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純 楊嘉威
相比于中美近年來此起彼伏的各類創新,作為工業文明的策源地、曾經發明創造噴涌的歐洲,卻似乎在這一輪創新浪潮中顯得比較沉寂,似乎有落后的跡象。例如,誕生于歐洲市場的所有“獨角獸”總價值小于全球排名前三的“獨角獸”——美國的優步、中國的滴滴和小米的總和。
歐洲在目前競爭中稍遜一籌,原因眾多,不一而足。特別值得一提的有:
首先,文化差異和創新氛圍。與相互緊跟、銳意進取且崇尚競爭的中美相比,“老歐洲”的文化稟賦和創新創業氛圍顯得更為保守,相對追求穩定、平等,強調互助精神,減弱了創新和創業的沖動,完善的社保制度兜底也降低了創新圖存的壓力和動力。在歐洲,創業失敗會在道德層面給創業者帶來深重的恥辱感,而離職創業則被視為背叛。這種認知和氛圍無疑顯著提高了創業成本。同時,也不禁影響到科技創新,以及歐洲民眾對新生事物、方式等的接納態度。相比之下,在美國,人們推崇創業創新者,離職創業甚至失敗會被視為身上閃亮的勛章。
其次,歐洲社會缺乏與之配套的市場化資金支持,風險投資市場存在發展缺口。據統計,歐洲風險投資市場規模僅為美國的8%。2012-2016年,歐洲風險投資機構退出項目平均規模僅為7000萬美元,遠低于美國的2億美元。過小的投資規模使得歐洲創業者在快速成長期面臨嚴重的資本約束。
第三,市場分散和體制制約也成為阻礙其迅猛發展的瓶頸。歐洲統一市場整合不足,各個成員國之間法律法規、監管執行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歐洲市場分散化。這使得歐洲科技公司無法像中美創業者那樣享受規模經濟帶來的優勢,且面臨更高的合規成本。
當然,僅從“獨角獸”企業少等個案就得出歐洲創新停滯也有失偏頗。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前20的國家中,歐洲占了11席,且瑞士、瑞典和荷蘭位居前三。在體現科技實力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歐洲畢業博士數量超過美國的兩倍,歐洲大學在全球計算機學科十強中占據了一半席位。還有,政府也在積極推動各種項目,如德國工業4.0,歐盟的“地平線2020計劃”“數字歐洲”等。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不難發現,“老歐洲”相對更加青睞傳統、穩定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并非完全是一種負面資產。其背后展現了在歐洲,人們對于新技術、新事物、新形態的接納和采用,秉持相對謹慎和嚴謹的態度。例如,歐洲對自動駕駛的路測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和更嚴厲的監管,這顯然有助于降低和避免類似美國優步無人駕駛車不幸事故的出現。剛剛去世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生前警告人類,不要去招惹外星生物以免自招危險也正體現了這一歐式思維。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歐洲人對創新、新生事物的謹慎、嚴謹,何嘗不是一種值得贊賞的對己清醒和對世界的負責?!?/p>
(作者分別是復旦大學歐洲問題中心主任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
環球時報201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