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唯 龍冰
十多年前,中國所有的城市電視臺,包括一些省級地面頻道,幾乎無臺不干一件事,這就是上馬一檔民生新聞欄目,由于它接地氣、說人話,很快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也成了各地方電視臺新聞立臺的看家法寶。但漸漸地,這道讓城市臺在央視和衛視的夾縫中爭得了一方天地的“地方特色小吃”,在喧鬧過后,收視狀況開始逐年下降。到了2015年前后,當新媒體異軍突起,對廣播電視主流媒體陣地的蠶食步步緊逼,電視民生新聞便首當其沖地受到沖擊,各城市臺廣告經營的萎縮,也大都是以民生新聞欄目中的廣告呈斷崖式下滑為標志的。
事實上,民生新聞的興衰并不是民生新聞的事實本身出了什么問題,但同樣是身邊的新聞身邊的人,為什么與十年前相比,落差如此之大呢?
首先,這與時代背景發生了變化有關。十多年前,民生新聞誕生之初,中國的電視新聞還是精英新聞,能在電視新聞里出現的人,非富即貴,普通市民百姓根本不敢想像自己也能成為電視新聞里的主人公,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有一種新聞把鏡頭對準普通人,讓人人都有可能成為電視里的新聞主角時,那種身邊人、身邊事的親近感、新鮮感和滿足感,一下子引爆了人們的熱情。但今天不同了,以自媒體、社交網絡為主體的新媒體早已滲透到人們生活中,政治、財經新聞在新媒體傳播中本身就不占主流,反倒是以普通人在微博里、朋友圈里曬幸福、曬恩愛,宣泄情緒和表達意見成為主體,它相對于過去以貼近性為優勢的民生新聞更加接地氣、更加說人話,把那些生活中你所關心的人和事,更加直接地呈現在你面前,如此一比較,人們還有什么必要按時間節點守在那兒,等電視上一條一條地按順序播放新聞呢?
其次,昔日民生新聞的火爆,或多或少都與其當年多有輿論監督、敢于直言、為民排憂解難等有關,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年一些民生新聞節目多以“幫忙”“辦事”為欄目名稱。但中國社會經過近十年的治理發展,政府部門的辦事作風和工作效率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了很大的進步,現在投訴的渠道更多了,更方便直接了,而且有時還往往比找媒體曝光更有效果,如此,就分化和轉移了社會公眾對媒體的關注和需求,久而久之,使曾經紅火一時的民生新聞熱線,不再是人們求助、投訴或者宣泄的唯一和優先渠道了。
盡管眼下在各城市臺民生新聞的火爆程度已大不如從前,但也只是從其超高的收視峰值回落到正常的收視狀況而已,它依然是各個城市臺經營創收最重要的廣告承載平臺。如果各地民生新聞的掌舵人能清醒地認識到問題出在哪兒,以及如何破解來實現民生新聞的迭代,相信民生新聞還是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和美好的前景的。
在傳統的廣播電視一家獨大的時代,新聞節目的生產流程是線性和封閉的,從采訪、編輯到播出,形成一個內部的閉環。采編播一條線流程中,除了記者采訪與外界有關聯外,其他環節和崗位都不需要外界的參與,坐在家里便可以完整地出產一期欄目。但這種生產方式出產的新聞節目,是一個信息相對單一、單向的傳播,只適合于新聞資訊相對壟斷的社會環境下,電視說什么,觀眾就看什么、信什么,但在時下的全媒體背景下,新聞節目如果還是這樣的“內部”生產,單向傳播,受眾也只是被動接受的話,就會發現現在的觀眾已不是那么好打發的了。這是因為,時下大行其道的新媒體,它從一誕生起,就先天具有與受眾互動的功能和特性,在一種開放的語境下,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已發生了變化,受眾已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也可以是新聞的參與者、生產者和傳播者,除了看新聞,他還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而網民的評論和觀點又直接豐富新聞的內容,拓展新聞的外延,成為新聞的一部分。甚至于在很多網民眼里,新聞正文后面的評論,因為代表著民意和公共意見,要比正文更有價值、更有可看性,關注度也更高。
開放式生產,不僅表現在讓觀眾參與進來,互動起來,還要體現在,民生新聞工作者,要善于“打入”與自己工作相關的各個朋友圈及工作群,這樣一方面可以在朋友圈中發現第一手的新聞資源,培植編外記者,最重要的是,要讓朋友圈,成為自己新聞產品的傳播者,利用網絡傳播的病毒式擴散原理,放大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2016年6月,在湖北省襄陽市發生了一起武瘋子街頭持刀傷人事件,襄陽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今日播報》的記者在獲取這一新聞后,立即通過警方的微信工作群,獲得了公安監控的現場視頻,這條再現了第一現場的新聞先是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當晚的電視新聞又綜合整理了微信網友的觀點評論,一經推出,立即在網上網下形成熱議,不僅當天就過了10萬+,而且因為網友的參與和在朋友圈的大量轉發,直接促成了襄陽市綜治委在事發第三天就緊急下發了一個關于加強精神病人社區管理及責任追究的文件,有力地推動了地方法治的建設和進步。
就像一種商品必須要知道它的客戶在哪兒、賣點在哪兒一樣,民生新聞也同樣要知道它的傳播目標是誰,受眾在哪兒。十年前,民生新聞之所以能大紅大紫,其實一定角度上講,也就在于它把焦點聚焦到了觀眾基數最大的普通老百姓身上,找準了受眾是誰。但十年之后,當新媒體出現,微信、微博、APP,包括電子商務在內,都可以利用其互聯網技術,根據用戶的瀏覽習慣和個人喜好,自動分類、點對點地精準推送時,作為大眾媒體的廣播電視,在傳播對象和滿足人們個性化資訊需求方面,就明顯處于劣勢。為此,現在不少城市臺開始在民生新聞欄目的話題和內容上,從粗放型向精準型轉變,從“閉門造車”的純粹主觀性策劃,向有客觀數據支撐的“訂單式”策劃轉變。例如2017年10月,湖北省襄陽市首次舉辦馬拉松賽事,襄陽廣播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今日播報》在制定“襄馬”賽事的新聞報道策劃案時,就沒有像過去那樣憑主觀想像,把重點放在賽事的名人趣事上,而是根據襄陽廣電自有的網絡輿情監測平臺,從公眾的熱議和朋友圈的轉帖中,發現市民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參與“襄馬”和身邊有哪些人報名了等等,于是《今日播報》的現場直播就把重心聚焦到市民參與的熱情和“城市的節日”這樣一個主題,結果在與央視體育頻道的同步直播中,襄陽臺的直播因為在方向和內容上更能滿足本地觀眾收視的需要,當天直播收視率超出央視體育頻道1.3個百分點,它成功地說明,針對性更強、目標更精準的電視節目,更能受到一個地域受眾的歡迎。
對于大多數城市臺來講,電視新聞節目的生產,一直都是“自產自銷”,即自己采制,自己傳播。這是基于傳統的組織構架和生產流程而造成的,一條再好的新聞,大多都是在電視上一次播過就完了,它不僅造成人力資源和新聞資源的浪費,還嚴重制約了自己新聞產品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而在全媒體時代,一條有價值的新聞,它可以在電視欄目上播出,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和APP的推送轉發、分享互動、反復置頂、嵌入熱詞、關聯鏈接等多種手段,來擴大其傳播和影響,讓一個小事件在幾小時之內就有可能迅速蔓延成全國性的熱點話題,這在傳統媒體過去一家獨大的年代是做不到的。
而資訊傳播的渠道可以更多、更廣了,反過來,它也對電視新聞的編輯記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職業素養能力的要求,新媒體技術應用的要求,和對新聞產品復合加工生產的能力的要求。目前,各城市臺基本上都已搭建有中央廚房,以實現媒體融合。而媒體融合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首先要讓自己的記者轉型成為全媒體記者,而作為全媒體記者,可以一人兼備文字、圖片、視頻等采訪能力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還要有適應電視、微信等不同媒體要求的新聞寫作能力,在差異化的視角、敘事、表達、語態等方面都能駕輕就熟。當一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出產的新聞產品,同時也兼備了新媒體傳播所具備的要素,二者在渠道上各展優勢,傳播上互推互補,讓一條民生新聞通過多端發布,從而達到傳播力和影響力被放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擴散效果。
所以說,在全媒體背景下,只要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在生產方式、思維理念、產品定位和傳播渠道等方面全面進行了融合,實現民生新聞的迭代,就會讓民生新聞繼續擁有強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