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艷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代詩歌教學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加強古代詩歌教學閱讀設計,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對讀音、停頓的訓練;第二是詞語的品讀訓練;第三是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的分析。對于學生提高古代詩歌鑒賞水平,達到中考詩歌鑒賞的要求,形成語文綜合能力有所幫助。
【關鍵詞】古代詩歌 教學 閱讀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49-01
如果說中國古代文學是廣闊無垠的天空,那么中國古代詩歌就是最引人注目的銀河;如果說中國古代文學是浩瀚深邃的海洋,那么中國古代詩歌就是一座座秀美動人的島嶼;如果說中國古代文學是巍峨雄壯的高峰,那么中國古代詩歌就是山間潺潺流瀉的溪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代詩歌教學也因此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它像芳香四溢的花朵,靜靜的開放在教學藝園之中。加強古代詩歌教學“閱讀”的設計,對于初中語文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是我的幾點思考:
第一點思考:對讀音、停頓的訓練。語文課標中對讀音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朗讀不僅可以糾正錯誤讀音,讀出停頓,學習到朗讀方法和技巧,而且可以培養語感,對文意有初步理解和感悟。例如在《觀滄海》中,“水何澹澹”中的“澹澹”讀音為“dàn dàn”,很容易讀錯。這個詞和后面的“燦爛”的“爛”字押韻,有一種前后關聯的音韻之美,而且這個詞也描寫大海波濤的最重要的形容詞。讀準讀好這個詞,對理解大海波濤動蕩不定,起伏連綿的情景一定會有初步認識。
當然,只注重生詞讀音的訓練是不夠的,對節奏的把握也很重要,這就是課標中提出的“停頓恰當”。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停頓恰當”呢?這個問題在教學中必須長期訓練,還可以通過對句子進行意義上的劃分,如《行路難》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金樽”這一華麗貴重的器物和“玉盤”一樣,在意義單位上理所應當在一起,還可以互相照應和補充。總之,朗讀時讀音,停頓的訓練的古代詩歌教學閱讀設計中必不可少,當然,聲音大小,語氣語調乃至儀態訓練也不容忽視。
第二點思考:詞語的品讀訓練。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我認為有兩種詞語的品讀訓練不可忽視。一類是形容詞,如《望江南》中“斜暉脈脈水悠悠”,“脈脈”和“悠悠”都是疊詞,形容詞,前者原本是形容人含情脈脈,但在句子中是形容太陽余暉,顯然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這位美麗女子的神態,目光情意綿綿,含情脈脈,那么柔情,期待,充滿相思,甚至可以通過這個詞語想象出雙眸的朦朧迷離。“悠悠”則從江水悠長曲折聯系到女子望穿秋水的神態,從而體會她思念之深,相思之久,內心的無限牽掛和憂愁。第二類是動詞。《武陵春》最后兩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恐”和“載”字,“恐”是害怕和恐懼之意,深入探究這個詞語,詞人究竟恐懼什么呢?原來她內心深處的痛苦太深太重,憂愁悲苦纏繞自己無法自拔,甚至自我懷疑。“載”字則是對有形有重量的事物的描述,詞人被國仇親離的情緒所淹沒,加上眼前景物的刺激,讓人無法承受,她巧妙的把看不見的無形無重量的情感寄托在了舴艋舟上,有種水到渠成,巧妙聯系的效果,表現出無限悲傷、憂愁,讓人“欲語淚先流”。
第三點思考: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的分析。這方面是對詩歌技巧的學習和把握。
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具體包括:比喻、擬人、對偶、對比、夸張、借代、排比、反問、設問、互文等等。修辭手法對學生來說容易掌握,如李白的詩歌中就大量使用了夸張的修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擬人句如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比喻句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朝如青絲暮成雪”。對偶句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反問句如“柳園燈疏,梅廳雪,誰與細傾春碧?”設問句如“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用互文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證夫淚”。在詩歌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對修辭句進行判斷,從而領悟詩句的妙處。
其次,寫作方法的分析也非常重要。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
在古代詩歌中,寫作方法包括較多,包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直抒胸臆、欲揚先抑、襯托(烘托),夸張諷刺、前后照應、以樂寫哀、對比、象征、用典等。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判斷,結合內容進行分析、表達,最終可以理解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以上思考是我在古代詩歌教學中一些體會,非常淺薄,只是希望通過總結和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不斷鉆研,能夠對學生提高古代詩歌鑒賞水平,達到中考詩歌鑒賞的要求,形成語文綜合能力而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孫紹振)
[2]《唐宋詞十七講》(葉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