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用藥方案的價值。
方法 選擇隨機數字表法,對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進行分組,分別為對照組(給予氯吡格雷治療)與觀察組(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對比分析兩種治療方案的效果差異。結果 在治療有效率與冠狀動脈再閉塞率方面,觀察組分別為97.78%與6.67%,對照組分別為86.67%與15.56%,且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中,選擇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方案,效果較為顯著,值得廣泛開展。
【關鍵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2..01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原因為長期的心肌缺血引起心肌部分發生急性壞死,從而導致患者出現缺血缺氧性改變的心肌癥狀。該病發病較急,并且病情進展快,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且近年來研究指出[1],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出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患病人群逐漸年輕化。因而,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方案中,抗血小板治療是重要的治療手段。本文探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用藥方案的價值,詳見以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中研究對象的納入范疇為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為62.14±1.76歲。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本研究,并自愿參加。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對患者進行分組,分別為對照組(給予氯吡格雷治療)與觀察組(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每組45例。并且在年齡分布、性別差異
等基礎資料方面,兩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基礎治療,包括吸氧、休息等,聯合應用降脂類藥物、硝酸酯類藥物、溶栓藥物、低分子肝素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增加阿司匹林治療,用法為口服,每次300 mg,1次/d,用藥3天后,更改劑量為每次100 mg,1次/d。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聯合應用氯吡格雷治療,用法為口服,每次300 mg,1次/d,用藥2天后,更改劑量為每次75 mg,1次/d。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間的治療有效率與冠狀動脈再閉塞率。其中治療有效率的評價標準[2]為:治療后,患者癥狀消失,并且心電圖中ST-T段恢復至正常水平,表示為顯效;治療后,患者心絞痛發作的程度、次數以及持續的時間均有所改善,并且心電圖中ST-T段下移,表示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及心電圖無改善,甚至有惡化的趨勢,表示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所用的統計學軟件選擇SPSS 18.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在治療有效率與冠狀動脈再閉塞率方面,觀察組分別為97.78%與6.67%,對照組分別為86.67%與15.56%,且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阿司匹林是臨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效果較為顯著,但是仍有部分人群仍會發生急性血栓的危險,并且隨著應用劑量的增加,其危險性也增加。而氯吡格雷作為一種新型抗血小板的高效藥物,能夠與血小板上的ADP發生不可逆的選擇性結合,阻斷了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糖蛋白受體的結合過程,對血小板聚集起到了抑制的效果,并且氯吡格雷對血小板活化擴增過程也能起到一定的阻斷效果,從而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使得血栓形成減少。
研究指出[3],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應用的過程中,阿司匹林不會影響氯吡格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而氯吡格雷反過來會增強阿司匹林對膠原又到血小板聚集的效果。
本文中,觀察組選擇聯合用藥,結果顯示,在治療有效率與冠狀動脈再閉塞率方面,觀察組分別為97.78%與6.67%,對照組分別為86.67%與15.56%,且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聯合用藥的價值和意義,值得臨床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
[1] 許文舉,林艷足,莊 麗,等.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J].廣東醫學,2012,33(11):1665-1666.
[2] 張永強.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醫藥前沿,2017,7(5):240-241.
[3] 單 宏.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及安全性[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13):71-72.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