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夢嬌
摘 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步調一致,中國在過去的30年經歷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大批農村父母選擇外出務工,而將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留給家中的老人或親戚照顧,導致留守兒童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從而產生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本文重點從家庭、學校以及政策上分析了國內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并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困境
一、引言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人數累積達1.69億,同比增長0.30%。由此可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隨著他們的背井離鄉,留守兒童問題越發嚴峻。在關于留守兒童的報道中,家長們認為離家務工能夠帶給孩子更優越的生活,而將孩子帶在身邊不僅影響收入,同樣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所以家長們選擇將孩子留在家中,交給家中的親戚撫養,有些留守兒童甚至無人監護。根據“2016年中國留守兒童大數據統計”顯示,全國不滿16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為902萬人,留守兒童中由(外)祖父母監護的805萬人,占89.3%;由親戚朋友監護的30萬人,占3.3%;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31萬人,占3.4%;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護,占4%。由于觀念問題,許多留守兒童的撫養者認為只要能掙到錢衣錦還鄉,是否接受教育并不重要,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亟待解決。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了目前國內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并根據中國國情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困境
(一)家庭的不完整導致的教育問題
家庭是每個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觸到的環境,是他們成長的最主要場所。父母是家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孩子最初也是一生的導師,他們對子女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父母站在子女價值觀培育、態度形成和資源供給的第一線上。但是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便是家庭不完整。在研究中發現,由于外出打工人員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只能從事一些體力勞動,從而導致工作地點往往是不固定的,并且工作時間很長,將孩子帶在身邊也無暇看管。此外,大量農民工是居住在集體宿舍中,如果將孩子帶在身邊便需要額外支出在外租房,相應的會多出大量水電費等生活支出,因此留守兒童較之流動兒童要多得多,大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將子女交托給家中親戚照料。父母雙方的“缺席”,導致留守兒童與父母無法正常進行溝通與互動,彼此間缺乏情感表達,使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產生心理隔閡,缺乏心理歸屬感。
一般來說,外出務工的父母都會將子女交給老人或委托給自己的親朋好友照料,直接將孩子交由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監護的占絕大多數。但這些老人的年齡大且受教育程度不高,只能給予留守兒童生活起居上的照料,在學習上便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由于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溺愛,許多留守兒童任性妄為,在家不聽從長輩的教導,在學校也不服從管教。加之很多父母一心只想著掙錢,并不重視教育,會使留守兒童認為學習無用,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因此父母教育功能缺失成為產生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因素。
(二)學校教育功能不完善
除家庭以外,學校是影響留守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人在滿足基本的生理與安全需求的基礎上,還存在愛與歸屬感的需求。留守兒童往往心智還不夠成熟,更是情感意識逐漸增強的重要年齡段。當他們在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教育與關懷時,學校就應當承擔起管理、關懷與幫助的責任,從而最大程度上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上的缺陷。當學校教育出現問題時,會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
現實中,留守兒童在學校的教育還存在很多不當之處。首先,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存在著“失控區間”,主要體現在對非寄宿兒童的管理以及周末時間的管理失控上。許多監護留守兒童的老人認為孩子留在身邊才最放心,拒絕將孩子送去學校寄宿,當留守兒童放學后,學校便失去了對其的監管,許多留守兒童容易沾染社會上的不良習氣,加之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普及,導致心智未成熟兒童易受網絡信息流影響。此外,到了周末,學校對所有學生失去監管,留守兒童參與其他不利于其成長和發展的活動增多,在校管理和教育成效因為缺乏連續性而大打折扣。其次,在一些農村學校,學校設施及教師資源質量不高,由于缺乏家長的督促,一些教師甚至忽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把留守兒童與差生等同起來。長此以往,導致一些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成長軌跡出現問題,最終產生心理問題或者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學校教育的不完善成為留守兒童教育困境的次要因素。
(三)實質性解決教育問題政策的缺失
近年來,隨著社會開始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心理、生活等問題,國家也相應出臺了許多政策以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例如,2016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及時救助保護處于監護缺失或監護不力等危險處境的農村留守兒童,要充分發揮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員會的屬地責任等政策。全國大部分省份也出臺了留守兒童的保護政策,例如,山東省表示2017年建成全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平臺;福建省要求家庭、政府、學校盡職盡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全面建立,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源頭預防等關愛保護機制有效運行,侵害、傷害留守兒童權益的事件和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但是,縱觀這些政策,多關注宏觀層面,沒有給出補救方案或者建立扶助機制,對于實質性問題重視不夠。比如,當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愛與關懷時,需要在學校教育上投入更多的政策支持,搞好住宿條件,讓留守兒童能夠住在學校里與學生教師相處從而得到更多歸屬感。此外,留守兒童之所以留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庭的貧困導致父母外出務工,因此如何確保留守兒童能夠上得起學也是社會及政府需要關注的方面。
三、對策與建議
(一)確保留守兒童有學可上,不因貧困失學
貧困是留守兒童能否享受教育或繼續教育的關鍵所在,政府應積極有效地落實留守兒童家庭情況調查,在全面實施義務教育的背景下,制定規范的補助標準、補助范圍,適當加大對經濟負擔重家庭所給予的資助力度,可以考慮在免費提供教科書的基礎上,逐步實施免費供給伙食、交通費用補貼等政策,從而解決留守兒童上學的主要經費困難問題,確保留守兒童不因貧困失學。
首先,明確補助標準與補助范圍,確保該享受資助的家庭得到生活補助。其次,由于一些地方財政困難,導致地區補助范圍偏小,仍有很多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上不起學。各地區部門要在確定基本標準能夠滿足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適當擴展大補助范圍。最后,在建立完善的補助制度的基礎上,增加透明度,杜絕暗箱操作,使真正需要幫助的留守兒童享受到社會和政府的關愛。
(二)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心理問題開始更多低得到社會的關注,與國外發達地區相比,國內心理咨詢行業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且敏感的群體,其心理問題更是缺乏應有的幫助。有關部門應為農村學校配備相應的專職或兼職心理輔導教師,充分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班主任應定期走訪留守兒童,掌握家庭照料情況,并配合學校更多地開展課外活動,營造“家庭式”的校園氛圍,讓留守兒童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發展的消極影響。
首先,根據學校規模配備一定數量心理輔導老師,定期為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以及排解壓力,確保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時能及時得到關懷與治療。其次,學校要多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文娛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同時可以聘請專業教師或者社會人士對留守兒童進行特長培養,增加心靈上的慰藉。例如,湖南省婦聯曾組織“舞蹈公益百校行”活動,走進全省100所中小學,完成了近1 000學時的免費舞蹈培訓課程,惠及1萬多名農村留守兒童。此外,學校應承擔起與留守兒童父母定期聯系的責任,讓父母了解到子女學習、生活以及心理上的真實情況,并鼓勵父母與留守兒童多聯系。
(三)媒體宣傳改善農村風氣
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受眾的范圍不斷擴大,媒體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負面新聞經過媒體曝光后得到公正處理,于是媒體的社會地位隨之提高,人們遇到困難時,不去求助政府或司法部門,而是求助媒體,媒體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在農村,許多人信奉“讀書無用論”,以掙錢多少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這一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各村鎮機關可以利用媒體宣傳的力量,積極樂觀地引導農村風氣,鼓勵留守兒童多讀書,讓他們明白父母是愛他們的,而不是一味地宣揚留守兒童和他們的父母多么苦情。同時,通過媒體宣傳,鼓勵更多有能力的社會人士給予有需要的留守兒童以關懷,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四)完善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創業政策
留守兒童的父母選擇外出務工根本上是想給予子女更好的物質生活,鼓勵他們返鄉創業既可以拉動農村經濟增長,又可以使留守兒童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可以通過完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政策,來打破留守兒童教育困境。
首先,簡化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創業的市場準入,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一系列措施。其次,為返鄉人員提供便利服務,給予符合條件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父母有針對性的政策咨詢、執照辦理等制度上的“綠色通道”,例如,對返鄉人員創業免收登記類、證照類等行政事業性收費。此外,給予留守兒童父母創業輔導,定期開展創業培訓,讓有創業和培訓意愿的返鄉人員都能接受培訓。通過返鄉創業政策真正做到拉近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距離。
參考文獻:
[1]范先佐,郭清揚.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