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
[摘要] 目的 分析尿毒癥患者維持性血液透析導管的感染風險和治療方法。方法 方便收集2016年5月—2017年5月,發生透析導管相關感染的對象21例納入感染組,其余168納入對照組,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 結果 感染率為11.11%,血培養陽性率56.82%(25/44),導管血培養陽性率77.27%(34/44)例次,25次結果一致。藥物治療有效20例,1例無效換管。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糖尿病成為獨立影響因素(P<0.05)。結論 導管血培養+全身血培養可作為導管相關感染的診斷標準,可鑒別感染的類型,可作為經驗性、敏感性抗生素選擇的依據;絕大多數治療效果較好。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生影響因素較多,老年、糖尿病對象感染風險相對較高。
[關鍵詞] 血液透析;導管感染;診治
[中圖分類號] R4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1(a)-0108-0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modialysis Catheter Infection
YANG Ling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Emeishan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 Emei, Sichuan Province, 614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isk and treatment of hemodialysis catheter infection in diabetic patients. Methods From May 2016 to May 2017, 21 cases of dialysi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were convenient collected, and the remaining 168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factor analysis were used. Results The infection rate was 11.11%, the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positive was 56.82% (25/44); catheter blood culture positive rate was 77.27% (34/44) cases, 25 times of results were identical. 20 cases of effective drug treatment, 1 case of invalid tube replacement. According to 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ge, diabetes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P<0.05). Conclusion The catheter blood culture and blood culture can be used a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ystemic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can distinguish types of infection,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e choice of empirical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most of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better. The risk factors of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are more, and the risk of infection in elderly and diabetic patients is relatively higher.
[Key words] Hemodialysis; Catheter infec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我國慢性腎臟病成人發病率高達15%~20%[1]。與此同時,我國慢性腎臟病的管理水平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尿毒癥并發癥率高、進展速度快[2-3]。我國年新增尿毒癥患者約20萬例,其中約90%的對象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血液透析也存在相關并發癥,導管相關性感染(CRBSI)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按照類型可分為出口部位感染、隧道感染、皮下囊感染、導管病原菌定植、導管相關性菌血癥,不同類型的感染危害不盡相同,明確診斷、規范治療非常重要。2016年5月—2017年5月入院接受診治的189例糖尿病血液透析,發生導管相關感染21例,現報道如下,總結治療經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組189例對象,其中男141例、女47例,年齡(56.3±10.5)歲。原發病:糖尿病腎病82例、腎小球腎炎73例、腎病綜合征17例、多囊腎14例,多發性骨髓瘤3例。納入標準:①頸內靜脈長期留置CUFF導管置管透析;②尿毒癥透析;③臨床資料完整。將發生導管相關感染的對象納入感染組(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71.2±4.3)歲,BMI(23.4±1.8)kg/m2,透析齡(5.6±0.4)個月,其余納入對照組(168例),其中男126例,女42例,平均(54.8±11.4)歲,BMI(22.5±1.5)kg/m2,透析齡(3.8±0.1)個月。兩組樣本資料的數量、年齡、性別、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因素分析 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主要包括性別、年齡、透析齡、合并癥、原發腎臟病、血液學指標等。
1.2.2 治療與管理對策 對照組:常規管理,若為發生感染,則不進行抗感染治療,采用封管、無菌操作等方法預防感染。感染組:若患者透析后出現寒顫、高熱懷疑為感染的對象,排除肺炎等其他類型懷疑為導管相關性感染。采集導管血,采集肘部靜脈血5 mL,送實驗室培養。21例對象,其中11例患者全身性應用抗生素,10例患者抗生素導管封管以及全身使用抗生素。封管液,采用頭孢唑林(國藥準字H23020946)、慶大霉素(國藥準字H42022058)或者哌拉西林(國藥準字H10983008)與肝素(國藥準字H32021978)混合液(濃度超過實驗室經驗性最小抑菌濃度),每次透析后使用1次。全身應用抗生素,經驗性應用對革蘭氏陽性菌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均聯合用藥兼顧G+菌與G-菌,主要選擇莫西沙星(國藥準字J20100158, 0.4 g/d,1次/d,口服,持續72 h)+頭孢吡肟(國藥準字H20041632,1次/d,5 mg/次,持續72 h),當患者血培養結果出現后,15例患者藥物敏感,6例患者換亞胺培南(國藥準字J20080047),0.5~1.0 mg/次。持續治療2周,若無效則換管治療,若有效則持續用藥。無論是否有效,患者都持續應用至少3周,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至少4周。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年齡、血液學指標服從正態分布采用(Mean±SD)符號(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透析齡不服從正態分布采用中位數與四分位距M(P25-P75)表示,非參數檢驗,性別、透析充分性、合并癥、原發腎臟病類型等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感染診斷與治療情況
21例對象,血培養44例次,其中陽性25次,培養條件致病菌25株,其中銅綠假單胞菌5例、金黃色葡萄球菌8株、表皮葡萄球菌8例、其他4例。導管血培養44例次,陽性34次,其中25次培養結果與血培養陽性一致,9次陽性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8例,1例表皮鏈球菌。感染治療有效20例,1例無效換管。有效對象2周后復查,培養均轉陰。
2.2 因素分析
病例組年齡、透析齡、WBC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感染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腎病比重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入選病例組賦值為1,入選對照賦值為0。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腎病,“是”賦值為1,否賦值為0,年齡、透析齡、WBC按照原值賦值,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OR=1.012,95%CI(1.136~1.7437)]、糖尿病[OR=2.245,95%CI(1.475~2.756)]成為獨立影響因素(P<0.05)。
3 討論
3.1 血液透析導管相關感染診斷與治療
該組對象多見高齡、糖尿病對象,起病較隱匿,早期表現為低熱、低血壓、低血糖,容易誤診,需給予足夠的重視。該組發生率約為11.17%,處于正常水平,其他學者調查結果存在較大的差異,在5%~30%之間[3-4],這與透析的管理、流行病學差異、危險因素分布差異有關。
血液透析導管相關感染危險因素較多該次研究中,中心的血透導管感染獨立危險因素即為年齡、糖尿病,不排除感染的患者早期誤診,當患者出現全身感染中毒癥狀后,才被發現。病原微生物培養是診斷感染的“金標準”,該次研究顯示血培養44例次,其中陽性25次,導管血培養44例次,陽性34次,其中25次培養結果與血培養陽性一致,不一致則為出口部位感染等局部感染。血培養、導管出口血樣培養,能夠鑒別診斷不同類型的導管感染,為治療提供依據,血培養的結果血或導管的合計陽性率可達到100.0%,但需注意的是培養不可避免存在假陽性、假陰性,與樣本污染有關[5]。若有必要可嘗試引入生化指標動態監測體系,以及早發現感染[6]。合理應用抗生素療效一般較好,但應堅持在痊愈后仍然持續用藥,療程需要足夠長,以避免復發與感染遷移[7]。一般認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至少4周,其他病原菌需要3周。因尿毒癥,藥物血藥濃度還會發生顯著變化,必要時監測血藥濃度,以避免濃度過高或過低,導致療效不佳[8]。
3.2 感染的危險因素
有報道[9]顯示感染還與置管技術有關,一項對比研究顯示臨時頸動脈置管的感染發生率10.00%低于股靜脈置管32.00%(P<0.05),對于長期透析者而言,患者的基礎情況對預后影響更顯著。從因素分析來看,血液透析導管相關感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高齡、糖尿病是主要危險因素,需特別關注高齡、糖尿病的對象,加強管理,積極控制血糖,重視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3.3 小結
需重視提高血液導管相關感染的診斷治療水平,及早發現早期的不典型癥狀表現,合理的應用抗生素,關注老年、糖尿病對象。
[參考文獻]
[1] 喬勤.我國與全球中國終末期腎臟病的流行病現狀[J].中國血液凈化,2014,13(10):729-731.
[2] 謝敏妍,劉海俊,陳錦華,等.透析充分性、微炎癥、營養狀態對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及長期生存率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23):4532-4536.
[3] 闞芳芳,方福生,田慧,等.老年2型糖尿病人群死亡風險的17年隊列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33):2597-2601.
[4] 黃欣,許志忠,蒲超,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導管相關血流感染51例臨床分析[J].四川醫學,2017,38(1):83-86.
[5] 黃薔薇,金茹,葉白如.腎透析患者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質性研究[J].醫院管理論壇,2017,34(1):62-64.
[6] 凌聰,扈曉晴,王軍喜.肝素結合蛋白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導管相關感染的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 38(13):1776-1778.
[7] 張林娟,周曉峰,張鵬遠,等.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留置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特點單中心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11):2453-2456.
[8] 金硯杰,張晶,盧克鵬,等.利奈唑胺的PK/PD與給藥方案優化設計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4,19(12):1429-1434.
[9] 楊麗華.血液透析患者兩種部位臨時性深靜脈置管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率比較[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8):161-162.
(收稿日期: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