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千
摘要:高乃依的《熙德》是古典主義的奠基之作,情與理之間難以調和的尖銳沖突貫穿始終,理智戰勝情感無疑是全劇的主旋律,但情感在劇本中偶爾也會取得短暫的勝利,迸發著火花。文章將著眼于此,分析主人公在義務與欲望兩者之間苦苦掙扎的心理矛盾,細品其取舍。
關鍵詞:《熙德》;理性;情感;掙扎
甜蜜和苦痛交織,矛盾同掙扎并行,理性與情感爭鋒,貫穿全文。作為古典主義奠基之作的《熙德》,理性之花盛放,自我克制、家族榮譽和國家利益無疑成為全劇的基調,但仔細品味后會發現,在這絢麗的花朵上,還散落著情感的花瓣,同樣不應該被忽視。
一、理性的桎梏——難成眷屬
對一部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或是風格特征的認知不應脫離其所處時代,古典主義文學是17世紀法國文學的主潮,該潮流的產生離不開強大的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的政治影響,同時也得益于理論主義者奠定的哲學基礎。“高乃依的許多作品都像《熙德》這樣,以貴族‘責任、榮譽戰勝個人的情感為主題。”①雖然《熙德》被認為并沒有完全遵循古典主義創作的原則,但其崇尚理性、擁護王權的特征鮮明得足以掩蓋其他的“瑕疵”,全劇在字里行間將對理性意義上的“人”的肯定與贊揚表達的淋漓盡致。
榮譽作為一個高頻詞匯貫穿始終,同時也是羅德里格與施梅娜難成眷屬的關鍵所在;理性作為全劇的外在表現形式,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身上都有體現。費爾南國王在護住“熙德”和為施梅娜主持公道兩者之間,毫無疑問地選擇了前者;狄埃格和高邁斯在個人榮譽和兒女幸福兩者之間,同是選擇了前者;難以調和的沖突在卡斯蒂利亞公主,尤其是羅德里格和施梅娜身上展現得更為明顯。進一步考慮,會發現尖銳的矛盾不僅僅只存在于理性和情感之間,就理性而言,同樣會對所服務的對象有所權衡,個人情愫在家族榮譽面前自然失去了份量,可家族榮譽一旦碰上國家利益,結果只能是退步與讓位。
縱觀全劇,個人幸福難以掙脫封建道德的枷鎖,自然本能難以不受尊嚴榮譽的桎梏,愛情欲求難以逃離理性義務的束縛。主人公堅守著清醒地判斷孰輕孰重,正是印證了布瓦洛所言:“要以理性去處理個人與國家的利益、家庭義務和榮譽觀念的矛盾,因而愛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二、情感的訴求——心之所向
從某種意義上說,《熙德》確是強烈地表達了理性高于情感、家國榮譽與利益勝過個人心之所向的情愛,蘊含著古典主義獨特的理性美學原則。但我們卻不能因其主色調而忽略了其情感偶爾取得短暫勝利的內容。
公主在面對羅德里格和施梅娜之間難以彌補的裂痕時曾說:“當心靈受到這么迷人的毒素的侵襲,理智的呼聲在我的耳邊是多么無能為力!”②此時的她并不覺得自己的愛情可恥,反而需要被尊重,雖然德行壓制著她的沖動,她還是不由自主地表達著對羅德里格的愛情,可見人的思想難以完全被理智占據,也還不至于被義務和意志支配一生,奴役一生。
再試想,如果羅德里格的情感沒有取得短暫勝利,他就不會相當長久地同他父親搏斗,也不會一再躊躇是否要報仇,更不會在第三幕中出現在施梅娜家中特地賠罪,欲獻出生命來讓施梅娜報仇。榮譽至上,那么羅德里格為父親、為名譽報仇的行為就只是一個正人君子需要盡的義務,無可厚非。他本不應該為此抵命,可恰恰相反,他主動讓施梅娜討伐他的罪行,倘若不是他心中有施梅娜,不是因為愛情的力量,羅德里格完全可以選擇在施梅娜的怨恨中理所應當地活著。另一方面,即使施梅娜很清楚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羅德里格,“你仗著殺我父親來顯示你有愛我的資格,我也得靠讓你償命來表明我配你毫無愧色。”③她還是無法親手終結他的生命,因為愛情,柔情干擾了悲憤,她終究沒能恨起來,還是選擇了讓羅德里格離開。如果他們沒有迸發情感的火花,那么故事在第三幕就應畫上句點。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男女主人公的思想行為體現著在社會環境下形成的代表社會要求的心理機制壓制著他們原始本能沖動,并指導他們居于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自我”最終戰勝他們原始的本能和欲望構成的無意識。即“超我”指導“自我”戰勝“本我”。即使這樣,“本我”依然忽閃忽現,自然欲望時而被打敗,時而又成為勝利者。
最后一幕中二人情感的火花越發明亮,羅德里格那忠誠的愛情打消了他保命的念頭,他將與桑西的決斗視為去抵命、去接受死刑,以求施梅娜的“滿意”,可此時施梅娜的愛欲戰勝了其家族榮譽,她毫不避諱地要求羅德里格從桑西手中奪下自己來解救自己。當她誤以為桑西殺死了羅德里格時,她甚至大罵桑西陰險,并拒絕之前所約定的嫁給桑西,終于表露了自己的真心所向。出于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考慮,施梅娜最終仍是成為了羅德里格的未婚妻,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宣告了情感的得勝,單從結果來看,這恰恰是符合他們內心需求,契合他們原始欲望的結局。
三、兩者的交鋒——苦苦掙扎
為了充分展現理性與情感的沖突之激烈,作者使男主人公成為殺死其情人親屬的兇手,因此父輩間的恩怨延伸至子女輩,將男女主人公置于一個兩難的境地,在義務與激情中苦苦掙扎。劇中的對話尤其是激蕩的內心獨白,揭露了人物劇烈的內心沖突,或猶疑彷徨、或難尋出路、或自我折磨,細膩的心理描寫、溢于言表的充沛感情動人心弦,效果震撼。
“他們都希望消除仇恨,卻不敢向封建道德和社會習俗勢力公開挑戰。他們內心渴望著愛情圓滿,又不得不讓表面上的義務責任把自己推向愛河彼岸。”④正是因為羅德里格和施梅娜之間的愛與恨不可分割、緊密相連,才讓人有著心潮起伏不定的閱讀體驗。他們的顧慮太多,他們也的確重視感情,內心洋溢著對彼此的愛,雖然劇本中這些情感的火苗不應被忽視,但他們難以直面相陳,行文間更多的還是體現著對理智一方的傾斜,構建了古典主義的鮮明特征。《熙德》“一方面顧及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戀愛自由,一方面又對封建專制盡了義務。”⑤,在封建道德的主導下,贊美理性的同時也歌頌了專制國家國王及政治,雖然新興資產階級愛情的結局圓滿,但過程卻是十分曲折艱難。
復雜的人性,錯綜的愛恨,行文過程中強烈的悲劇意識,古典主義的理性美學,不經意間迸發的情感火花,種種因素建構了《熙德》的藝術審美價值,值得仔細感悟。
注釋:
①李賦寧等主編.歐洲文學史(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②高乃依著.高乃依戲劇選[M].張秋紅,馬振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③高乃依著.高乃依戲劇選[M].張秋紅,馬振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④何致文,胡水清.理智與情感——《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熙德》的比較研究[J].文學語言學研究,2009.
⑤楊正先,馮麗軍,鄭漢生.簡明外國文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高乃依著.高乃依戲劇選[M].張秋紅,馬振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2]楊正先,馮麗軍,鄭漢生.簡明外國文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張倩.論高乃依《熙德》中的古典主義文學元素[J].文化研究,2009.
[4]杜揚.古典主義與儒家美學[J].貴陽師專學報,1999.
[5]何致文,胡水清.理智與情感——《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熙德》的比較研究[J].文學語言學研究,2009.
[6]李賦寧等主編.歐洲文學史(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