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久煙
摘 要:在當今大學生中,不乏有受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加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少數腐敗和特權現象,使得大學生的公正觀受到一定程度地沖擊,呈現諸多問題。新時代大學生公正觀是價值觀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激勵大學生成為公正秩序的建設者和公正文化的積極倡導者,有助于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推進社會和諧有序地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價值觀;公正觀
一、前言
追求公正,享受平等,是人類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共產主義從“先富”過渡到“共富”的終極目標。十七大強調要加快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十八大提出把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詞。十九大指出在社會主義共建共享過程中,要切實增強人民的獲得感。這不僅突出了公正是民生問題,而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追尋的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起點公正、過程公正和結果公正,為人們追尋夢想和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的主要使命就是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個主要矛盾,與一切貪圖享樂、消極懈怠、以權謀利和權錢交易等不公正行為做斗爭,推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實現社會主義偉大夢想。如今“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1]要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就要加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2]新時代大學生是增強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力量,要擔負起這個使命,就必須增強社會責任感,重視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公正觀,完善價值觀,彰顯人生觀,在一代又一代接力中將希望變為現實。
二、新時代賦予大學生公正觀的內涵和要求
公正觀是人們在社會實踐生活中對公正問題形成的總的觀點和看法,實質就是大眾根據自身的利益和階層立場作出的價值訴求,是對社會各層面“什么是公正,怎樣算公正,公正的程度”作出具有主觀性的價值判斷所達成的一種共識。新時代大學生公正觀要符合大眾所認可的公正觀,與社會制度和人民利益保持根本一致。在思想認知上要認識到個人、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并將思想認知落實到實際行為,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新時代賦予了大學生公正觀新的要求;第一,在明確自身應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時,要有促進國家繁榮富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責任意識。第二,享受公民權利義務時,不傷害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個體利益的最大化,促進集體和諧發展。第三,在面對應得、應予、應付利益時,對貧困者或是無勞動力等特殊群體給予適當扶持,使其得到生存和安全保障的同時獲得尊重和享有平等的權利。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公正觀是培養自身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品質的重要途徑,這些品質能更好地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監督,剖析自身思想和行為,從而完善自身價值觀,促進人際關系構建和集體積極向上的和諧氛圍。
三、新時代大學生公正觀培育的意義
(一)是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需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最大同心圓,明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與理想愿景。”[3]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4]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對國家的繁榮發展、社會的和諧構建、人才的培養導向具有重要的引領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5]這為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公正觀提出了要求和指明了方向。
在新形勢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正觀,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高校肩負的責任及使命。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根本性問題指明了方向,其凝聚的博大精深文化也高度地概括了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和發展指向。每個層面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都提出了要求,國家層面要求大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共筑中國夢;社會層面要求大學生要遵紀守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個人層面要求大學生做一個道德規范的愛國人才。這是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公正觀的價值遵循,也是對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完善,更加深刻地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為新使命和新要求提供了精神力量。
(二)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發展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6]這是對新時代大學生寄予的厚望,也是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公正觀的根本目的。新時代大學生要“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7]從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公正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石,而社會的公正狀況反應著國家的治理水平及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更關系到民眾的幸福生活。
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公正價值理念要不斷地深入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各個領域,以確保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取得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人民群眾。公正性越廣泛通透,人民群眾就越能自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公民的這種高度自覺性就越能鞏固社會公正制度,更好地推動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十九大強調“堅決糾正各個不正之風,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8]深刻表明黨和國家正在為建設公正清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作出努力,這為新時代大學生公正觀敲響了警鐘,使大學生心中始終有一桿秤,把國家和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一名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三)是豐富和完善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迫切需要
錢理群教授在北大的一個講座中提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主要指“把個人利益作為自己唯一的追求。”錢理群教授談到“其實背后主要批評兩個現象,一個是現在很多人失去了信仰,唯一支持的東西就是個人利益,另一個是這樣的精致利己主義者是最懂得權力的,他最能夠和這個體制適應,因此也得到體制的支持,它實際上成為腐敗的基礎。”[9]在2017年2月8日,中央紀委機關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刊登一篇文章——《“精致的利己主義”害莫大焉》,點名批評了落馬官員。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官員都是高學歷的名校畢業生,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達成自己的目的。一個人沒有堅定的信仰,就會導致價值觀出問題,就會利用一切權力和關系為自身謀利,違背大眾遵循的基本公正觀,破壞社會秩序。
大學生的三觀尚未完全成熟,對其進行公正觀培育,是對價值觀的完善。近年來,由于各方面的綜合因素,大學生對社會公正的滿意度表現出降低的趨勢,在學習和就業方面也表現出不同程度地心理失衡現象,這導致部分大學生在面對眼前利益時,缺乏集體精神和集體觀念。一味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其思想和行為表現具有明顯的功利性,他們會不惜違約、敷衍、蒙混他人,抓住一切可能獲利的機會,甚至創造機會等不良好的行為達到自身目的。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主力軍,甚至有的將會成為儲備干部,而不應該只關注如何快捷方便的獲得一個利己的結果,而是真正去尋求自己的精神信仰。警惕大學生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其公正觀的培養是價值觀的重中之重,這是國家、社會、高校乃至家庭必須重視的教育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公正觀,是完善價值觀的必然途徑,有助于大學生用積極健康的心態去追夢、圓夢。
參考文獻;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3]李忠軍,鐘啟東;“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方略論析[J].思想教育理論導刊,2017.(11):18.
[4]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學習《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N].人民日報,2017-10-16(07).
[5]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6][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3號.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Z].2017-09-21.
[9]錢理群對談洪子誠;重申“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概念.鳳凰網[EB/OL].http://culture.ifeng.com/a/20171130/53723765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