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鈞婷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對花的喜愛溢于言表。中國花文化源遠流長,歷代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雍容華貴的牡丹,凌霜傲雪的梅花,十里飄香的桂花,潔身自好的荷花,孤芳自賞的菊花,都以其獨特的姿容和象征,受到人們的喜歡。花兒寄托了我們的寓意和情懷,表達了我們的精神圖騰。“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花的背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我們賞花、頌花,表達的不僅是對花的欣賞和喜愛,更是對花所蘊含的人格寓意、精神圖騰的贊美。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國花,荷蘭的郁金香、日本的櫻花、意大利的雛菊,都為世人所熟知。國花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象征,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與歷史發展,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象征意義。郁金香表達了風車之國荷蘭的華貴與浪漫;櫻花代表了日本民眾的勤勞與實用主義;雛菊以其天真爛漫、君子風度與意大利人一脈相承。
中國尚未決定自己的國花,一國兩花是目前的主流意見,即將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梅花和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牡丹定為雙國花。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千百年來,梅花受到了中國文人的廣泛贊頌。它們獨處幽谷,低調含蓄,堅守情操;不隨波逐流,在逆境中奮勇抗爭,不屈不撓,傲立霜雪。體現了文人志士在殘酷的歷史時期,勇敢面對侵略、面對威脅、面對死亡的大無畏精神。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宋元詩人鄭思肖以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達自己堅守節操,寧死不向元朝屈服的決心。頌菊自喻,憂憤堅貞,讀來讓人潸然淚下。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建黨以來經歷了國民黨的圍剿,經歷了日寇鐵蹄的踐踏,經歷了無數次艱難險阻,才最終在世界的東方讓中國再次站起,并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奇跡。無數革命先烈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生命換得了共和國今天的輝煌。這不正是梅花精神的最好寫照嗎?
而富麗堂皇、大氣奔放的牡丹,象征著國泰民安、富裕祥和的美好愿望以及舍我其誰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其熱烈奔放、艷壓百芳的強烈感官沖擊力和至強至烈的色彩感染力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被譽為“花中之王”。“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傳說,武則天冬游后苑,下旨百花同開助興,唯有牡丹不從。武后怒而令燒死牡丹。不料火后牡丹愈發紅若彩霞,國色天香。毛澤東1950年在花園散步時,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這個傳說并意味深長地說:“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
我們黨在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擔負著國家發展的重任,擔負著人民群眾的殷切期望,擔負著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一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中華盛世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這不正是牡丹風格的寫照嗎?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正是這種堅守情操、不屈不撓的梅花精神,讓我們走過了偉大的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之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繁榮、民主、富強的牡丹盛世在向我們招手!你,我,我們,一起,為新時代共同奮斗!
一個象征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文明的梅花,一個體現國泰民安、富裕祥和的物質文明的牡丹,誰為國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用梅花的自強不息,為實現牡丹的繁榮昌盛而不懈奮斗。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