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欽
摘要:慣性思維,即“思維定勢”,這是一種由于之前的活動而產生的對于這種活動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或傾向。慣性錯題思維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種習慣性錯題的思維傾向,是由于思維的定勢造成的。消極的思維定勢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有阻礙作用。由于小學生思維發展還不成熟,對于數學中一些數學問題會出現反復出錯的現象,只有正確對待這種慣性的錯題思維,才能使學生更快進步。
引言:
應用題在小學數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其難點。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理解力比較差,加之對于現實實踐生活的缺失,因此會對應用題的理解不夠充分。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則會影響學生的升學,對以后的初中數理化的學習打下基礎。在影響數學應用題的解題能力中,慣性錯題思維占有較大的成分。本文針對慣性錯題思維對于應用題的影響,分了四個方面進行解析,分別是小學生慣性錯題思維影響下應用題的常見錯題類型、小學生慣性錯題思維對學習應用題的作用以及對應策略。
一、慣性錯題思維的概念
慣性思維,換種說法就是“思維定勢”,這是一種因為之前的活動而產生的對于這種活動的某種特殊的心理或傾向。慣性錯題思維是在慣性思維基礎上的一種習慣性錯題的思維傾向或者心理,是由于思維的定勢造成的。消極的思維定勢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有阻礙作用,也就是說學生的錯題思維對學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由于小學生思維發展還不不是十分成熟,對于小學數學中一些應用問題會出現反復出錯的現象,只有正確對待這種慣性的錯題思維,才能使學生更快進步。
二、小學生在解數學應用題過程中常出現思維慣性的錯誤
(一)單位名稱容易混亂
小學生在初學數學的應用題時,總會認為題目中最后的一個字或者兩個字,當作是單位名稱,這樣就會造成錯誤。
(二)數量關系容易混亂
通常,在小學數學中,應用題都是用“順敘”的方式出現,若出現“倒敘”,的應用題,學生就很難處理其數量關系。
三、慣性錯題思維產生的原因
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擾。比如在學習幾何初步知識時,學生通常會受日常生活的影響,如果詞語的生活意義和教學意義相同,則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反之則會有負遷移的作用。
2、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干擾。小學生受年齡和認知心理的限制,了解數學本質不深,容易用非本質屬性來描述,由于知識和經驗的約束積累,容易產生新的知識障礙背后的思維。如學生低年級學習實際數量(量)比較的方法,小明比花花高13厘米,花花矮于小明13厘米,相對于以往知識較高的年級干擾,看數量比B多25%,然后錯誤地推斷出B數比A少了25%。
3、已有的認知的策略干擾。學生運用遷移規律,通過推導已有的知識來學習新知識,從而通過類比,來提高教學效率的捷徑。在思維過程中積極遷移,對學習有啟發作用,但認知策略對后續學習形成了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如果學生以這種方式計算,出現錯誤的原因在于已經學習點加減法:“整個部分和小數部分分別加減”,結果誤入歧途。
4、教師教學習慣干擾。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只是較為簡單,老師會用一種機械的重復的方式教育學生。當這種單一信息一直刺激大腦時,會產生思維慣性。這對于學生慣性思維的產生是其重要的因素。
四、小學生慣性錯題思維對學習應用題的作用
慣性思維在一定層度上可以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鞏固,能夠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快速、準確地答題。另一方面,這種慣性思維也加強了學生學習的連續性和持直線久度。但是當這種慣性思維發生錯誤時,也造成了學生反復在一個問題上出錯的情況。慣性思維在學習和搬遷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傾向本身的內容及其與所面臨的任務的關系。它既有正面的也有消極的兩面性。
關于慣性思維的消極影響,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慣性思維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就事論事的思維上的惰性
學生最早接觸和學習的知識,會在大腦里產生較為深刻的印象,容易造成思維惰性,影響對于應用題的全面分析和解決。這就會導致學生在同一個問題上反復出錯,造成成績一直難以提升。
(二)這種慣性思維,會使學生思考問題單板,看待問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和眼光,影響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和個人的成長進步。
五、慣性錯題思維的對應策略
1、對建構進行調整完善。慣性錯題思維的影響是隨著認知結構的擴大和更新而產生的,隨著認知結構的更新和完善,部分和部分地被克服。只有建設有利于“同化”和“整合”,這有助于消除思維的負面影響。如教學周邊和面積,讓學生比較左側的數字A和B的面積大?誰長周?為防止學生受到“大面積,長周長”的錯誤體驗的影響,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擴大和提高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
2、防止學生變式上的泛化。學生往往被推廣到類似的刺激,這需要應用組織學習法則。如“頂”和“底”的教學,可以畫出等腰三角形的不同位置,使底邊在頂角,右邊等位置,學生通過這些變形圖形,就會排除“底”必須在“頂”下固定,避免思維僵化,才能正確理解幾何“底”,“頂”這些概念的本質。
3、通過比較的形勢排除障礙。只有比較,才能及時設置干擾的消極影響,消除干擾的萌芽狀態。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分析,找出異同,找出問題,使學生區分可用的因素和知識的各種因素,這是最有效的方法。
4、強化反饋。一般來說,學生在初次練習時犯的錯誤,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容易糾正和克服。因此,教師應該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加強正確的思維方式。
5、促進創新思維的突破。慣性錯題思維思維會抑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扼殺學生的解題思路,阻礙學生發現新事物,既不利于學習,也不利于創造。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突破習慣性思維的束縛,打破舊框,激發學生開拓解題思路,培養流利性和創造性。
6、慣性錯題思維的作用也與學生的學習態度密切相關。如果學生在學習中主動結識正面思維,并有克服某種趨勢的心理準備,有助于建立,發展和強化積極思維,達到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的目的。
總結:
總之,思維作用的二重性影響著我們的教學策略,如何簡單地防止形成固定性,實現和發揮其積極作用,并克服其消極影響。在小學數學應用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應用的特點向學生傳授解決問題的方法,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從學生開始學習應用問題的興趣,最終培養學生解決應用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永玲. 淺議兒童認知規律在應用題教學中的作用[J]. 青海教育, 1998(5):46-47.
[2]陳正茂. 淺談小學應用題教學中如何加強思維創新的訓練[J].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6(16):26-26.
[3]肖仁賢. 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思維的“靈活性”[J]. 雅安教育學院學報, 2000(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