樂在表現風格上呈現宏大、單一的特點。由于鍵盤樂器的局限性,對各種力度的差異和處理過程因人而異。莫扎特是一代鋼琴大師,對鋼琴音樂力度的掌握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看法。他對p到f的力度處理較為細膩,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演奏方式[1]。
貝多芬繼承了曼海姆樂派的創作風格和特點,不斷擴充鋼琴力度的表現方式和表現手法,對鋼琴音樂的十三個力度及記號有了重新的編排。他在將ppp到ff之間的力度變化重新安排以后,讓觀眾對鋼琴音樂的演奏風格和演奏特點有了全新的看法和認識。鋼琴音樂對演奏者有極高的要求,貝多芬通過聆聽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對鋼琴有了全新的認識。
由于不同的演奏曲目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貝多芬將戲劇的成熟演奏風格和演奏特點融入到了鋼琴作品的創作當中,通過對不同琴鍵力度的掌控,讓作品展現得更有張力,也更能迎合觀眾的需求。
貝多芬在大幅度展現演奏手法、高強度節奏沖擊力的同時,讓演奏技巧完美地呈現出來。貝多芬在晚期創作時,更苛求心理情感的抒發以及對音樂的思考。貝多芬的作品堪稱經典,更是一種奇跡的象征[2]。
貝多芬對音樂有獨到的理解,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對力度的掌控與鋼琴左踏板使用的結合,讓他的作品頻繁地被應用到各大重要場合,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被更多的觀眾認可。由于力度的良好掌控,在展現音樂深沉、內斂風格的同時,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奏鳴曲特點,也讓最為龐大的、深奧的作品風格被人們接受。全新的創作思想以及表達方式為現代人創作音樂提供了靈感,人們在欽佩貝多芬的同時,更渴望達到貝多芬在音樂創作領域的高度。
貝多芬針對不同音樂力度的漸強和減弱位置要求較為嚴格。貝多芬在琴鍵力度的掌控上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讓音樂的整體風格更加豐滿,也讓音樂劇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貝多芬對不同琴鍵以及強音的漸強處理得當,例如《E大調第26鋼琴奏鳴曲》對力度的要求十分嚴格。貝多芬明確指出,由于需要建強的力度處理,鋼琴所具有的發音特征需有能夠達到要求的力度位置和高度。但是由于力度標記的實際局限性、顆粒性和不連貫性,琴鍵所能發出的聲音無法達到貝多芬所要求的高度[3]。
貝多芬的鋼琴演奏曲與其他的音樂家的鋼琴曲在演奏上有很大的區別。貝多芬的鋼琴曲多數是對音樂力度的處理。貝多芬將這種力度的轉變作為音樂繼續的動力,形成了貝多芬鋼琴曲的特色。比如,被人們熟知的《A大調奏鳴曲》就采用跌宕起伏的音樂力度進行演繹。在對《C小調第五奏鳴曲》的主部主題進行演奏時,使用了樂句之間的音樂力度的不同來展現:整個的鋼琴曲中第一個樂段的第一個樂句到第三個樂句都是使用F調,這是這部分的主要基調,接下來的兩個樂句之間使用的是P調,這樣在第一到第三樂句與后兩個樂句之間就形成了一個曲調上的不同,形成對比,而這兩部分樂句之間的對比并不顯得特別突然,整體之間的協調性也是很好的。在兩個小樂句之間的音樂力度上的處理,使得整個主題部分就已經制造出一種矛盾的感覺,再加上副部主題,就形成了貝多芬式的鋼琴音樂[5]。
像上面這種樂句之間的對比,具有一種曲式結構,這種存在于一個主題之間的,這種樂調之間的對比常常在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之間也經常出現。這種兩個主題之間形成的音樂力度的對比,更具有貝多芬鋼琴曲的特色。一般在貝多芬鋼琴曲中都是主部主題采用相對較強的音樂力度,副部主題采用一種相對較弱的音樂力度層次。
在貝多芬進行創作的鋼琴曲中還有一種力度的使用方式,這種力度的對比是對一種素材中突然引入另一種素材的力度對比方式,在進行另一種素材的引用時并不會先進行一定的緩和,這種突然式的引入會產生一種與眾不同的沖突。然而這種沖突被貝多芬通過一些曲調以及力度的調和變得不再沖突,形成一種新形式的鋼琴曲。
貝多芬的鋼琴曲力度上的處理和鋼琴曲的曲式結構有關。樂曲的曲式結構不同,音樂力度的布局也不同。作曲家在鋼琴曲的創作中比較注重音樂力度的和諧,以及比較常規的音樂力度布局,音樂力度對貝多芬的鋼琴曲而言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貝多芬的所有鋼琴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各個樂章的開始部分與結尾部分以及中間插入其它音樂形式的樂章與其他的段落之間形成一個較明顯的對比,雖然每個樂章的首尾都會采用的不同的樂調,但都是從基礎的樂調開始,整個鋼琴曲的情緒由低沉到高揚亢奮再到低沉。還有就是所有的主體主題部分都是采用的高聲的曲調,而副部主題多數采用相對主體部分低的曲調。這樣兩者之間形成一個很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主體部分的悠揚高亢,這一切都能夠看出來音樂力度上的布局處理。
在奏鳴曲式的鋼琴曲中,貝多芬一般會采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力度。第一,在奏鳴樂段結束或者下一段開始時引入快板,使兩段之間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力度的處理手法不僅出現在這個地方,還會出現在再現部的處理中。貝多芬還會對這一部分引入一些其他的方式來實現部與部之間的轉換,形成一個完整的鋼琴曲[6]。
貝多芬的音樂有著強烈的個性,既突破了時代及先輩的音樂范疇,又為浪漫樂派奠定了基礎。從現階段音樂界對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力度研究來看,在力度因素方面的研究還不夠全面。
[1]譚娜.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力度術語的細部特征[J].大眾文藝(理論),2009(3):7.
[2]閻冰.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力度處理特征[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2):188-193.
[3]唐馨.莫扎特鋼琴奏鳴曲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力度分析比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7):143-144,151.
[4]劉青.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的力度對比[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0(2):44-49.
[5]盧贛華.試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暴風雨》中的力度對比[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16(4):112-116.
[6]張波洋.淺談莫扎特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的力度差異對演奏風格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2(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