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秦朝的統治過程中,法學思想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并且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后便將法學作為主要的統治思想。雖然在秦朝有著傳統的法家思想,但是卻沒有反儒的觀念,秦始皇也并沒有因此而取消除了法家之外的其它學說,因此在秦朝時期也存在著百家爭鳴的現象。本文主要對秦朝統治過程中的法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進行闡述。
關鍵詞:秦朝;思想統治;法家;儒家;民本思想
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有很多的學者認為秦始皇是主張“依法治國”的皇帝,因此將之認為法家皇帝,在統治過程中沒有重視民本,而僅僅重視君本。但是在秦朝的統治過程中,也在很早就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秦始皇統治期間,對于民本的思想也是頗為重視的,并且當前的民本思想主要分為:立君為民、民為國本、政在養民。在先秦諸子中,商鞅可以說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在商鞅、韓非看來,國家的利益是最大的,而個人的利益就屬于“私”,因此作為君主必須做到公私分明,能夠懷有“為天下治天下”的雄心,不能依靠著自己的勢力以權謀私。法家認為古代的君王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更加愛權重信,這也是民本思想以及天下為公思想的結合點。此外,在法家的民本思想中,還明確了“得道者的天下”的思想。在秦朝統治思想中,得人心者的天下是最基本的民本思想。法家的韓非主要就用“道”來概括主要的統治思想,需要君主“以道蒞天下”。要能夠保證治民且得民心。在法家的統治思想中,非常重視人情以及民心的作用,只有更好地調動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夠帶動大眾的力量來為整個國家的穩定服務,更好地鞏固君王的政治基礎。商鞅認為,圣人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力。愛民利民是在秦朝時期統治的一種重要思想,因為民就是整個國家的基礎,因此法家提倡用法,也就是鼓吹君主使用嚴厲的刑罰來保證國家管理的有序性,同時也主張在統治過程中立法執法,愛國利民。法家的商鞅以及韓非對于強化君權等制定了非常周到的設計,當然這種統治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專制主義,并且他們從政治關系的角度能夠對于當下形勢的君權提供一定的指導性。但是雖然秦朝的統治思想主要是法家思想,卻沒有明確排斥儒家思想,就比如在限制君權方面,儒家和法家都達成了共識,因此在面對秦朝的儒法兩家的政治思想差異時,需要用辯證的眼光去對待,因為各有千秋,比如在理論的思辨程度以及言辭的清晰程度上,儒家反倒遜色于法家學派。
秦朝的儒學也是在其統治期間重要的思想。從先秦的儒學發展到董仲舒的儒學,可以說秦朝的儒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雖然有人認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很大程度上滅絕了除了法家之外的其它學說,但是這種說法未免過于武斷,因為儒學的發展到了秦朝并沒有中斷。很多學者都會在大程度上夸大“焚書坑儒”所產生的影響,認為在秦朝統治期間,儒家學派就是其統治的對立物,但是這種觀點不是非常明確的。秦朝的統治思想從政治角度上來看與法家學說更加貼近,在焚燒《詩》、《書》中,儒家學派的損失是最嚴重的,但是并非秦始皇針對儒家而提出的。在秦朝統治期間,儒家學生也的確為秦朝的統治思想提供了很多的基礎內容,并且在貢獻上也僅僅次于法家,這也是基于儒家學說的本質和特色所決定的。在秦朝統治期間,儒家也鼓吹“王天下”、“土無二王”的思想。當然,秦始皇對于儒學一直都是相當重視的,并且在秦朝也設置有“博士”官位。儒家學說對于法家學說的也有著很大的影響。秦朝的統治思想中雖說都是法家學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儒家學說的影響。儒法學說本身就具備很多的共同社會政治內容,因此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兩家在社會政治主張上有很多的相同之處?!俄n非子》中的很多思想都受到了儒家學派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儒家學說的某些思想會經過法家學說來曲折地影響著秦朝的統治。
儒學對于秦朝當時的政治以及倫理道德同樣也有著深刻的影響。秦始皇作為一個非常重視禮制的皇帝,其在位期間,曾經指令群儒議定封禪典禮,還自詡“上薦高廟,孝道顯明”。此外儒家對于當時社會的文化也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在秦朝統治期間,就有很多人尊崇儒學,并且直到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儒家的地位都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儒學本身就是民本思想的擁簇者,并且在我國古代很多具有深刻影響的民本思想命題就來自儒學經典,因此在秦朝的統治思想中,儒家還是占有一定的地位,并且由于儒家學說對于法家的深刻影響,儒學的民本思想始終存在于統治思想當中。但是在實際上儒家學說并沒有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并且秦始皇也在學術思想上設置了一些制約的限制,因此使得當時的儒學研究只能是其在發展歷史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
雖然秦朝統治給大眾留下了都是“法家”、“霸道”等印象,但是也不能從根本上的否定其存在的價值。秦朝的統治思想可以興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能亡秦。當然因為各種主觀的因素,導致當代的學者對于秦朝統治思想還沒有從一些陳陳相因的觀點中跳出來,本文結合筆者當前高中的學習內容,并且查閱大量的資料進行闡述,希望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岳慶平.《秦朝興亡的文化探討》評述[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1)
[2]鄖在廷.淺析秦朝思想教化機制的形成及其特點——兼論秦朝覆亡的原因[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2(03)
[3]李嶺梅.秦朝中央集權制度迅速瓦解之原因探析[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03)
[4]王紹東.關于秦朝北擊匈奴的若干問題辨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3(01)
作者簡介:邱驍洵(2000.3.20)男,籍貫:成都市金堂縣。學校:成都市第七中學(林萌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