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喻椒
【摘要】目的 分析比較腹腔鏡手術和開放手術治療肝膽疾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76例肝膽疾病并進行分組,其中38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開放手術進行治療,38例觀察組則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臨床各項指標及并發癥發生幾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幾率低于對照組(2.63%VS18.42%),(P<0.05)。結論 肝膽疾病在治療中應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可加快患者康復。
【關鍵詞】肝膽疾病;腹腔鏡手術;開放手術
【中圖分類號】R657.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2..02
肝膽疾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且疾病類型較多,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常見的肝膽疾病主要有肝膿腫、肝硬化等,均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影響。開放性手術是治療肝膽疾病的方式之一,但該手術對患者創傷性較大,不利于患者快速恢復。而腹腔鏡手術具備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臨床療效較為顯著[1-2]。故本次研究則探討腹腔鏡手術和開放手術治療這兩種治療方式對肝膽疾病中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收治的肝膽疾病患者76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2.13±4.36)歲;病程1.3~7.5周,平均(4.12±2.04)周。觀察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34~73歲,平均年齡(53.17±5.12)歲;病程1.5~8.0周,平均(4.36±2.25)周。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開放手術治療: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及以往病史的具體情況,進行開腹手術。術前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對手術步驟、基本要求等方面實施手術。術后給予患者預防措施:常規引流或抗感染。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腹腔鏡總管切開取石及膽囊切除術,患者行仰臥位,建立CO2氣腹后確定手術切口。三孔操作:孔于臍上或者臍下0.5 cm的位置,將腹腔鏡置入,在劍突下偏右放入主操作鉗;在右鎖骨中線下的
3 cm處置入抓鉗。患者采用頭高腳低的體位,約在15~30°之間,左側臥位在15~25°之間。經過操作孔用抓鉗提起患者膽囊壺腹部,經過主操作孔后將主操作鉗置入,經膽囊壺腹部對膽囊管與膽囊動脈進行解剖。并于患者臍部上方行10 mm的切口后引入腹腔鏡,在患者右助緣鎖骨中線、腋前線作切口置入輔助套管。采用纖維膽道鏡聯合取石及檢查。部分患者術中行T管引流,部分患者術后行膽總管行一期縫合術。病灶位于Ⅱ、Ⅲ肝段的患者采用肝外葉切除術,病灶位于肝囊腫的患者采用囊腫開窗術或切除術。
1.3 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進行統計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情況
觀察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7例(18.42%),3例為出血,4例為感染。觀察組并發癥發生1例(2.63%),為感染。觀察組病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x2=5.03,P=0.02)。
3 討 論
肝膽疾病誘發病因較多,且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大多患者發病癥狀具有差異,多表現為低熱、惡心嘔吐等癥狀,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3]。開放性手術是肝膽疾病最為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可減輕患者癥狀,但術后對患者的創傷較大,且極易引發并發癥,不利于患者加快康復[4]。隨著微創手術的不斷進步,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可減少住院費用等優點。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則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各項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而發癥發生幾率為2.6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42%。為此,腹腔鏡手術具有更高的臨床療效,可加快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沈 耀,盛寶軍,龔衛東.腹腔鏡手術和開放手術治療肝膽疾病的效果對比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8):121-122.
[2] 孫共啟.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治療肝膽疾病臨床對照研究[J].臨床研究,2016,24(04):115-116.
[4] 劉 坤.腹腔鏡超聲在腹腔鏡肝膽手術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17,23(22):104-106.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