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英 彭昌樂 劉煒 劉貴海 李鑫 高輝 房陽 劉宏 遲敬 劉湘珍 李紅豆
【摘要】目的 觀察蛇草赤芍湯治療膽汁淤積型肝炎的有效性。方法 納入符合條件的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給予常規保肝藥物;治療組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聯合蛇草赤芍湯。治療4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中醫癥候評分及輔助檢測指標的改善情況。結果 (1)治療后兩組中醫癥候評分有效率分別為93.3%、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乏力、納差、皮膚瘙癢、灰白色大便、肝腫大癥狀改善,其中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皮膚瘙癢、灰白色大便的改善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治療后兩組患者的ALT、AST、TBIL、DBIL、GGT、ALP、TBA、ALB、CHE均有改善,其中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TBIL、DBIL、GGT、TB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1)蛇草赤芍湯聯合西藥治療能較有效的改善膽汁淤積型肝炎的中醫癥候評分;(2)能有效的降低患者TBIL、DBIL、GGT、TBA水平,改善患者皮膚瘙癢、灰白色樣便的癥狀。
【關鍵詞】膽汁淤積型肝炎;蛇草赤芍湯;疏肝利膽;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9.1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2..03
膽汁淤積性肝病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膽汁形成、分泌和(或)膽汁排泄異常引起的肝臟病變[1]。根據病因可分為肝細胞性膽汁淤積、膽管性膽汁淤積及混合性膽汁淤積,膽汁淤積持續超過6個月稱為慢性膽汁淤積。淤膽型肝炎是肝病科醫生常見的一類疾病,以乏力、黃疸時間長、皮膚瘙癢、大便顏色變淺等特征為主要臨床表現,約占在病毒性肝炎的2%[2]。本病具有黃疸持續難以消退、皮膚瘙癢、住院時間延長的特點,少數患者長期治療不當,可能形成重型肝炎,甚至肝衰竭。不僅造成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更給患者帶來了焦慮情緒。近年來,中醫學治療膽汁淤積性肝炎受到了廣泛學者的關注,經過多年臨床研究,中醫學在病因病機及治療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中醫藥治療膽汁淤積性肝炎的優勢也得到了廣泛認可。本課題基于這一理論自擬蛇草赤芍湯治療膽汁淤積型肝炎,綜合評價該方對于膽汁淤積型肝炎的療效,為尋找有效治療該病的中醫方藥提供臨床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齊齊哈爾第一醫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診斷為膽汁淤積型肝炎的住院患者60例,年齡18~70歲。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0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關于淤膽型肝炎的診斷標準。
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自覺癥狀常較輕,皮膚瘙癢,大便灰白,常有明顯肝臟腫大,肝功能檢查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凝血酶原活動度>60%或應用維生素K肌注后一周可升至60%以上,血清膽汁酸、r—谷氨酰轉膚酶,堿性磷酸酶、膽固醇水平可明顯升高。黃疸持續3周以上,并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內外梗阻性黃疸者,可診斷為急性淤膽型肝炎。
1.2.2 中醫診斷標準
黃疸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黃疸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診斷標準制定。
結合臨床實際,制定以下標準,具備主癥兩項、次癥一項即可診斷:
主癥:(1)身黃、目黃;(2)皮膚瘙癢;(3)脘悶腹脹;(4)大便灰白;(5)舌苔黃膩。
次癥:(1)食欲不振;(2)惡心嘔吐;(3)脅肋疼痛;(4)口苦;(5)舌質暗紅;(6)脈弦、滑、數。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膽汁淤積型肝炎西醫診斷標準;
(2)符合黃疸中醫診斷標準;
(3)年齡18歲-70歲,性別不限;
(4)知情同意,自愿受試。
1.4 排除標準
(1)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內外梗阻性黃疸;
(2)合并嚴重的心臟、造血系統及肝腎功能障礙者;
(3)對本試驗藥物成分過敏者;
(4)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70歲者。
1.5 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急性淤膽型肝炎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給予常規保肝藥物:①復方甘草酸苷200 mg/d,靜脈滴注。②還原型谷胱甘肽1.2 g/d,靜脈滴注。③熊膽膠囊(熊去氧膽酸膠囊)1粒/次,3次/d,口服。治療組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聯合蛇草赤芍湯。(白花蛇舌草25 g,赤芍30 g,茯苓30 g,白術30 g,柴胡15 g,薏米30 g,茵陳30 g,內金25 g,郁金25 g,川楝子15 g,黃芩10 g,梔子15 g,枸杞子30 g,膽草25 g,甘草15 g)。水煎服,每次口服150 m1,2次/d。兩組療程
均為4周。
1.6 觀察指標
療效性指標: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中醫癥候評分,肝功能水平,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r-谷氨酰轉肽酶(GGT)、堿性磷酸酶(ALP)、總膽汁酸(TBA)、白蛋白(ALB)、膽堿酯酶(CHE)以及兩組患者血清膽紅素下降至正常5倍以內的平均時間。
安全性指標: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腎功、凝血功能等。
1.7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黃疸癥狀消失,肝功能水平正常;中醫證候的主癥、次癥消失,舌脈基本恢復正常。顯效:黃疸癥狀明顯改善,肝功能水平正常,中醫證候的主癥、次癥改善程度在2級以上(+++—+)。有效:黃疸癥狀明顯改善,肝功能水平正常,中醫證候的主癥、次癥均有好轉。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或有加重,舌脈無明顯好轉。
1.8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治療后中醫癥候評分的比較
4周結束后,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變化情況的比較
兩組臨床癥狀較治療前均有改善(P<0.05),其中治療組皮膚瘙癢及灰白色大便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情況的比較
3 討 論
膽汁淤積型肝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肝臟疾病,以“重度黃疸、黃疸持續時間長,住院費用較高”為特征,不僅給患者帶來經濟負擔,還帶來嚴重的焦慮情緒。少數患者長期淤膽不緩解甚至可能轉化為重型肝炎或肝硬化。發其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主要因肝細胞或毛細膽管損傷,膽汁分泌排泄障礙,形成膽栓,進而致肝內淤膽[3]。也有研究認為本病的發生與細胞骨架的改變、肝細胞膽汁轉運體異常有關[4,5]。
中醫理論認為本病屬于“黃疸”、“淤黃”的范疇?!督鹳F要略·黃疸病》中指出“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古醫張仲景說“諸黃雖多為濕熱,然經脈久病,
不無淤血阻滯也”。《素問》“肝氣熱則膽瀉,膽瀉則發黃”。中醫主張應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機、病候、病期,進行論治。我院中西醫結合科根據多年經驗,總結形成淤膽型肝炎的主要病機為淤血阻絡、肝膽濕熱。治療上主要采取疏肝利膽、涼血活血、清熱化濕的法則,佐以健脾益氣,總結出自擬方蛇草赤芍湯。本方中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尿除濕;赤芍為活血涼血之品,善清血分熱毒?!端幤坊x》“赤芍,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泄肝火,肝藏血,因此清熱涼血”?!侗静萁浭琛贰澳旧炙幧?,赤者主破散,主通利,專入肝家血分……”。關幼波提出“治黃必治血,血行黃易卻”的治療主張;茵陳為治療黃疸性肝炎的要藥,能增強肝細胞DNA的合成,降低門脈壓[6]。三藥相合,起到清濕熱、退黃疸的作用。梔子、龍膽草、川楝子除濕熱、清瀉肝膽實火;黃芩清熱燥濕、解毒;枸杞補益肝腎;郁金、柴胡行氣解郁、調達肝氣;雞內金、茯苓、白術健脾和胃利濕;甘草調和諸味,全方共奏疏肝利膽、燥濕退黃之功。
本研究治療組患者在常規保肝退黃西藥的基礎上,加以蛇草赤芍湯中藥,經治療后,尿黃、乏力等不適癥狀有明顯改善,另外皮膚瘙癢、灰白色便與單純西藥治療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ALT、AST、ALP均有下降,GGT、TBIL、DBIL與單純西藥治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認為,淤積型肝炎利用中藥標本兼治,既能迅速緩解患者皮膚瘙癢等癥狀,還可利于黃疸消退,改善臨床指標,加快疾病恢復。這可能與中藥能改善肝微循環障礙有關,中藥制劑抑制肝細胞炎癥增生,減少膽小管上皮細胞腫脹、變性和壞死,進而促進細胞再生,保持膽管通暢。
本研究運用“肝主疏泄”理論,以疏肝利膽、涼血活血、清熱化濕為治則治療膽汁淤積型肝炎,為臨床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Heathcote EJ.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5:776-782.
[2] 潘雪飛,張長法.淤膽型肝炎的治療與研究近況[J].醫學綜述,2000,6(4):179-182.
[3] 楊紅蓮,吳純啟,廖明陽.肝內膽汁淤積發生機制的研究進展[J].毒理學雜志志,2007,21:65-68.
[4] Zollner G,Trauner M.Mechanisms of Cholestasis[J].Clin Liver Dis,2008,12(1):1-26.
[5] 解從君,李瑞池,張麗霞,王淑云.重用赤芍治療重癥膽汁淤積型肝炎的體會[J].四川中醫,2008,26(2):67.
[6] 楊素清[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11):1155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