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穎
(一)
“報北師大吧,將來回二中當老師。教書育人……”父親不厭其煩。“才不!你咋不當老師呢?!”“當年傻唄。”母親接口。“啥也不懂,別亂說。”父親粗魯地截斷對話。“你這是叫孩子踩著尾巴了。”母親從廚房探出頭,嗤笑道:“費什么話,進來幫忙。”父親忙不迭揩了揩手,躲進了廚房。
父親做了一條鯉魚。“你小時候喜歡吃什么魚?”我討好地問。他顯示出饒有興味的模樣,欲待言語。“小時候哪有魚吃喲。”母親接口。父親的眼神一下子蔫了,給我夾一筷子魚肉:“快吃。”慌亂中我整塊吞食了魚刺橫生的肉。我的扁桃體好痛。
晚上的雨下得很大。半夜,我去客廳安撫饑渴的喉嚨。“那你倒是說說……他們家有錢也不借……這也是親兄妹?”母親總是這樣輕易捏到父親七寸。我潛回臥室,將涼水一飲而盡。
懶懶地翻身睡去,黑而重的潮水將我卷入湖底,父親多次描述的兒時舊事翻涌而起。
(二)
1987年,秋,豫東鄉村。周六,午后。小學4年級的我,收到剛考上鄉中離家住校的哥哥的禮物,一個從學校帶回的白面饅頭。那是我印象中最好吃的饅頭,因為那時家里除了春節是吃不到饅頭的。“我也要考上鄉中。”我給母親說,“吃白面饅頭。”物質極度缺乏的年代,饅頭就是我的理想。
一年后,成績中等的我,以班級前三的名次如愿以償考上鄉中。背后,是我一年的刻苦努力。高二時,一個初中同學中專畢業去了縣城機械廠工作,分配了一間宿舍。真好呀,有自己的小屋了。“我要考上大學,在城市擁有自己的一間房子。”我的理想升級了。大二,父親借遍了自己的親友,依然湊不夠我讀書的學費,無奈賣了家里的耕牛。“我要開公司,掙大錢,讓家人衣食無憂。”我暗暗發誓。
大學畢業,河南化工學校的校長親自到學校招聘,動員我回老家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為人師表,是我少年最初的理想呀。我眼睛一亮。
可想到老家疲憊的父母、年幼的弟妹,我搖了搖頭,做出了聽從物質誘惑的決定。
一個讓我遺憾終身的決定。
(三)
很久以后,眼前漸漸亮了些許。父親赤著腳,倚在門框上,眼睛里閃著清涼涼的光。父親說,隨你啦!跟著自己的內心,走自己的路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掉什么書袋子?”母親插口說,“明天對著你們廠子里的設備說去。”父親有些難堪,憋了半晌說,你這人,何乃太區區!
我將他們逐出房門。
(四)
父親希望我成為一名教師,也許希望通過我了卻他自已的心愿?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由來已久的理想:社會工作者。
哦,珠子。珠子是我的兒時鄉村玩伴,總讓我想起魯迅筆下的閏土。我們是兩只形影不離的獵狗,行動敏捷,無惡不作,熱衷于異想天開的動植物實驗。她輟學了,因為貧窮;因為性別歧視;因為教育理念。盡管有我的勸慰,有我的小微公益。無濟于事。哦,頓珠次仁。我的藏族朋友,第一次見到相機里的自己。我見過的最清澈的眼睛;我見過的最貧窮的鄉村。
讓失學的兒童重返校園,讓饑餓的孩子衣食無憂,讓閉塞的山村聯通世界。這就是我的理想,做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工作者。醫生治病救人,老師教書育人。社會工作者,是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調適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打造全社會的愛心大家庭。
我要努力!為了理想,為了生命的張力,為了多元的精神層次。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