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古典美學關于美的基本看法是美即等同于比例、和諧、多樣統一、效用或合適。傳統的藝術通過模仿客觀現實生活的形象并做到某種程度的逼真制造幻覺。而當代藝術則是藝術家考慮自身、考慮他個人與周圍世界的關系之中,被置于藝術家選擇和綜合人類文化直接或間接提供的一切東西的行為中。
關鍵詞:當代藝術;傳統藝術;差異
一、現代藝術時間上的定義
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指的是今天的藝術,在內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同時,“當代藝術”所體現的不僅有“現代性”,還有藝術家基于今日社會生活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環境,面對的是今天的現實,他們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時代特征。
二、西方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美學上關于美的基本看法
(一)傳統藝術的美學價值取向
西方古典美學關于美的基本看法是,美即等同于比例、和諧、多樣統一、效用或合適。例如建筑的比例與和諧,宇宙與自然的和諧等。希臘人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完滿的神圣秩序,人體是這一大秩序中的小宇宙和小秩序。中世紀人深信世界由上帝所書寫。在基督象征主義系統里光和色彩作為上帝神圣力量的象征表現。15世紀新柏拉圖主義對文藝發揮影響等,美的思考出現雙重取向。美學價值傾向于以逼真模仿自然的方式描繪現實本質。自然科學、數學、解剖學、透視學、藝術技巧的鍛煉得到重視。18紀新古典主義崇尚古典、自然、模仿,認為美是感覺為美的事物本身的特質,回歸于“多樣統一”、“比例”、“和諧”等古典定義。但是19世紀末開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機械復制時代讓藝術的大量復制成為可能,人們接觸藝術的機會越來越多,傳統藝術的“光暈”逐漸消失:原本性變得沒有意義,我們與藝術之間也沒有了距離感,藝術的展示價值開始趕超崇拜價值,藝術被賦予新的政治功能。
(二)當代藝術的美學價值取向
技術革新是藝術發展的物質動力,西方藝術始終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演變,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和數字成像技術的突飛猛進大大改變并豐富了當代藝術的創作手段。當代藝術已經變成了可以同時作用于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等各種感官的“多覺藝術”。對審美的回歸是當代藝術的總趨勢,這一趨勢顯示了人類審美意識的永恒性和堅固性。杜尚的現成品裝置藝術曾是反藝術、反美學的觀念主義象征物,而在當代藝術中,包括裝置藝術、表演藝術和影像藝術則獲得了一種嶄新而完善的美學形式。
當代藝術是直接訴諸人類的覺悟境界。單獨地看一件作品,這件作品可能只是創造性地揭示某一個現象,以激起觀眾的自我反省。例如眾多的當代展覽,展覽很快會過去,作品也會漸漸被淡忘,而當代藝術的精神也就在這塊地方,這種精神靠科學技術是達不到的,科技會讓人分工更細而限制人的本性的完整,使人在職業化中忽視性靈上的古渡沉鐘。
三、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在創作中確立觀賞機制的差異
(一)創作的差異
傳統藝術把理想化手法當做第一要務,按已有的觀念作為創作標準,注重形式技巧,很少傳達出藝術家靈魂深處的藝術感受。理想化的范式與理想化的創作方法其目的直指創造一個完美的藝術形象。無論羅馬時代,還是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家們都傾向于是用嚴謹而精美、抒情而夸張的藝術語言來表現形式上的精致完美。因此藝術家們在繪畫上注重輪廓、體積、明暗、色彩、空間、質感等方面去表現和塑造形體,表現物體的具體存在。傳統美術培養起來的審美標準把丑掩飾起,藝術停留在追求藝術外表的美麗與逼真上。
當代藝術的興趣及其變化、考慮問題的方式、表象活動的機能表現在:藝術家知道如何調動有助于加強形式的各種力量。藝術家應該是一個技巧高超的建筑師——建造尊重自由、使生命和情感得以充分展現、富于想象空間的建筑物的建筑師。可以通過若干種方式,實現這一目標。尤其是在今天,有了大量的技術手段之后,”像不像“不是個問題,藝術不只是一種解釋。藝術家也不是說教者,現代藝術品為公眾的思考提供平臺并將解讀權還給觀眾。
(二)審美的差異
傳統的藝術欣賞較多的側重于美術作品的內容、情節、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方面的品評。在傳統藝術欣賞里,共同被解釋對象的存在成為創造者和接受者欣賞的前提。藝術家以寫實的方式運用各種方式安排讓受眾理解,誘導受眾進入自己的解釋,并獲得受眾的反響。受眾也習慣于用節制和明確、理性和規范,真實與唯美等對作品作出解釋和鑒賞。傳統藝術對受眾審美視野、審美準則的規范,也制約了受眾對藝術審美思想的升越。現代藝術打破傳統的藝術“結構語言”包括形體、質感、虛實、縱深等。通過夸張變形的客觀事物來表現自己的心靈。
當代藝術的崛起不僅是對現代藝術所謂的“單向度”的反撥,而且在更高意義上使藝術創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以寬容的態度對待藝術問題和新出現的各種不同的藝術現象;讓藝術家更加尊重個性的表達;使多元并存成為廣泛的存在。鼓勵著受眾從以前被告知的一種被動狀態轉入對作品自由理解的狀態,解讀權屬于每一位觀眾。當代藝術在傳統與創新之間開啟了一條前所未有的康莊大道,它所達到的寬容氣氛和綜合局面,已成為當代人類社會中特有的文化奇觀。
總結:
進當代藝術新篇章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當代藝術不僅僅是藝術語言上的更新,更是價值取向上的巨變。經濟全球化不僅打破了各國意識形態之間的壁壘,也摧毀了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屏障,使得當代藝術變成了一個“去民族化”或“超民族主義”的舞臺,并且朝著“同質化”的方向發展。全球化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無國界的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尚在路上,它的未來不可預知,唯一可以斷定的是,它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的延續不斷前進、不斷更新。
作者簡介:魯迎艷(1993.4.3-),女,漢族,籍貫: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