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廣渭,李逸凡,張 偉,徐 莉,邱 亮,盧建軍,毋 琳,胡敬利
當前全軍按照大抓訓練的要求,使軍校軍事訓練水平逐漸提高,對提升學員的身心健康,提高學習成績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尚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員的身心健康,制約了訓練進程。軍校新入學學員以青壯年為主體,群體體質相對較好、預防措施易于實施和控制,相關醫學干預的依從性好;與普通部隊比較,其文化水平較高,培養預期目標高,培養成本大,訓練安排緊湊,時間緊任務重,基礎體能素質較差,訓練傷發病率也高于普通部隊[1]。但目前尚缺乏針對這一特定群體的大樣本調查和分組策略的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針對連續5年軍校新入學學員訓練傷發生情況,旨在研究探討降低軍校學員軍事訓練傷發生率。
1.1研究對象統計整理某軍校2012-2016年新訓學員3019人的傷病資料,其中,男2751人,女268人,年齡為18~20歲。隨機問卷調查其中274人在入學前一年的訓練經歷(男197人,女77人)。所有學員均符合入學體檢標準,且均無特殊訓練經歷,每年新訓時間段為入學后0~2個月、訓練地點、訓練內容大致相同。
1.2.1調查方法對該軍校2012-2016年新訓學員共3019人,對整體病例進行總結分析,調研訓練傷發生項目,包括3000 m跑、手榴彈、戰術、隊列練習、徒步行軍、軍體拳等;另外比較訓練傷發生部位(包括足部、腿部、軀干、上肢、頭部)。訓練過程中發生訓練傷時,均由該校軍醫嚴格按照《軍事訓練傷診斷標準及防治原則》相關標準進行診斷。
1.2.2問卷調查采用回顧性調查和醫學鑒定相結合的方法[2-4],設計《軍事訓練傷統計調查表》[5], 隨機對274人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在新訓前一年,是否進行體育活動,進行體育活動的形式、項目,進行體育運動的頻率,單次進行體育活動的時長,以電子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由體育教研室教員統一整理、統計分析經常訓練人數,不經常訓練人數,以及不訓練人數。
1.3統計學分析調查各項目人員所占比例,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訓練傷發生項目比較3000 m跑、戰術、徒步行軍仍然是傷病發生率較高的項目,男生3000 m跑、手榴彈、徒步行軍的發生率和合計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生3000 m跑2013年最高,2016年最低;手榴彈2015年最高,2013年最低;徒步行軍2015年最高,2016年最低。2016年女生徒步行軍高于歷史同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女生人數較少,可能為假陰性結果。男生3000 m訓練傷發生率總體下降,女生3000 m訓練傷發生率顯著下降。男生手榴彈有上升趨勢,戰術訓練傷發生率總體顯著下降,徒步行軍訓練傷發生率均最高,且有上升的趨勢。見表1。
2.2訓練傷發生部位比較男女生軀干和頭部訓練傷低發,足部和腿部發生率最高,男生足部訓練傷發生率2014年最高,2016年最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歷年來訓練傷發生部位無明顯區別(P>0.05)。女生下肢訓練傷發生率變化較小,但足踝部訓練傷減少,腿部訓練傷增加。2016年新訓時間減少,3000 m訓練總結以往經驗,調整訓練方案,但徒步行軍連續進行,難度加大。腿部訓練傷減少,足部訓練傷明顯呈減小趨勢。見表2。
表12012-2016年男女生各科目訓練傷發生率及比較(%)

年級性別3000m跑手榴彈戰術隊列練習徒步行軍軍體拳合計總人數2012男5.401.706.332.9311.270.6228.24648女9.381.561.560.0012.500.0025.00642013男8.470.617.563.1812.410.9133.13661女7.810.003.131.5614.061.5628.13642014男6.892.302.653.1812.190.5331.98566女6.780.005.083.3915.250.0027.12592015男4.822.893.662.3113.681.3533.33519女10.910.001.821.8212.730.0025.45552016男4.762.242.244.486.440.0023.53357女3.850.000.000.0019.230.0023.0826χ2值男9.9289.71926.4873.39412.1646.10614.442女1.4783.1992.5952.8500.8463.1990.343P值男0.0420.0450.0000.4940.0160.1910.006女0.8310.5250.6280.5830.9320.5250.987
表22012-2016年男女生各部位訓練傷發生率及比較(%)

年級性別訓練傷部位足部腿部軀干上肢頭部合計總人數2012男13.276.943.704.320.0028.24648女18.754.690.001.560.0025.00642013男14.989.533.934.690.1533.13661女12.506.253.133.130.0028.13642014男18.207.242.653.890.0031.98566女13.565.085.083.390.0027.12592015男14.4510.023.665.200.0033.33519女9.099.091.825.450.0025.45552016男11.207.562.242.520.0023.53357女15.387.690.000.000.0023.0826χ2值男10.1465.9883.3184.2823.16314.442女2.4911.2324.5192.4430.343P值男0.0380.2000.5060.3690.5310.006女0.6460.8730.3400.6550.978
2.3入學前訓練基礎比較男生訓練傷發生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而經常訓練人數比例整體呈現上升趨勢。2016年與2015年經常訓練人數比例大幅上升,訓練傷發生率也明顯下降。女生經常訓練的人數比例逐年上升,2016年訓練傷發生率與2015年相比呈下降趨勢,見表3。
表32013-2016年男女生入學前一年訓練基礎比較(%)

年級性別經常訓練人數比率不經常訓練人數比率不訓練人數比率訓練傷發生率2013男33.3316.6750.0033.13女8.3316.6775.0028.132014男35.0025.0040.0027.74女25.0016.6758.3330.512015男34.8825.5939.5328.71女17.3926.0956.5227.272016男42.3128.8428.8520.17女27.7827.7844.4423.08
軍事訓練傷是影響部隊正常訓練,危害官兵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3-4]。軍校入伍后軍事訓練傷的發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5-6],特別是近3年,統計顯示軍訓傷患者增加5~7倍[1],軍事訓練傷的發生是個體因素、訓練強度、訓練環境以及訓練管理等多種因素共同綜合作用的結果[7-8]。而實戰化訓練對軍校學員提出更高標準,針對軍校學員訓練傷的研究,集中在傷病例數[9]及一至兩年的發生與預防[10],因此我們追蹤調查了連續五年學員傷發生情況,旨在提高訓練成績,減少軍事訓練傷發生率。
3.1軍事訓練傷發生趨勢男學員整體軍事訓練傷呈現下降趨勢,且2016年男生與2015年男生訓練傷發生率相比顯著降低,男學員軍事訓練傷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同級女學員。分析原因,可能與男學員考核標準高,兩者訓練課時一致,訓練強度大,接近考核期發生率顯著升高[10]。
3.2軍事體能技能科目變化趨勢男女生3000 m訓練傷發生率顯著下降,總體戰術訓練傷發生率顯著下降,而徒步行軍訓練傷發生率仍然高發,且2016年女生顯著上升。分析原因,與教員、學員重視3000 m訓練,重視準備活動,自我保護意識提升,以及熟練掌握動作要領有關;而徒步行軍的訓練強度大,對學員身體和心理要求高,極易出現水泡,處理不當連續訓練引發更多訓練傷有關。在徒步行軍課目中,男女生行軍里程、負重、行軍速度均一致,可能與女生的身體素質顯著低于男生,由此引起更高比例的訓練傷有關[11],但結果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可能與女生人數過少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3.3受傷部位變化軍事體能技能訓練傷高發于下肢,主要為軟組織損傷,其中大部分為踝關節韌帶扭傷;頭部基本不受到傷害。分析原因,學員對訓練場地適應能力差、肌肉力量相對較差,接近考核時,機體恢復與訓練強度失衡,在訓練過程中極易導致軟組織挫傷[12-13],且在發生軟組織損傷后未及時治療,傷病進一步加重;此外還與學員缺乏正確的自我保護意識,影響損傷部位的恢復有關[11]。
3.4科目和受傷部位變化軍體拳、隊列訓練、手榴彈對機體負荷不大,而3000 m、戰術、徒步行軍對機體下肢產生持續性影響,男生共發生840例,發生率30.53%,女生共發生70例,發生率26.12%,其中男女下肢發生率分別為22.94%,20.15%。隨著學員入伍前體育訓練比例上升,3000 m訓練傷發生率顯著下降。入伍前學員獨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對軍事訓練存在畏懼心理,訓練中缺乏自信,不能準確掌握動作要領,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是戰術和徒步行軍高發生率的重要因素。目前軍事訓練方法與手段仍停留在經驗型的傳統訓練模式上,訓練內容重復、手段單一,準備活動、放松活動不充分,身體拉伸不足,疲勞恢復方法欠缺,不能有效緩解運動疲勞,易形成慢性運動損傷,也是3000 m跑、戰術、徒步行軍訓練傷發生比例較高的重要因素[10-11]。
3.5入學前訓練基礎訓練傷發生率與入學前一年訓練基礎密切相關,學員經常鍛煉人數比例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訓練傷發生率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且2016年訓練傷發生率下降明顯,可能還與教員采用科學分組,重視基礎有關。
3.6訓練傷防治預防策略①對新訓學員進行訓練傷防護知識宣教,開展訓練傷預防知識講座,提高新訓人員自我保護意識[14]。②每周訓練情況進行及時反饋,醫務人員全程進行監督和保障,實時記錄數據,針對傷情分類建立檔案。③新兵訓練時間內產生訓練倦怠和訓練傷病顯著相關,影響訓練效果,增加傷病發生,延長康復時間[15]。開設心理咨詢,由各連隊指導員負責,各新訓班長具體實施,深入一線班排了解情況,重點關注情緒波動大、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新學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調整新訓人員心理狀態,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16]。④各級單位發生訓練傷及時反饋,根據訓練傷發生原因調整衛勤保障訓練方案,避免軍事體能技能傷再次發生[17]。⑤對入伍前新學員體能基礎建立相應的評估,根據學員的體能基礎科學分組,適當延長適應時間,對女學員制定專門的徒步行軍強度耐受訓練計劃,以期降低女學員徒步行軍訓練傷發生率。⑥訓練過程中評估疲勞和傷病的情況,恰當的營養恢復能顯著降低訓練傷的發生[18],及時安排休息調整,營養恢復。⑦嚴格執行軍隊院校體能選拔制度,在報考之初就對學員對軍事體能技能訓練的耐受性進行評估。⑧對發生訓練傷人員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尤其對受傷學員進行功能康復治療,使其功能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到最佳狀態[19]。
綜上所述,實戰化訓練對軍校學員提出更高標準,為確保有效完成“地方青年向革命軍人、高中生向軍校學員”兩個轉變,提高軍事訓練成績,必須在從嚴從難制定訓練計劃、開展教學的同時,充分認識到學員健康的重要性。今后,我們將在此調查的基礎上,繼續針對新學員具體軍事訓練科目的訓練實際,通過咨詢相關領域專家等方式,制定詳細的訓練基礎計劃與進行訓練傷調查[20],在新學員入學訓練的實際應用中不斷歸納總結,不斷完善措施,維護學員的身心健康,有效降低訓練傷發生率,提高訓練水平,為之后開展的軍事體育課程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1] 姜 文,肖長海,李俊強,等. 某軍校學員軍事訓練傷發生情況調查與分析[J]. 人民軍醫,2012,55(7):598-600.
[2] 金兵站,劉永暉,王 彬. 軍事訓練傷的致病因素及預防機制[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6,30(4):269-271.
[3] 謝 納. 體能訓練運動損傷原因現況研究[J]. 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5):3788-3789,3795.
[4] 賈偉東,董宏彬,孟祥飛,等. 某部2012年度入伍新兵軍事訓練傷流行病學特征[J]. 解放軍醫藥雜志,2015,27(7):92-94.
[5] 魏 成,帕麗旦,高萬泉. 不同兵種軍事訓練傷發生情況調查與分析[J]. 人民軍醫,2012,55(4):294-295.
[6] 文 星,肖立華,歐陽志和,等. 膝關節軍事訓練傷的MRI表現與分型及軍事意義[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6,30(1):43-44,61.
[7] 羅顯榮,王 妍,王真真,等. 健康管理對官兵心理健康維護的影響[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4,28(7):692-694.
[8] 劉 泱,孫金海. 軍事訓練傷問題與對策研究[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5,29(12):932-933.
[9] 葉超群,楊 潔,于 欣,等. 駐華北陸軍某部2014年度軍事訓練傷調查與分析[J]. 人民軍醫,2016,59(5):444-446.
[10] 田 浩,伍 敏. 1284例軍事訓練傷病例調查分析[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6,34(2):203-204.
[11] 丁 魁,郭新梅,李權超,等. 駐疆某部新兵軍事訓練傷與訓練倦怠相關性研究[J].人民軍醫,2016,59(11):1106-1107.
[12] Running and Osteoarthritis: Does Recreational or Competitive Running Increase the Risk?[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7, 47(6): 391.
[13] 張建忠,李震球. 某部50 km強行軍訓練傷的調查與對策[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6,30(11):740-741.
[14] 雷 欣,高旭亞,朱 玲. 軍事訓練中踝關節低能量損傷治療方法的探討[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6,34(6):930-931, 934.
[15] 徐 洲,遲 蒙,劉堯函,等. 營養支持視閾下軍事訓練傷的發生與預防[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7,31(7):485-487.
[16] 南正國,孫加偉. 某部軍事訓練傷發生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5,33(5):560-561.
[17] 黃昌林,王前進,王 帥,等. 2009、2010年全軍軍事訓練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J]. 解放軍醫學雜志,2012,37(1):59-61.
[18] Knapik JJ, Graham B, Cobbs J,etal.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injury incidence and injury risk factors among army recruits in military police training[J].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3, 14: 32.
[19] 董啟濱,汪文濤. 新學員軍事訓練傷防治探討[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4,28(3):245-246,270.
[20] 黃 智,趙 丹,龍仕柏,等. 科學施訓對軍事訓練傷的效用觀察[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1,25(5):42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