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翔,馬國軍,余 岳,王 煒,朱航宇
(武漢科技大學 材料與冶金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1)
21世紀以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由傳統的專業型人才培養逐步演變為綜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學生的自我發展逐漸成為如今高等教育的核心。2016年6月,我國成為國際本科工程學位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會員,若本科院校專業通過工程認證,就擁有了國際工程教育“質量保證書”[1]。基于此背景,傳統教學理念受到極大影響,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成為首要目標。
實驗教學作為高校本科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自主獲得知識能力、獨立工程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綜合試驗是實驗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手段,也是應用型大學工程類專業培養工程型人才的主要環節[2-3]。本文依托武漢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實驗課程體系,就冶金工程專業傳統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開設冶金綜合實驗的基本思路,探討綜合實驗教學改革的具體途徑。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作為本科教學的兩大體系,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相輔相承的重要環節。而實驗教學又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知識獲取和接受能力等的重要教學活動。然而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認為高等教育教學應以理論教學為主,實驗教學只是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部分,從屬于理論教學,并過分強調理論對實驗的指導作用[4]。
在此種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導致實驗教學在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安排、課程設置上都受到一定局限,存在實驗教學任務重而課時少、實驗教學時間需讓步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周期過長、實驗課程安排分散與理論課不同步等問題。同時,受此種觀念影響,學生也普遍認為理論重于實踐,甚至認為實驗課可有可無,花在實驗課方面的時間極其不足,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上實驗課時敷衍了事,對提高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5]。
在實驗教學內容上,多為基礎性驗證實驗和部分演示實驗,缺少設計性綜合實驗和研究型創新實驗,實驗之間缺乏內在聯系,且教學內容和教材較為成舊,未能跟上行業技術的發展。
在傳統冶金教學手段方面,主要為以老師為中心的“傳授式”實驗教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準備好實驗原料和設備,講清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學生只需按照實驗指導書上的實驗原理、操作步驟“依葫蘆畫瓢”做實驗,獲得預期的實驗結果,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且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同時缺乏實驗完成的成就感。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冶金專業綜合實驗具有設備龐大、運行和維護費用較高的特點,實驗只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數據由多名學生共同測定,在實驗過程中有些不認真的學生“放棄”實驗結果的測定,實驗結果則主要由積極主動的學生進行整理,然后共享。然而,傳統的考核模式較為單一,主要是以實驗報告的評閱成績為主,實驗課上表現為輔,最終進行實驗成績的評定。實驗報告雷同的現象時有發生。
以上問題的存在,對專業綜合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造成了嚴重影響,致使實驗教學目的無法得到有效保證。
基于目前本校冶金工程專業綜合實驗教學的特點和現狀,對專業實驗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提出幾點改革措施,旨在促進學生對冶金實驗方法的掌握,同時提高學生采用合理實驗手段解決冶金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改變冶金工程實驗教學從屬于專業理論教學的傳統教育觀念,在教學計劃制定方面,注重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之間在所學知識點和課程時間安排上的銜接,改變原有實驗教學需安排在理論教學空余時間的現狀,同時增加實驗教學學時,確保實驗教學效果,達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互滲透的目的,使學生能夠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理論-實踐-理論”循環論證過程[6-7]。在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的模式下,學生具有較好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信心,成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同時,增強理論教師與實驗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讓理論知識豐富的教師充實到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師也參與理論教學,這樣有利于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之間的緊密結合。此外,學校還應加大對本科教學實驗室建設的經費投入,改善實驗教學環境,增加實驗設備的臺套數,確保實驗教學效果和目的的達成。
現有冶金綜合實驗數量較少、內容成舊且較為分散,應基于現有實驗條件,對實驗大綱和實驗指導書進行修訂,凝煉具有代表性、設計性于一體的實驗,實現“模塊化”,包括“冶金原理綜合實驗”、“冶金原料及煉鐵綜合部分”和“煉鋼及鋼品質檢測綜合實驗”三大部分。
由于鋼鐵生產包含多個工藝流程,因此冶金工程綜合實驗內容要相應實現“流程化”,從而促進學生理解并掌握各工藝流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及其之間的關系。以“煉鐵原料制備綜合實驗”為例,可設制為“鐵精礦粉物化性質測定→鐵礦石燒結及球團→燒結礦和球團礦礦相分析→鐵礦石性能測定”。
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教學雖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設計性實驗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和操作的一種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汲取知識的能力[8]。將這兩種教學方式相結合,更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煉鐵原料制備綜合實驗”中,要求學生根據所學查閱相關資料,擬定實驗計劃及方案,并與教師進行探討修訂,然后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實驗過程,獲得實驗結果并整理實驗報告。通過該實驗,可促使學生對鐵礦石制備過程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認識,并掌握冶金研究過程中相關實驗的原理和檢測設備的操作規程。此外,還可以依托教師的科研項目,開展研究性實驗教學,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通過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自主深入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對實驗過程進行思考、改進、創新,活躍思維、擴大視野,增強學生對冶金前沿技術動態的了解,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為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驗技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對實驗課重視和實驗興趣,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并結合實驗教學的特點,可采取分項考核計分方式,包括實驗理論成績、實驗表現成績和實驗報告成績。其中實驗理論成績可通過實驗前的提問環節和實驗結束后的答辯環節評定。實驗表現成績則是由指導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表現給出,包括實驗方案設計、實驗具體操作細節、實驗過程中詢問的回答等。最終的實驗成績依據各部分成績的權重計算得到,從而能夠有效避免傳統實驗教學考核評價過程中的片面性和形式化的缺點。
另外,鼓勵學生以實驗報告為基礎進行科技論文的撰寫訓練并發表相關的學術論文,或者在班級內舉辦學術交流活動,并將這些內容納入考核標準中,以此激發學生的專業熱情和參與實驗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及科研素養。
冶金綜合實驗教學的有效有序進行,在冶金工程專業本科教學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改進教學理念、豐富實驗教學內容和手段、建立健全實驗教學考核體系,對培養冶金工程專業學生成為具有創新能力、工程能力、自身社會競爭力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具有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