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網絡技術和數字化信息為主要內容的新媒體迅猛發展。新媒體在給人們帶來豐富、便捷的新聞信息的同時,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新聞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一舉打破了傳統媒體對新聞資源的壟斷,也日漸蠶食著傳統媒體特別是地市報的生存空間。
新媒體環境下,地市報如何成功轉型,實現與新媒體的融合共贏,不僅是影響力、傳播力、公信力建設的根本要求,更是地市報生存和發展的迫切選擇。面對新媒體以及中央、省級大報的雙重夾擊,地市報想要走出困境、逆境突圍,更好地實現發展,必須找準自身優勢和定位,立足本土,深耕地方,堅持“內容為王”,做深做精做透本土化新聞,以“地利”搶得競爭先機,用內容贏得發展優勢。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即時性、移動化、視頻化、互動性、分眾性、信息的海量化等諸多特點。新媒體語境下,傳統紙媒受到的沖擊有目共睹:新聞的壟斷地位被打破、讀者群大量流失、發行量明顯下降、廣告收入銳減、發展空間不斷被壓縮……作為一種區域性的地方媒體,地市報更是在中央、省級大報和新媒體的雙重擠壓下,生存和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與挑戰。
一直以來,傳統媒體在新聞信息的傳遞方面占據很強的壟斷地位,但新媒體的出現,使這種壟斷地位被迅速打破。新媒體傳播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手段多樣,除了文字、圖片等傳播手段外,還可以運用音頻、視頻、動漫、H4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播,加之新媒體傳播的及時性、移動化等特點,使受眾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新媒體的社交化、互動化特性,也使得人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能第一時間表達自己的觀點、主張,相互交流看法、感受。新媒體的這些優勢,恰恰是地市報在內的傳統媒體的“短板”所在。在新媒體的強勢沖擊下,地市報的讀者群開始大量流失,傳播力、影響力受到嚴重削弱。
新媒體時代,媒體生態更為復雜,傳播主體更為多元,受眾分化更加明顯,媒體競爭更加激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運用,在為用戶提供最佳體驗的同時,也為跟蹤用戶、分析用戶,進而實現廣告的精準投放提供了可能。這一切,極大地沖擊著地市報的廣告市場,加之中央、省級大報也在競相爭搶這塊“蛋糕”,致使地市報的廣告收入逐年銳減。
新媒體更新速度快、發布成本低,方便受眾根據各自需要選擇信息,且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呈現多樣化、分眾化特征,新媒體出現后,很快吸引了受眾的“眼球”,人們關注傳統媒體的時間大幅減少,導致地市報的受眾群急劇萎縮,發行量呈斷崖式下降。
新聞傳播有個普遍規律,即越是發生在受眾身邊的本地新聞,越是能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地市報的一個突出優勢,恰恰就表現在本土化新聞方面。與國家、省級大報相比,地市一級紙媒在新聞資源上不占“天時”,但占“地利”。所謂“地利”,就是讀者的地域接近性,實質上也就是新聞的接近性。這是維系地市報發展的生命線。
新技術的運用,也為新聞的接近性提供了數據支持。過去,我們在搞讀者問卷調查時,想知道一篇稿件究竟有多少人閱讀,通常只能獲得一個大概的結果,而現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出現,使得問卷調查更為精準、更為有效。比如,一篇推送的新聞,到底有多少人瀏覽過,多少人點擊過,又有多少人轉發過,每個人在這篇新聞中停留了多長時間……這些數據都能精確地統計出來。據大同日報微信公眾號的統計,凡是大同市內發生的新聞,在推送新聞時,標題如果冠上“大同”二字的話,其點擊量、轉發量會出現明顯的提高。這說明,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接近性仍未過時,人們還是更為關心本地區、本區域內發生的新聞和信息,更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凡是與受眾地理位置、心理距離接近的新聞,讀者就更為關注,更感興趣,反之,讀者興趣則很淡漠。
而作為報紙構成的另一大板塊,地市報時事新聞的稿源主要來自新華社和部分主流新聞網站,從獨家性和資訊的豐富性來看,地市報的時事新聞自然比不過中央媒體和省級大報,在很大程度上等于炒大報的“剩飯”;在時效性上,更是無法與以快見長的新媒體相抗衡。相對于大報和新媒體,地市報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時事新聞,而是本土新聞。
因此,新媒體時代,地市報要找準自身優勢和定位,充分挖掘本土化的內容、視角和觀點,適度壓縮時事新聞的報道版面,主打本土化新聞,在接近性上做文章,以地域特色求生存,形成在本地區獨有的、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牢牢抓住受眾,增強受眾與報紙的黏性,從而在夾縫中贏得生機。
可讀性是報紙的根本,地市報只有不斷增強可讀性,提升內容的吸引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與新媒體比,地市報具有專業的采編優勢、信息的資源優勢和媒體的品牌優勢,要揚長避短,形成差異化競爭,尋求更大更長遠的發展空間。具體來講,就是要從采、寫、編、發等環節發力,講好本土故事,做好本土新聞。
1.在采訪環節,要進一步轉變作風,改進文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了解民情、民意,反映民求、民愿,站在讀者的角度,以平民化的視角,用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用受眾易于接受的風格,報道他們的身邊人、身邊事,以必讀、耐讀、深讀的本土新聞,當好喉舌,架好橋梁,服務百姓,推動發展。
2.在寫作環節,要利用地方紙媒接地氣,能講故事、會講故事的優勢,創新報道手段,注重強化新聞的現場感、故事性和可讀性,增強本土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本土新聞做得更精彩。
3.在編輯環節,要發揮強大的內容生產力,加強新聞的策劃和整合,強化新聞報道的深度,以“深”取勝,以廣見長,讓讀者一報在手,就能了解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在版面編排中,要仔細研判讀者的新聞需求和讀報習慣,充分運用同題集中、新聞鏈接等手段,對新聞稿件進行必要的整合和加工,深耕信息內容,使每個版面都能重點突出,圖文并茂,為讀者提供有深度、高品質的新聞產品,滿足讀者對本土新聞信息的需求。
4.在信息發布環節,要努力爭搶時效,積極搶占新聞的第一落點,搶抓新聞,借鑒新媒體的傳播時效優勢,第一時間在自己的“兩微一端”上予以發布,讓采寫的新聞最快“落地”。
當今的新媒體講究用戶思維,注重用戶體驗,特別強調以受眾思維生產新媒體產品。正是這種用戶思維,倒逼著傳統媒體不斷融合提速,打造其在新媒體時代的競爭力。地市報也要充分學習借鑒新媒體的用戶思維,加快報網融合步伐,研究掌握用戶的所思所求,以優質、貼近的內容贏得受眾。這是地市報做好本土化新聞、增強報紙實用性的基礎。
1.突出報紙的服務功能,增強與受眾的互動,將內容的本地化、深度化與服務化相結合,對服務類資訊精耕細作,做網媒巨頭們提供不了的信息服務,為受眾提供具體、可用、有針對性的生活資訊,增強報紙與用戶的黏性。
2.針對新媒體信息海量、內容魚龍混雜的特點,充分發揮紙媒的社會公信力,對網絡上的一些熱點、敏感問題,及時發聲,及時有效壓縮雜音、噪音,釋疑解惑,疏導情緒,化解矛盾,為受眾提供權威幫助和實用指導。
1.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
2.張志安,劉杰.媒介融合的年度觀察及展望[J].新聞戰線,2015(0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