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稚博
“兩辦”日前印發《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其中提到“統籌規范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無獨有偶,美國最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也提到了“支持教育和學徒項目”。
美國重視學徒的背后是,隨著商業全球化的興起,美國企業將大量中低端制造業工作外包到發展中國家,導致美國工人大規模失業。在這些失業的工人眼中,他們是商業全球化的犧牲品。英國的制造業工人也有同樣的感受。面對全球化后制造業工作的流失和移民涌入的可能性,這種群體性失落和不滿最終導致英國很多人投票離開歐盟。
不過,在發達國家,學徒制可以為沒有獲得本科文憑的藍領工人提供另外一種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途徑。除了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之外,學徒項目還會對制造業的發展有以下作用:
首先,發達國家學徒項目的重新興起往往伴隨著中端制造業回流,這有助于鞏固制造業創新和發展賴以生存的工業技能和技術基礎。一些英國學者十分擔憂“脫歐”后的勞工市場,呼吁政府重視職業教育,擴大學徒項目,大力培養職業技術工人,發展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技術人才的模式。
其次,學徒制可以為企業提供具有專門技能和知識的人才,并更可能塑造長期穩定的雇傭關系。很多學徒高中、甚至初中畢業后就加入企業,學習與企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制造技能。很多企業還設立專門的學徒教育中心,或者將學徒送到附近的大學學習相關知識。企業對于學徒長期的職業教育投資,也讓后者更加了解和認同企業的價值觀和生產方式。隨著認同感的提高和技能的專業化,學徒會更傾向于長期為企業工作。
最后,學徒制也可以為更多的家庭提供經濟保障。隨著高等教育逐漸趨于商業化,激烈的競爭、高昂的學費都給很多普通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如果只有獲得高等教育文憑,才能取得較高的工資,那么很多普通家庭都會被排除在外。好在,那些擅長并熱愛制造技能的年輕人可以通過學徒項目進入高端制造業企業,獲得一份“體面而值得尊重”的工作。
中國制造業正在經歷向高附加值、高新技術、以創新為導向的高端產業鏈轉型。人才培養是實現產業轉型的基礎。但事實上,很多企業都發現行業中缺乏大量高精專的技術人才。在轉型期間,中國既要注重對于核心中高端技術工作的保留,鞏固由技術、生產流程和技術工人組成的“現代工業基礎”,也要平衡教育政策,注重職業培訓,發展現代學徒制,培養大量技術工人,弘揚工匠精神。▲
(作者是留英學者)
環球時報201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