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慶,徐冬梅,趙國明,董 浩,高 軍
(山東科技大學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石油煉制工藝是從石油及其產品的性質出發,系統闡述了石油加工所涉及的方法原理和過程工藝,是山東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1]。根據新的專業培養方案關于培養學生化工生產過程及產品的研究、開發、設計、系統分析、優化及生產管理能力的教學思想,以及近年來工科專業更加注重和追求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實用性的要求,我們對石油煉制工藝課程教學進行了系統教改。
石油煉制工藝課程以講授石油為原料生產燃料油、潤滑油、瀝青等產品的化工過程為主,可以使學生掌握石油煉制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工藝,具備從事石油煉制的生產、設計和科研所必須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是培養油氣化工人才的核心專業課程[2-3]。在教學內容方面做出以下改革:
在《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傳遞過程原理》《物理化學》等先修課程中,單元操作、熱力學、反應動力學等基本理論已進行了較系統的學習和了解,而這些內容也是《石油煉制工藝》要設計到的。因此,知識點的重復使得傳統的石油煉制工藝課程內容顯得理論教育缺乏新的信息量,尤其是缺乏實踐性教學環節,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工程意識和工程設計能力的提高,同時限制了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4]。鑒于石油加工過程錯綜復雜的特點,雖然課堂教學中運用知識領域的拓寬和工程案例的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工程知識,但是無法替代學生沒有實踐經驗的缺失。因此,提高學生工程思維和意識,加強學生實踐教學環節迫在眉睫。《石油煉制工藝》涉及到實踐教學手段也比較豐富,比如認識實習、頂崗實習、化工仿真模擬以及綜合實驗等。這些既是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完善,也是提供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與訓練的重要載體和形式。通過優化綜合實驗以及合理安排頂崗實習等實踐環節,結合山東科技大學化工學院的仿真模擬實驗,循序漸進的分層實訓,使學生逐步將石油化工工藝關鍵理論、工藝與生產實際結合起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
由于石油煉制工藝涉及大量的圖表而且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學中我校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展示一些設備和生產工藝流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增加興趣,實現了高效且良好的教學效果[6]。
培養學生建立工程意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等多個環節引導實現,在這些教學環節中注重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習慣性,強化工程意識,培養工程思維能力。同時,堅持教師和學生深入企業進行現場教學,進入車間進行崗位實習等,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工程思維能力,使每個學生從工程的角度考慮問題,提高工程意識,實現工程最優化。
《石油煉制工藝》這門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實習實訓為輔。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方式和方法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會產生顯著影響。為了更好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做了以下改革:
作為教師,要使授課過程流暢,必須要認真備課,充分準備,在理解的基礎上,理清思路,重點突出,組織好課堂教學環節。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石油加工工藝會被不斷調整、更新、優化以獲得更高的產率、減少“三廢”的排放、降低能耗和提高經濟性等。因此,教師在授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調研,緊跟行業動態,及時更新生產工藝路線、生產條件等授課內容。在上課過程中強調新舊工藝優化的原因、方法、結果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理論應用于工程實踐的能力[8]。
傳統教學中學生的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尤其以期末成績為主,這種考核比較單一、片面,不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除了考察學生的出勤率、上課互動、作業完成情況等的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外,我們在教學中增加了專題論文寫作環節。專題論文寫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包括專題介紹、文獻調研、課堂討論、論文撰寫等環節。分小組完成,注重考察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寫作能力,同時有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總之,我們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改變了傳統的一紙定成績的形式,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作為一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山東科技大學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工程意識的培養。石油煉制工藝是一門典型的工科課程,我們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考核機制,注意理論與實踐地結合以及學生工程觀念的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