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
馬云: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1月21日,“馬云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連續第三年在三亞舉辦。馬云選擇在每年臘八節前后,請上一年評選出的優秀鄉村教師飛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三亞住五星級酒店,與自己的企業家、明星朋友為他們頒獎,為他們唱歌與表演節目—馬云不只想給這些優秀鄉村教師獎金,更想讓他們感受到尊重,“他們有尊嚴,我們的孩子才有尊嚴。”
在頒獎典禮舉行之前,馬云專門舉辦了一個午餐會,邀請80多位國內企業家一起探討適應當下時代的農村并校機制與寄宿制度,并且特意對媒體公開此次座談。
“從我的經驗來講,100人以下的學校是辦不好的。”馬云在午餐會上說,人數過少的學校一方面不能吸引優秀師資,另一方面學生也無法在良好的生活條件下接受合格的教育,學校條件就會越來越差,陷入惡性循環。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2016年發布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發展報告》顯示,中國農村小學生平均單程上學距離為5.4公里,初中生平均單程上學距離為17.5公里,一些農村學生每天上學往返用時甚至達到4~5個小時。
馬云建議,學生規模在100人以內的鄉村學校,原則上都應該裁撤合并。但與2001~2010年間政府正式實行的“撤點并校”政策不同,馬云表示,原來政府做并校不成功,是因為原來農村的路況實在復雜,現在基本上都通了高速公路,具備了并校和寄宿的先決條件。他強調,這次并校要大力推行寄宿制,建造條件良好的校舍,配備校車于周五晚上和周一早上接送學生,并且培養當地女性成為合格的宿管員,帶動當地就業的同時,讓寄宿學校有家的感覺。
馬云邀請參與此次座談的企業家在各自的家鄉出資參與建設校舍、捐助校車等,由馬云公益基金會負責制定標準并監督。此前,馬云公益基金會與a8音樂聯合打造的兩所“馬云鄉村寄宿制學校計劃”試點學校已在貴州落地實施。
馬云的這一提議涉及曾經引起復雜后果的“撤點并校”政策,僅僅強調寄宿與接送機制的保障,被媒體報道后引發了許多爭論。但馬云早已習慣在觀察、調研、思考后快速而鄭重地提出與實施自己的觀點與計劃,也隨時準備著面對隨之而來的問題,不會因可能產生的爭議而舉步不前。
不論是做生意還是做公益,馬云身上一直有一種不怕麻煩、不畏艱難的俠氣在。“從小到大,我還真不少打架惹事。”馬云在今年的“重回課堂”活動上回憶道,自己從小就不是讓家長老師省心的乖孩子,“但是出發點是對的,我幾乎從來沒有一場架是為自己打的,老師說你做人就應該這樣。這是我從小到大養成的習慣,在沖突中解決問題。”
“馬云鄉村教師計劃”是馬云公益基金會的第一個項目,從2015年開始,每年為評選出來的100名優秀鄉村教師提供共1000萬元獎金資助。馬云公益基金會成立之初,將關注領域定為環境、醫療、教育和文化,目前對教育領域著力更多。畢業于師范院校,當過6年教師的馬云對教育情有獨鐘,他給自己的微博取了新名字,“鄉村教師代言人-馬云”。他說:“我希望下半輩子能夠作為鄉村教師的代言人,喚醒整個社會、國家、民族對鄉村教師的重視。”
馬云認為,只有鄉村教育強了,教育才真正強,只有農民發生變化了,農村發生變化了,中國才會真正發生變化。“衡量一個國家的水平多高,不是在于你這個國家有多少牛逼的大學、牛逼的中學,而在于我們最差的學校到底有多差。”他在每一個合適的場合重復對鄉村教育的重視及背后的邏輯—“我們沒辦法幫助一個學生、兩個學生,但如果我們能夠幫助老師,老師就會影響很多學生。”
3年來,馬云鄉村教師計劃共產生300名獲獎教師、480名提名教師、795名入圍教師,直接服務或影響所在學校教師5000余人,直接受益學生數量16554人,影響所在學校學生104118人,間接影響鄉村學生人數高達30萬以上。
但馬云的思維和關注從不停滯于現有的框架,他很快意識到,只聚焦于現有的鄉村教師是不夠的,“第一線的教育改革者”鄉村校長至關重要,而鄉村教師隊伍也需要更專業與穩定的新生力量。
2017年7月,首屆新鄉村校長論壇在杭州舉辦,首批入選馬云鄉村校長計劃的校長名單同時揭曉,20位入選校長每人獲得50萬元發展基金。該項目計劃10年內投入2億元。同年12月,馬云公益基金會啟動“馬云鄉村師范生計劃”,首批與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四川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吉林師范大學4所院校合作,采用定向招募和聯合選拔機制培養鄉村教育服務人才,預計在10年內投入至少3億元。
“如果說‘鄉村教師計劃和‘鄉村校長計劃是要幫助正在一線堅守的教育家,那么‘鄉村師范生計劃,就是要發現、培養未來的鄉村教育家。”馬云表示,“只有讓最優秀的學生成為老師,教育才會好起來,教育才會受到尊重。”
馬云鄉村教育計劃各項目之間表現出明顯的邏輯關聯與系統性,鄉村師范生計劃是為鄉村教育注入新興力量,鄉村教師計劃是提升教師教育水平,鄉村校長計劃是從領導力角度提升鄉村校長的能力從而影響更多教師,推行并校與寄宿制則是希望從更基本的層面解決鄉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整體設計非常用心。
從2012年成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的第一號志愿者,到2014年、2015年蟬聯“中國首善”,再到2014年個人發起并捐贈成立馬云公益基金會,馬云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寬。
一再強調行動與時間比金錢對公益更重要的馬云在剛過去的這一年也有不少大手筆捐款。2017年6月,馬云攜阿里巴巴17位創始人及合伙人、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以及云峰基金,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5.6億元人民幣,用于設立支持浙江大學醫學教育、人才培養和科研事業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發展基金”,其中馬云公益基金會捐贈3億元。12月,馬云宣布,脫貧工作已成為阿里巴巴的戰略性業務,這項業務的行動宗旨是鄉村振興計劃,未來5年,阿里巴巴將投入100億元到這項業務中。
馬云在公益上的慷慨不僅局限于國內。2017年2月,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宣布將獲得馬云公益基金會資助的2600萬澳元(約合2000萬美元),設立“馬-莫利獎學金”計劃。這是該大學史上接受的規模最大的慈善捐款,也是馬云公益基金會第一筆海外助學基金。馬云說,這項獎學金將用于“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30多年前的馬云渴望體驗世界,曾受到來自紐卡斯爾的莫利一家的幫助,一直惦記著涌泉相報。
馬云也始終關注著年輕人的發展,不論貧富,不論國界。2017年7月,馬云在于盧旺達首都基加利舉行的Youth Connket非洲青年峰會上宣布了“四個小計劃”,其中包括資助200個非洲年輕企業家到杭州學習、與非洲大學及政府合作對學生進行培訓、設立保護區巡護員獎勵基金,以及在馬云公益基金會成立一個1000萬美元的非洲青年創業專項基金。
馬云在公益領域的這些捐款僅僅折算了0.5個公益時。2015年,在阿里內部發出“每人每年公益3小時”倡議時,馬云曾向全體員工表示:“公益不僅僅是給予,更重要的是參與,是一點一滴的行動。”在他的建議下,阿里巴巴制定了“無論次數、金額,捐贈行為一律只算半個公益時”的制度。2017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攜手多家國內知名公益機構、知名企業共同開啟首屆“95公益周”,繼續將公益3小時平臺和理念推向全社會,馬云也公布了自己在阿里2018財年(從2017年4月1日到2017年8月31日)的公益時申報記錄。
在馬云的45.5個公益時中,45個都是他用工作以外的時間做公益“掙”來的。5個月的時間里,馬云幾乎每周都在做公益:為鄉村教師頒獎、與鄉村校長交流、發起“桃源里自然中心”、參與體驗和保護自然活動、討論保護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考慮“菜鳥”綠色包裝計劃、組織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的理事會、與聯合國官員討論可持續發展問題……
馬云對自己的公益事業有著清晰的規劃與十足的信心。幾年前,沃倫·巴菲特與比爾·蓋茨來中國進行慈善之旅,在一個晚宴前的座談中,80多歲的巴菲特勸說不到50歲的馬云像他一樣捐出所有個人資產,馬云以一貫的犀利幽默反問巴菲特:“你40歲、50歲的時候怎么不裸捐?我到80歲的時候,我也全部捐了,一分不剩。”
馬云的理由是:“今天我們剛開始做事情的時候別裸捐,因為我們要把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知識、我們的能力轉化成為社會發展的正能量。”他說:“做公益跟做慈善不一樣,慈善是給予,公益在于參與。”
馬云有底氣明確拒絕看上去無比政治正確的“裸捐”倡議,也許恰恰是因為,他在“參與”和“給予”上都毫不吝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