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 要:筆者著眼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稱謂語研究,介紹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漢英兩種語言稱謂語的差異,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消除中西方語言障礙,盡量避免大學生在使用英語稱謂時犯錯誤,促進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英語教學;稱謂語;大學
一、稱謂語言背景
我國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稱謂習俗也被久遠傳承,經歷了許多發展和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現代漢語稱謂體系傳承了古代稱謂中謙稱和尊稱的傳統,也丟棄了一些已經不合時宜的稱謂,在過去稱謂的基礎上演化成現在的稱謂體系。英語稱謂是從英國發展起來的,又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擴展到其他英語國家,演變成為當代特點鮮明、豐富多彩的英語語言稱謂體系。
1989年,陳松岑在《禮貌語言初探》著作中將我國當代稱謂劃為七種類別,即姓名稱謂、親屬稱謂、職務稱謂、職業稱謂、通稱、不稱和人稱。事實上,這種分類法也符合英語稱謂。依據這種分類,英漢稱謂體系具有不同的習俗和內容。
二、親屬稱謂
親屬是由婚姻、血緣或兩者一同聯系起來的成員。無論何種親屬,在我國都有確定的稱謂,都有規范的系統,且沿用至今。在國外的兩代之后的華人回國時,往往難以適應太復雜的親屬稱謂,究其原因,美英國家較為簡單籠統的稱謂,如叔父、伯父、姑父、姨父等英語均叫uncle,以法語、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非洲比英美國家更簡單,根本不管輩分,對相似的男性親屬包括自己的親兄弟在內全部稱兄弟。這種稱謂差異表明中國的文化背景比國外要更復雜。古時的中國是一個根據血緣遠近,以家族為中心,區別親疏嫡庶的宗法制等級社會。中國人忌諱沒老沒少、沒大沒小,明確稱謂、認準角色,方能對號入座,以禮相待,不然就會讓人“耳目無所知、手足無所措”,同時也說明了我國的文化始終強調人的義務和社會責任,輕個體的平等獨立而重整體關系和諧。
親屬稱謂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習慣性稱謂。漢語言中親屬稱謂較為繁復,對所有親屬關系都有細致的劃分,如姥爺、爺爺,姥姥、奶奶,哥哥、弟弟,伯伯、叔叔,舅舅、姨父等,還有可以按長幼順序細分的稱謂,如大哥、二哥、三哥、小姨、大姨等。此外,漢語言中有對非親屬使用親屬稱呼的習慣,如晚輩稱自己父母的朋友為阿姨叔叔,年輕人稱朋友的父母為大媽、大爺與伯伯、姨等,尊稱不熟悉的人中的長者為奶奶、爺爺,稱鄰居為王大伯、張二嬸等。
英語語言中的親屬稱謂用于非親屬成員之間的情形較少,一般是用作稱呼家庭及家族成員間的稱呼。此外,漢語親屬較英語親屬更為復雜,有些英語稱謂可以包含多種親屬之間關系,如grandma既是祖母也是外祖母,uncle則可以表達更多的漢語稱謂,包括叔叔、伯伯、姑父、姨夫、舅舅,不過現實使用中,人們常在aunt、uncle后加名字,如Uncle Ji、Aunt Mary.
英語親屬稱謂與漢語的親屬稱謂相比,大多顯得更加籠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中對倫理綱常的概念和定義有著較大的不同,更確切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套繁瑣嚴格的倫理綱常,而英語文化中則沒有,表現在親屬稱謂上習慣于籠而統之的關系,區分不夠詳細清楚。在英語中,幾個表示最親近的直系親屬關系的稱謂(如mother、father、daughter、son等)除外,其他的親屬稱謂都是這樣。
從以上漢英對比看,英語里的性別不同是表示不同親屬關系詞語義的唯一區分標準。正是這種性別標志使aunt與uncle、sister與brother等關系得以區分。無論是從橫向還是縱向關系看,處于同一輩分的各親屬關系只有兩個表示不同性別、獨立的詞語承擔。以grandfather為例,一切屬于這一輩分的男性都包括在這一獨立詞項之中。如果要明確表示這一詞項中實際蘊涵的各種關系就得使用多個詞項承擔,如mothers father和fathers father等。英語中沒有特定的詞項來承擔grandfather中所表達的各種關系,只有通過迂回的方式表示這種關系,這足以說明漢語中外公和爺爺這種關系的區分在英語之中是不重要的。英語單詞sister和brother并不包含明確的姐妹或兄弟的長次關系。在家庭中,客觀上的長次關系是借助elder和younger分別置于相關詞項之前實現的。因為這種長次關系沒有被詞化,所以不難判斷在英語文化結構中,長次之分是處于無關緊要位置的。
三、職業稱謂
職業稱謂就是按人們所從事職業對他們進行稱呼的稱謂。社會上有許多種職業,但并不是每種職業名稱都可用作稱謂。在漢語言中,列車員、老師、警察、護士、醫生、服務員以及售票員等都可用作稱謂,如稱呼別人為服務員、警察叔叔、護士同志等。漢語中較常用的職業稱謂有老師、大夫、師傅,但在實際使用上,它們的含義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尊稱,如老師一詞已不僅僅用于稱呼教師,還可用于對文藝界德高望重或年長的人士的稱呼。英語語言中也有職業稱謂,較常見的有教師、大夫、醫生等,但稱呼時要加上姓名或姓氏,如the Reverend John Smith(約翰·史密斯牧師),Dr.King(金醫生)。
四、職務稱謂
職務稱謂即是以人們所擔任的職稱或職務稱呼。職務稱謂在漢語言中很普遍,有敬意,多用于下級對上級和平級的稱呼,可以跨行業、部門使用。職務稱謂的種類很多,有行政部門的科長、處長、局長、部長等,大學的教授及軍隊系統的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等。在交際中,可以在職務前加上姓氏相稱,也可以單稱職務,如“劉主任,請坐!”“李經理,請喝茶。”英語中只有少數職稱或職務可用于稱呼,使用時要在職務或職稱后加上姓氏相稱,如Dr.king(金醫生),Professor Black(布萊克教授),Dr.Smith(史密斯博士)等,還有Mayor(市長)和Governor(州長),可直接用作稱謂語。
五、通稱
通稱是指通用于社會上各界別人士,不分職務、職業甚至不分年紀的一種稱呼,在社交中有著重要作用。漢語中最常用的一個通稱是同志,它可用于多種場合,能體現一種親切、平等的社會關系。同志可以單用,如“同志,學校怎么走?”也可放在職業、職務、姓氏、姓名之后稱呼,高同志、王同志、科長同志、司機同志等。以前先生這個詞常用于知識分子、港澳臺人士、外賓、華僑,如今卻常被使用在各種場合。對女性的通稱常用的有小姐、女士,女士可用于對未婚和已婚婦女稱呼,有高貴、文雅的含義。太太和夫人兩個稱謂可用在其夫姓之后,也可以單用,如稱一個姓劉的男士的妻子為劉夫人或劉太太。
英語中也有不少通稱。Madam和Sir是一組對應的通稱,帶有敬意,一般不與姓氏連用。Madam是對較陌生女性的稱呼,商店店員經常對女顧客這樣稱呼。Sir是對男性的通稱,可用來稱呼長輩、上級、老師、警察等。Lady也是對女士的一種尊稱,其單、復數形式均可單獨使用,如“Good morning,Lady!”“Ladies and gentlemen”。Mrs.和Mr.是另一組對應的帶有敬意的一種通稱,稱呼時一般在其后加上對方的姓名和姓氏全稱。Mr.后也可跟職稱,如Mr.Chairman,Mr.Judge。Miss是對未婚女性的稱呼,語氣比較正式,通常稱呼時后面加上對方的姓名或姓氏,如稱呼一位女子Miss Jones或者Miss Mary Jones。Mrs.主要用于已婚女性,稱呼時后面加上她婚后的姓名或其夫姓,如稱呼一位婦女Mrs. Linda Johnson或者Mrs. Johnson。Mr.語氣較正式,表達的關系不太密切,如Mr. White和Mr. Jim Parson。Ms.是近年來多用的一個女性通稱,由Miss與Mrs.合成而來,可以稱呼未婚及已婚的女性,使用時后面要加上婦女本人的姓名或姓氏。
六、姓名稱謂
姓名稱謂顧名思義就是交際雙方以彼此的姓名相稱。在漢語文化中,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熟人平輩之間常以姓名互相稱呼。在關系親密的朋友、同事、親屬之間,也常常只稱呼名字,然而中國人有的名字是單字的,這種情況人們習慣于稱呼其全名,而不單叫名字。在較正式的場合,稱呼時姓名后面可以加上職務稱謂、職業稱謂、親屬稱謂或通稱,如王局長、張小姐、李醫生、蘭蘭姐姐、趙伯伯等。在漢語中非常流行的另一個稱謂是在姓氏前加上“小”或“老”,如小劉、老王等,有平等、親切的含義。
與漢語中的稱謂不同,在英語中最普遍的姓名稱謂是用名字稱呼,表示關系密切、彼此熟悉。在美國人中這種以名相稱的現象最為普遍,同齡人可以以名相稱,晚輩可以稱長輩的名字,即使人們初次見面也可以用名字互相稱呼。在校園里,學生可以直呼教授的名字,所有上述情況,大家都會覺得很自然、不會覺得不禮貌,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正式場合,要避免姓名稱謂,如對外交官、州長等。另外,使用英語的國家里還有一種稱謂是漢語中所不存在的,即英美人的教名,并且有多種愛稱或昵稱形式,這種稱謂多用于親朋好友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父母對子女等,此昵稱表明雙方的關系更為親密,如稱名字叫Elizabeth的女孩為Bessie、Lisa、Bess等,稱教名為James的男孩為Jimmy或Jim,也有一些場合人們稱呼對方的姓名全名或姓氏,如中小學教師對學生、軍官對士兵、上司對下級等。
七、不稱
不稱即不用任何稱謂語或是不好稱呼。漢語中不稱這種形式主要有兩種情況:無法確定什么關系或雙方關系角色較復雜,另一個就是知道該如何稱呼但不好意思開口,如未過門的兒媳婦不稱呼自己未來的公婆為“爸爸”“媽媽”。英語中也同樣有不稱的情況,一般發生在無法確定對方的地位、職業、年齡,或一時記不得對方的名字時。不管哪種文化,不稱都是不禮貌的,在交際中人們最好想方設法改善難堪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王泉根.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2]竇衛霖.跨文化商務交際[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