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美
(江西師范大學圖書館,江西南昌 330022)
圖書館的藏書如果只藏不通,那它就如一潭死水,發生不了什么教化作用。杜定友在《圖書流通法》一序中,就特別指出了圖書流通工作的重要,“現代圖書館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要使圖書和讀者發生密切的關系,此種關系之形成,實有賴于圖書流通方法之改良,和流通范圍之推廣。……圖書流通的工作,一方面在求方法的改良,出納簡捷,有條不紊,使讀者得以充分利用此智識之寶庫;一方面要使流通范圍推廣,將這智識寶庫普及于大眾。中國目前的急務,是普及教育;此項推廣工作尤覺重要。”[1]巡回文庫作為民國時期一項重要的閱讀推廣手段,優點多多,不僅靈活便捷,流動性強,而且能深入民間,遷就民眾,給民眾以均等機會。民國時期的巡回文庫形式多樣,其組織者也各有不同。但無論名稱如何多變,其目的都是以“書籍到民間去”為旨歸。巡回文庫這一宗旨,與現在圖書館界極力推行的閱讀推廣不謀而合。總結民國時期巡回文庫的分類及服務方略,期望對當今的閱讀推廣工作有所裨益。
兒童圖書館在兒童教育上的價值至關重大。它不僅對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性情的陶冶有重大影響,而且在彌補學校教育不足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民國時期兒童圖書館因為經濟關系設立較少,公共圖書館主辦的兒童巡回文庫就成為較好的補充。
從圖書質的方面講。選購兒童圖書的目的是為要適應兒童的興趣,和使兒童獲得知識的進步,如在沒有標準和沒有明白兒童閱讀趨向之前,寧可多買整部的叢書,如商務的小學生文庫、北新的小朋友叢書、自然叢書、兒童書局出版的兒童科學叢書、分年文藝讀物等。因為這些書他們在門類和年級的支配上已經考慮得比較周全,只要在圖書種類的分配上注意合適比例即可。
從圖書量的方面講。兒童巡回文庫究竟該采購多少圖書算作適宜,這要視它服務范圍內的兒童程度高下,以及兒童數量的多寡,學校學生學級的高低。倘若經濟許可,能把低中高三級的各類兒童書搜集到三千本以上,就比較充分點。次一點二千本,再次點一千本,那也足以辦起巡回文庫來。[2]
兒童巡回文庫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固定的巡回;二是流動的巡回。固定的巡回,是指在省市地方以沒有圖書室的公私立小學、公私立貧兒院、苦兒院民眾學校,及兒童集團為對象;以及在縣鎮地方以貧兒院,鄉村里的公私小學,民眾學校,及兒童集團為對象。流動的巡回,是由圖書館定制一種活動書車,或輕便的書架,足以安插圖書一百冊左右,每日令館役推車到兒童叢集的場所,如小菜場、公園和寺廟等巡回陳列,使游散的兒童得以隨處獲得讀書的利便。
小學的兒童巡回文庫,視路途的遠近,定為每半月或每一月交換一次,除寒暑假外,每年可以交換到十次或二十次,每次以三十冊算,一個小學每年可以看到三百冊至六百冊書。行之于鄉村的兒童巡回文庫,每屆交換的時候,可以直接在學校間進行。待到每學年終了或寒假開始,各校再將書寄還,以便整理補充。至于城市小學巡回的交換,不妨由館派員行之,乘機也可以考查小學閱讀的成績和指導閱讀的方法。[2]
兒童巡回文庫除了在初創時候費些購書費、購車費,及推行書車的工役之外,再別無他費。然而他的成效,卻不可小看。假使每一巡回文庫,每天只有十個兒童前來閱讀,三十組文庫,每天就有三百人閱讀。兒童巡回文庫花費不多,收效卻甚大,對社會上那些無書可讀的兒童可謂是一種救濟。
浙江嘉興縣教育局,根據第一次縣輔導會議議決,“各學區籌設兒童巡回文庫,以補救各小學圖書設備之不足;并促進兒童閱讀興趣,增強閱讀能力,擬定辦法”,敦促各區輔導會議主持機關遵照籌辦。[3]1928年初,上海縣教育局為豐富鄉村學校學生課外閱讀,也有創辦巡回文庫之舉。全縣150所學校,每校均配置文庫,3個月移換一次,每學區平均15周作小巡回,75周大巡回。三年后學校系統又創辦兒童讀物巡回文庫。[4]其他公共圖書館的流通文庫,雖不一定專為兒童開設,但其中兒童服務是必備內容之一。如:北京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1935年在蘭靛廠南門小學附設約書報處;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曾在縣、區的學校試設兒童流通文庫的流通點,送書閱覽;上海市立圖書館1936年在閘北寶山小學設圖書流通站為小學生提供閱覽服務;安徽省立圖書館1936年在八座小學設立圖書流通處,每月更換一次。[5]
在鄉村里面,一般的民眾知識低陋,思想蔽塞,以至使生活上的智能無所進步。雖然有的鄉民感覺讀書的需要,可是因為生活的重擔,而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此外,我國鄉村圖書事業不發達,以至使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陷在庸庸碌碌之中。民國時期圖書館事業雖有發展,但設施上大都偏重在都市,這種現象在普及圖書教育上不能不說是畸形的發展。可是處在經濟桎梏下的我國,要想使鄉村圖書館普遍的設立,這種企圖事實上是不容易實現的。因此要想挽救這種缺陷推行圖書教育,而得提高鄉村的文化水準,那么只有舉辦巡回文庫,才是唯一的捷徑。
巡回文庫的設施,不獨在經營設備上比辦理圖書館經濟得多,同時它所發生的教育效能,卻不比圖書館低。因為圖書館的設施,所處的地位是固定的,是期待于求教的,至于巡回文庫的經營原則正是相反,它是流動的,是遷就于求教的,是便于農民閱覽圖書的一種工具。因此只要經營得當,教育的力量更容易打進農民的生活。[6]5-6
在鄉村里圖書教育的對象,除少數的鄉紳階級和教師外,其余大部分農民群眾的知識全很幼稚,同時也是真正需要鄉村圖書教育的對象。然而這些人對于圖書的內容并沒有鑒別和選讀的能力,所以巡回文庫在選擇圖書的時候,要顧全讀者閱讀的能力,不可以主觀的認識,忽略了讀者程度的高低。
我國近年來各書局出版新書,有許多把書名上冠以“民眾”“大眾”等字樣,而實際內容的記載,卻是非常的深奧,實在不是一般閱讀能力低微的鄉民所能了解。如果選擇圖書的時候稍不留意,閱讀者便要發生種種的困難。對于鄉民閱讀的圖書,最少要合乎四方面的標準:一是文字淺顯,敘述明白;二是能引起閱讀的興趣;三是能灌輸現代的知識;四是定價低廉,版本完美。
至于圖書類別的分配,可依我國鄉村民眾生活的需要而定,總期望從圖書中使鄉民得到生活上、思想上、知能的進步。具體來說,圖書大致分配比例如下:小說30%,農業15%,自然科學10%,政治法律教育10%,歷史8%,藝術6%,醫藥衛生5%,詞典等5%,地理5%,雜類6%。[6]7-8
凡是進行一件事業,必須先要明了客觀環境和本身的力量,如此事業才容易成就。關于鄉村巡回文庫的推行,也應當預先注意到這幾層。圖書的數量有多少,人才上夠不夠分配,全要先有一個預判。不然,施教的目標只求廣泛,而限于人才和工具的力量不足,反使事業上努力的結果失之散漫。對于鄉村巡回文庫的經營,一定要把目標認清,確定巡回范圍,集中圖書的力量對鄉民定向施教。文庫巡回的村莊,最好能夠分布在經營機關的四周,在視導上和巡回時的次序上,全很方便。決定了巡回路線的范圍,和停留的村莊之后,可把巡回村莊及路線,繪成圖表,以便隨時參考。[6]18-20
平民教育家宴陽初先生在河北定縣平民教育中推行的巡回文庫,可以說是運行比較成功的鄉村巡回文庫。定縣的文庫到各村巡回展出,交通不便的地方就用巡回圖書擔,把圖書送到村頭田地,送到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面前。河北定縣這種隨時隨地,靈活快捷服務農民的鄉村巡回文庫,引起了農民濃厚的閱讀興趣,對該縣農民的繼續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7]
教師巡回文庫設立原因可以歸為三點:一為增加教員自身知識;二為提供教學參考材料;三為影響他人閱讀。民國《京師小學教員巡回文庫簡章》第一條,就對巡回文庫設立原因進行了揭示,“京師學務局為增進小學教員學識起見,特仿照巡回文庫辦法,舉辦小學教員巡回文庫。”[8]362-365民國圖書館學家李靖宇先生對此也有總結,“在(巡回)對象的找得,的確是作了不少的難,在無辦法中的辦法,我才毅然的找定了鄉村小學教師……,作我們巡回文庫的對象。為什么找到他們(或她們)作對象呢?我的理由,是很簡單的:因為他們在鄉村間,從事民眾教育,社會教育,小學教育等工作。第一的困難問題,就是感到參考材料的不夠。所以我以為在這初次辦理巡回書箱時,就抓住這個機會,給他們一點小的幫忙,請他們同我們成了好的朋友,請他們讀了書,很活的送到別人的腦子里去。這個辦法,倒比圖書館作宣傳的工作,來誘導人們,來閱覽書籍,是有效的多吧?這一點是說明以鄉村學,村立小學教師為讀者書箱對象的理由。”[9]
一是開辦方法。關于應備書籍,約分五類:一、教育書類占十分之四;二、文科書類占十分之二;三、理科書類占十分之二;四、法制經濟書類占十分之一;五、圖畫雜著類占十分之一。巡回文庫之書籍,于每巡一周后酌量添換一次。關于文庫組織,應隨地理上自然之區劃為宜,一時不便設立之區,可待學校增多時再行添設。關于文庫責任人,該校校長即為文庫經理員。凡一切保管書籍,交換書柜事項,均由經理員負責。
二是借閱規則。借閱規則是針對借閱者而言的,對借閱者的行為起引導和規范作用,一般從借閱方法、注意事項等方面闡述。如《京師小學教員巡回文庫簡章》附錄一,就要求“借閱人須先按圖書借閱簿格式、自注姓名、住所暨所閱圖書名稱、號數、冊數、交經理員領書”,“借閱圖書,須閱畢一種交還后再借閱他種,不得同時借閱至二種以上”,“公共借閱之圖書,須有特別愛護寶貴之意,不得損傷。如有損壞或遺失等情,須賠償同等之圖書,或相當之代價。”另外,須注意借閱者之間關系的和諧,要文明借閱,“如欲借閱之圖書現正有人閱覽時,須待其閱畢,不得強索。”[8]362-365
三是經理規則。經理規則是針對辦理者而言的,是要求辦理者在工作中須注意的事項。經理規則相對于借閱規則來說,需要注意的地方更多。不僅要求圖書蓋戳登記,還需照章分類編號登簿,排列整齊附于柜內。書柜置放位置亦有講究,須隨時留意勿令有損壞及潮濕之虞。書籍排列整齊,閱書規則須附隨書柜,以便檢閱。每日歸還之書,放回原處,不得錯亂,書柜宜時時保持清潔。經理規則方方面面,林林總總,特別重要的一條,是“如添有新圖書,須特別布告之。”[8]362-365這對宣傳新書,吸引讀者來說,也是良策之一。
相較于兒童、鄉村、教師巡回文庫設立的普遍性,工商巡回文庫顯得有點孤家寡人。工商巡回文庫受眾面較窄,對設立地區的人文環境要求也高。設立點必須是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該地區民眾對工商類圖書需求較大。如山西省立民教館設立工商巡回文庫,就是緣于“山西年來實施建設,提倡生產,工商理論技術之需要,驟形緊張,故規定先辦工商巡回文庫。”[10]嘉興民教館新辦工商巡回文庫,其目的亦為“增進工商業之發展,提高工商之知識。”[11]二是主辦館須擁有較豐富的工商類圖書做支撐。圖書是流通服務的基礎,如果沒有工商類館藏,設立工商巡回文庫就是空中樓閣。山西省立民教館之所以能夠擇定本市著名工商機關四處試辦,就是因為該館擁有較為豐富的對應館藏,能夠從中“選出工商適用書籍約1200冊”。[10]
民眾有圖書閱讀需求,巡回的圖書也準備就緒,剩下的就是如何運行巡回文庫了,而制定相關規則,保證巡回文庫的正常運轉就成為必要之舉。如嘉興縣立民眾教育館就特別制定了《工商巡回文庫巡回辦法》,從服務對象、巡回程序、巡回日期、應盡義務等方面予以規范。“凡本埠內之工商團體,均得享受本文庫巡回之權利”,“本文庫巡回程序,均依照本館擬定之巡回錄,受巡回之團體,無要求先巡之權利”,“本文庫巡回時期,每一團體,只以一星期為限”,“享受本文庫巡回權利者,在收受文庫時,須將書目與書檢對,在當時未檢對,以后如有圖書缺少或污損等情,均由收受者負責”[1]92,山西省立民教館在工商巡回文庫運行中,也特別注意規范操作,如在巡回圖書的選擇、路線劃分上,都有明確規定。該館文庫圖書的選擇,是依據“工業、商業、交通、工程、工藝、勞工、實業、經濟、科學、雜類”的順序進行。“本文庫暫設四巡回區,依左列次序巡回之:第一巡回區——山西平民工廠,第二巡回區——太原土貨商場,第三巡回區——太原晉生織染工廠,第四巡回區——山西晉華卷煙廠。”[10]
所謂輪船文庫,就是利用輪船作為交通工具,進行圖書巡回的文庫。根據輪船文庫的經營模式,可將輪船文庫大致劃分為兩種,一是輪船公司自營;一是公共圖書館附設。
這類輪船文庫的經營,要以民國時期的民生公司最為著名。民生公司由盧作孚1925年創建于重慶,是民國時期我國著名的民營企業之一。1949年以前為長江航線最大的私營輪船公司,有140多艘江海輪船,獨占川江航運。老民生公司在文化設施上的重視程度非一般企業可比,1936年公司圖書經費為3000元,1937年猛增為7200元,報章雜志為900元。為了培養圖書管理人才,還資送管理員趙晉侯到北平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圖書館去深造。到1938年4月時,民生公司圖書館收藏圖書已達21211冊,雜志21768,共42979冊,還有報紙合訂786冊。1937年全年,館內閱覽達7萬余人次,外借圖書11861冊。[12]
為了豐富廣大船員職工(大約有3991人)的業余生活,及提高船員的文化素質,民生圖書館還在各輪船上特別設立了巡回文庫,對分散在長江沿岸各分公司職工和各輪船囤船上的乘客與船員送書上門。每1只文庫箱裝書100余冊,每2個月調換一次。1937年,巡回文庫裝箱送達公司的17個部門,46只輪船,8個囤船,1個相關事業單位,閱覽的人達到12萬人次。此外,各輪船都訂有報刊雜志,大船訂閱10余種,小船訂閱七、八種。這樣民生公司職工不論在何地工作,都可以利用公司圖書館的藏書看書學習和讀報。[12]
一些省市立或縣立圖書館為了將館藏圖書充分利用,亦在游輪上設立巡回文庫,以方便游客利用旅行時間,增進興趣與知識。如浙江省立圖書館在江興輪船上附設圖書部,以供旅客閱覽。該輪船文庫頒有管理方法,閱覽秩序井然有條,該部備有各式報章雜志圖書,設置管理員一人,掌理保管及整理等事務,游客憑票購券閱覽。旅客每人每次閱覽一本圖書,如欲調換,須另購閱書券。另外,輪船上的圖書限在本輪船內閱覽,不得移借出外。[1]94杭州市立第三民眾教育館亦利用西湖游艇發展民眾教育,在湖濱、岳墳、延慶寺、凈寺、茅家埠等處各大船埠試約游艇五艘,設立游船書庫五處。這些游船書庫除藏有一切基本知識及各科常識書籍之外,并在書庫中留有象棋,以調劑民眾精神,增進讀者興味。更備有紙筆等文具,供閱覽者書寫之用。[13]江陰三里橋運河中,有各鄉之航船,每日行駛,江陰巷實驗民眾圖書館“試向舟中約定,負責置書,供船客閱覽”[14]。
舊時茶園空氣不好,茶客談天說地,賭博吸煙,常是烏煙瘴氣。為了改變茶園氛圍,讓茶客利用時間來閱覽書報,增知識廣見聞,一些公共圖書館亦在茶園內設立巡回文庫。
該規約由圖書館制定,對茶園應盡的責任以及主辦館應盡的義務做出規定。如要求每個茶園應設文庫箱一只,內藏圖書若干冊,書目一冊,本外埠報各一份,由該園堂倌逐日來館領取。報紙應逐日整理,用木夾夾好,以便茶客隨時檢閱。每日晚間,堂倌應將圖書整理一次,以免遺失紊亂。如果茶園文庫遺失圖書,應由茶園負責賠償。此外,為增加茶客閱覽興趣起見,主辦館應注意時常調換圖書。主辦館職員也應隨時來茶園指導閱覽,并舉行講演及其他活動。同時,還注意獎勵辦理成績優良的文庫,以資鼓勵。總之,茶園文庫規約對主辦館及茶園都具有約束力,二者都應共同遵守。[1]96-98
茶園文庫提供的良好閱讀環境,也需要茶客共同維護。為此,茶園文庫也制定有《茶園文庫閱覽規程》,對茶客閱覽時間、閱覽程序、閱覽行為等予以明確。如江陰巷實驗民眾圖書館制定的《茶園文庫閱覽規程》,規定“本文庫每日上午八時至下午六時,為閱覽時間,過時概不借閱”,“茶客如欲閱覽書報,應向本茶園堂倌索借,并在閱覽簽名簿上簽名”,“閱覽人在圖書上不得任意圈點、涂抹、折皺,加批或污損,倘有此種情形損壞圖書,則應照價負賠償之責”。[1]96-98此外,茶客閱覽書報時,切勿高聲吟哦朗讀,不得擅自將書報攜出店外。茶園文庫圖書僅限于茶園內閱覽,概不出借。如有茶客屢次觸犯條規而不聽勸告者,本館得停止其閱覽之權。
對于巡回文庫在民眾教育中的作用,時人趙福來在其《民眾圖書館與巡回文庫應備書目初稿》一書中,做出精辟概述,“將一組合于民眾需要的書籍,流通到社會團體里面,如工廠、社會、商店等,甚至于個人的家里;使他們善用閑暇時間,讀有益身心的讀物,既有了適當的消遣,復培養了品學才能。這樣圖書館可以使他們在作事之暇,或正在失業期間,無事可做的時候,有圖書館為樂園。而為一些士農工商各界人等,或鄉村人民絕少有機會可以到圖書館的,卻又有巡回文庫可以流通到那里,足不出戶,就可以讀有益的書而廣見聞,是乃予以均等機會的意思”。[15]趙復來寥寥數語,即已將巡回文庫的效用彰顯殆盡。他當時還是文華圖專的學生,就能有如此見地,實是令人敬佩不已!當今圖書館界,特別是公共圖書館,也在積極謀求閱讀推廣,民國時期“書籍到民間去”的巡回文庫理念及方式,似乎有不少可資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