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蕾 余 波 張妍妍
(1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四川綿陽 621010;2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圖書館,四川綿陽 621000)
閱讀是人類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手段,新西蘭閱讀史學家史蒂文·羅杰·費希爾在其著作《閱讀的歷史》中指出“每個人都必須承認閱讀的重要性”,“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閱讀就是文明之聲”,“閱讀之于思想,正如音樂之于靈魂”[1],可見閱讀對于個人人生樂趣、生命需求以及人類社會文明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隨著文字內容載體技術的變遷,人類的閱讀范圍、閱讀方式和閱讀行為都發生了變化,人們似乎已經形成通過移動終端獲取非專業信息的閱讀習慣,對于傳統紙本閱讀的興趣正在減弱。在此背景下,如何喚起民眾的閱讀熱情并引導大眾堅守閱讀本源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閱讀推廣也就應運而生。
國際上的閱讀相關活動基本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組織和發起:1972年,UNESCO向全世界發出了“全民讀書”的倡議,從此,“閱讀推廣”一詞開始活躍于各種倡導全民閱讀的組織機構的網站或工作報告中[2]。1982年,UNESCO號召全世界“走向閱讀社會”;1995年,西班牙向UNESCO提出設立“世界讀書日”的設想獲得通過并將每年的4月23日確定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讀書日”;1997年,UNESCO又發起了“全民閱讀”活動[3]。我國的全民閱讀活動始于1997年,時年中宣部印發了《關于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倡導全民閱讀,構建閱讀社會”的“知識工程”[4];2006年,中宣部發出《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這標志著政府推動全民閱讀進入常態化階段[5];2011年,“全民閱讀”首次被寫入中央文件[6];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開展全民閱讀活動”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7];2014年至2016年全國兩會上,“倡導全民閱讀”連續3年寫進中央政府工作報告[8];2017年全國兩會上,“全民閱讀”第四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由過去的“倡導”升級為“大力推動”;2017年4月,國務院就《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公開征求意見[9];2017年5月,《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將全民閱讀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重大工程”之一[10]。
雖然我國的閱讀推廣與全民閱讀活動已由當初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當前的燎原之勢,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與問題。長期以來,社區閱讀推廣由于沒有準確的定位而無法確定該由哪個部門具體承擔,社區圖書館常常扮演著這一角色,但它們以“有書讀、有報看”為目標,提供以圖書、報刊借閱為主要內容的原始服務。由于種種限制,這些社區圖書館在各方面的資源較為匱乏,空間結構比較單一,很難滿足讀者對舒適度、互動性、文化氛圍、精神追求等層面的需求。隨著眾籌模式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國家開始以匯集各種社會力量共同開發產品和服務的方式化解閱讀推廣困境[11],歐美地區將眾籌模式應用于圖書館項目且取得了成功,如“一本書、一個社區”活動等[12],我國也出現了由北大校友發起的“元坊村蒲公英鄉村圖書館”項目、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圖書館聯合眾多機構打造的園區閱讀聯盟、石家莊尚學書社采取的“10本圖書入會”等一批優秀的眾籌閱讀推廣項目,還有不少學者在積極探索眾籌在圖書館[13,14]和農家書屋[15]中的應用。
綿陽市五六八社區書吧(以下簡稱五六八書吧)正是在借助眾籌力量的基礎上創新了閱讀形式,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鑒、符合現代社區居民閱讀行為與習慣的發展之路,達到了“居民有書讀、書本有人讀”的閱讀推廣效果。下文將介紹五六八的相關案例,以展示社會眾籌在社區閱讀推廣中的實踐探索,期望為國內其他社區的閱讀推廣提供參考。
綿陽五六八社區書吧是由綿陽日報社記者2016年7月發起創辦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五六八書吧目前已成為涪城區全民閱讀示范點。下文將從資源籌措、運作方式、模式拓展三個方面剖析該書吧的運營模式。
2.1.1 志愿者“獻一點”
在書吧創建初期,只有想法,沒有場地、沒有書本、沒有資金、沒有人員,張登軍在各種平臺發布上募捐信息,積極爭取到社區鄰居免費提供的200多平方米門面房作為書吧場地。朋友們聽說后紛紛捐出自己的圖書,許多居民也自發捐贈書籍,慕名而來的志愿者們也參與進來,獻書、獻智、獻資金。書吧倡導公益閱讀,免費提供開水,為了節省開支,書吧沒有聘用專職管理員,而是由書友輪流兼職服務員。屋內設有自助捐款箱,箱上寫著“無論多少,你的每次投入,將會讓公益書吧的燈亮的更久”的廣告語。
2.1.2 社區“補一點”
除了尋求社會資助外,書吧還積極向所在社區爭取援助,社區“兩委”主動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到專項啟動基金1萬元。書吧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鄉賢文化鑄魂,不斷向居民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目前書吧已成為社區內免費開放時間最長的文化新陣地,但為了使書吧在匯集更多社區居民的同時可以繼續運營下去,社區還在積極為書吧向上級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
2.1.3 部門“送一點”
在團市委等各部門大力宣傳下,該書吧的狀況在全市廣泛流傳,吸引了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由于書吧在社區內,所以比較了解居民的閱讀需求,市圖書館、市方志辦、市文廣新局等部門則按需贈送相關書籍。目前,該書吧共有歷史、民俗、地方志、教育、小說、散文、詩歌、名家名作、新人新作等方面的書籍4000余冊,除了創辦初期志愿者捐獻的2000多本外,其他均為各級免費部門贈送。
2.2.1 說書人選書說
社區地處城郊結合部,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常年留守社區的多為老人和小孩,對他們而言,閱讀書籍時既存在文字障礙又存在理解障礙,為此五六八書吧邀請了四川評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秀水評書”傳承人楊文軍、宋紹平等每月為居民講評書。針對不同讀者群體,因人而異“丟扔包袱”,講評內容以歷史名著居多,通過名著講說向讀者傳遞古今正能量,詼諧幽默地培養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說書”開講前,向讀者發放調查表,了解活動傳播效果,為后續活動開展提供借鑒。除了講述書籍之外,說書人有時還會針對當下熱點事件開展講座類似活動,講述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提升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2.2.2 讀者找書聽
并非說書所講的內容都能引起讀者共鳴,書吧允許也倡導讀者自選書籍,當讀者對說書人講的內容不感興趣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并告知書吧服務人員,既可選擇書吧現有書籍也可選擇外來書籍。服務人員將讀者所選書籍向全體讀者公布并征求意見,得到十人以上讀者同意后便可確定為說講素材,說書人既可由讀者自我推薦也可由專業說書人擔任。“自我選書、自我講書”形式既增強了讀者對書本的理解也加深了讀者對內容的記憶,某些讀者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積極選書并自薦為講書人。
2.2.3 “說聽互動”
“說”和“聽”之間不是獨立的單向信息傳遞,說書人、讀者之間是多向的交流互動關系。每次說書結束時,說書人都會現場邀請幾位聽眾談聽后感想;遇到引起讀者強烈共鳴的點時,說書人會組織線下深度交流、探討。讀者之一、市美術協會副主席鮮曉云女士還現場作畫一副來視覺詮釋“聽后感”。
2.3.1 “紅榜留好名”
書吧建設過程中所獲得的所有資助信息,都有專人負責記錄。每次活動開始前,書吧會向社會募捐相關物資,活動結束后,書吧會張貼“紅榜”列出出資承擔活動成本的志愿者,捐錢、捐物、貢獻智慧的人都會獲得“紅榜”題名,這既是對捐助者的感恩也能引起更多的人關注并參與該活動。
2.3.2 “平臺共分享”
為了進一步擴大書吧的影響力,書吧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宣傳推廣。某公司免費為書吧開發了云書屋App,通過該平臺書吧既可募集項目資金,讓書吧從線下搬到線上,又可使鐵桿粉絲通過客戶端掌握書吧信息。這一舉措不僅吸引了更多年輕群體的加入,還豐富了書吧的宣傳形式。據統計,來現場聽說的人群中有15%是通過社區海報得到消息,各類網站占10%,云書屋APP占35%,社交媒體轉發占40%。
2.3.3 “復制惠千家”
豐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動提升了書吧的文化氛圍和人氣,書吧里的人越來越多,平時不愛看書的居民也會在喝茶時翻看故事會一類的書籍,甚至有些“麻將客”也變成了“書蟲”。五六八書吧的模式已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不少社區、高校、文化服務機構紛紛參觀學習。今年4月份,書吧已被涪城區文廣新局批準為涪城區全民閱讀示范點,準備在其他小區推廣該做法,讓更多居民愛上閱讀,一些茶館、會所等也準備引入說書模式。書吧從單純的看書點變成了兼具多種功能的“文化沙龍”,其獨具特色的“說書”模式已在周圍社區投入實踐。“少打麻將,多聽書、多讀書”將逐步成為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常態。
走進書吧小院,立有數塊朱紅色宣傳牌匾,分別書有書吧名號“五六八社區書吧”、全市閱讀推廣宣傳語“書香涪城,美麗綿州”、綿陽本土文化名人介紹“南山十賢”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等;屋外植棕櫚枇杷,筑有假山噴泉,石塊砌磚鋪路,山水小院,紅花綠樹,古香古色;說書場備有淡黃條紋遮陽棚,棕色藤椅,茶幾、水壺水杯,綠植盆栽,樹蔭密布;室內置以米色書架,川內名人文化、國學字畫裝幀,空調、冰箱、插座一應俱全,免費提供沙發、開水、WIFI。在此環境中品一杯香茗、一卷書,偷得半日閑散,或約三兩人下棋對弈,這就是一種生活樂趣。如此優雅的環境在公共圖書館或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中恐難以實現,這正是眾籌的優越之處,許多物資都來自志愿者的友情捐贈,可以不受各種政策規矩的約束而隨心布置,志愿者如對待自己家一樣裝扮書吧。
書吧在裝飾時考慮到綿陽本地文化遺產豐富,特地設立了文化藝術展示區。書吧成立之初,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炳林毛筆”的傳承人就在書吧設立了毛筆展示臺;隨后,綿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雕會”“鑫田糧藝畫”也在書吧內設立了展示臺。各傳承人在書吧免費展示的不僅僅是一件件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更是想喚起民眾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如果有人對這些產品感興趣,可以聯系文化傳承人,免費學習相關技藝。此外,書吧內還存有多種特色書籍,如《漢書》《后漢書》等歷史傳記,《輿地紀勝》《太平寰宇記》《方輿勝覽》等地理史志,《直隸綿州志》《綿陽市志》《綿陽年鑒》等綿陽地方縣志,許多書都是孤本,具有極強的保存價值。這些特色書籍與其他普通書刊交相輝映,折射著歷史的厚重感,訴說著歲月滄桑。
五六八書吧最出名當屬其說書模式了,《包文正審烏鵬》《忠奸俠影》《江姐上船》《程咬金劫皇綱》《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李白醉草〈答番書〉》等經典的評述橋段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居民表示“聽得不過癮,希望再講一場”。說書結束后不少居民走進書吧查看相關書籍,想從書中詳細了解相關歷史,有的家長還想為孩子講述相關片段。說書形式見效后,書吧開始探索用音樂快板、諧劇等形式講書,希望把優秀書籍中的經典內容講述給群眾,引導大家讀書。2017年4月4日,書吧邀請綿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單戲傳承人冉明戶為讀者演出了三場被單戲《百花樓》《豬八戒背媳婦》《兩兄弟打虎》劇目。通過評書以講帶讀、通過書畫以寫帶讀、通過戲曲以演帶讀,這些形式不僅讓聽眾聽到了經典書本的內容,也讓他們直觀感受到當地傳統文化帶來的快感,激發起藏于內心的閱讀欲望。四川評書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昌年畫、平武剪紙也在川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被單戲是川內特有的一種民間戲曲,如果把這些藝術搬到公共圖書館或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需要花費不少經費,但公益眾籌卻讓這些高雅的藝術免費走進居民生活。
五六八書吧之所以成功,各類宣傳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共青團綿陽市委官方微信公眾號“青春綿陽”、涪城區官方微信公眾號“涪城播報”、綿陽本地文化宣傳微信公眾號“左綿公館”、綿陽本地文化名人個人微信公眾號“10號茶坊”、綿陽日報社官方微博“綿陽全播報”、綿陽新聞網、綿陽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等媒體多次對五六八書吧的相關情況進行宣傳報道,內容涵蓋募捐發布、書吧介紹、人物采訪、活動宣傳等,有效地擴大了書吧的影響力。2017年9月,書吧與綿陽中環電影城聯合推出“閱影匯”家庭閱讀計劃活動,以家庭為單位,由家長帶領子女一起閱讀,只要每個家庭每月累計借閱2本以上圖書,即可獲得1張中環影城電影票。如果閱讀之后寫下不少于500字的讀書心得,可再獲得一張電影票,每個季度由書吧評選出優秀書評并頒發獎品。2017年9月24日,綿陽籍作家安昌河在書吧舉行長篇小說《羞恥帖》座談會,二十余位作家到場參與,為書吧增添了不少文化氣息。9月30日下午,綿陽當地漫畫家、攝影家龔旭攜新出版的漫畫集《九日繪》在五六八書吧簽售。通過媒體宣傳、名人帶動、企業聯合等形式,五六八書吧在本地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社區作為一種特定區域居民的共同體,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它不僅是居民生活的場所也是居民思想觀念、意識形態、文化交流等的舞臺。社區文化建設是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有效解決社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的主要途徑,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在社區進行閱讀推廣能使社區成員了解閱讀推廣的意義,幫助他們掌握閱讀的相關知識和技巧,這對于提升他們的文化水平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義。社區書吧作為一種社區文化現象,應該關注和回應社區的發展變遷,同時發揮作為家庭、社會之外第三空間的價值和功能,形成社區中心。社區書吧首先是社區的,社區是它的根本屬性,也是社區書吧得以存在的源頭活水。社區書吧要認識和發現社區的發展狀態、地域空間、人文傳統、居民結構等資源要素,努力尋找到社區居民最根本、最迫切的問題與需求,以此為導向設計空間、資源與服務[16]。五六八書吧在社區內營造的閱讀空間,有效地聯結起社區乃至社會上的各種資源,承擔起面向社區居民服務又兼顧社會效益的責任,積極參與社區的文化治理。
技術革命和社會變遷已經對現代人類閱讀的形式和內容產生重大影響,人們已經逐步脫離了原始的閱讀行為轉而變成低頭刷手機一族,即使有閱讀行為的其閱讀習慣也已經走向了電子化、移動化和碎片化[17]。當傳統的文化服務機構提供的資源和服務越來越多地被代替的時候,往往是這些機構自我檢討和價值重構的時候。社區書吧要想把人從現代技術成果的“魔爪”下解救出來,就需要以人為本,突出人的價值,注重人與書之間的互動,圍繞人的需求、體驗配置資源與服務。五六八書吧沒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那種冰冷的建筑和僵硬的管理制度,群眾自我建設、自我管理、自我運營,采取多種形式讓讀者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最大限度地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此外,五六八書吧還根據不同節氣邀請專家舉辦“健康講座”“生活常識講座”,根據群眾需求舉辦“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培訓”和“書畫藝術交流”,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公益文化活動廣受群眾歡迎。
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民眾對文化的需求將日益增高,對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對文化服務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社區書吧作為社區文化環境建設的重要陣地,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社區書吧也是最容易開展、最行之有效、最能體現社區文化價值的事業[18]。社區書吧要以傳統文化發展與傳承為基調,與所在社區的文化取向相一致,體現該社區特有的文化特征,采取多種形式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營造和諧向上的社會風氣[19]。五六八書吧正是社會優秀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在建設運營上,五六八書吧采取公益眾籌、自主管理等形式,體現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克己自律的精神;在裝飾布置上,五六八書吧采用淡雅、簡單、古樸的形式,體現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在閱讀形式上,五六八書吧通過評書、川劇、諧劇、音樂快板等“講書”形式,把優秀書籍中正能量的章節內容講給群眾聽,不僅極大地激發了社區成員的閱讀興趣還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推廣。
本文所選擇的綿陽市五六八社區書吧雖然僅是一個城市小社區的探索,但其推廣方式有一定的時代性和代表性,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比較創新的資源籌措形式和獨具特色的運作方式及模式拓展,特別是該書吧在空間構造、內容設置、形式設計、宣傳推廣等方面的做法值得廣大基層文化服務中心學習借鑒,但我們也應看到五六八書吧在專業人員、資金投入、服務人群、服務模式、認可程度等方面的困境,這也是基層閱讀推廣普遍面臨的問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