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強(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了一種全新的舞種——現代舞,它起源于德國卻興盛于美國,這是一場舞蹈藝術的變革。西方舞蹈史學家根據不同時期現代舞的特點將其劃分為五個階段——即自由舞時期、早期現代舞、古典現代舞、后現代舞、后后現代舞。
1.自由舞時期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西方現代舞發展的初始時期,它試圖解放人的身體與心靈,對其進行實踐的是美國的兩位女性舞蹈家:洛伊·富勒、伊莎多拉·鄧肯。
洛伊·富勒是第一個將現代舞搬上舞臺的舞蹈家,在對舞蹈本質進行探索之中,富勒建立了“整體劇場”的概念,既獨立而又與其他藝術緊密相連所架構起來的舞蹈藝術。她的代表作有《蛇之舞》、《裙子》等。
“現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鄧肯一直被現代舞蹈家奉為精神領袖,她渴望建立民主自由的美國舞蹈,將生活與藝術一體化。她是一位女權主義者,在她的作品中不乏贊美女性自由的身體與心靈的表現。其代表作有《戀愴奏鳴曲》、《藍色多瑙河》等。
2.早期現代舞
早期現代舞是繼自由舞之后現代舞發展的第二個時期,時間在1915年至1932年之間。這個時期承接了自由舞的發展,代表人物有德國的道夫·馮·拉班、美國的露絲·圣丹妮絲及泰德·肖恩。
3.古典現代舞
這是一個現代舞史上承上啟下的輝煌時期,時間大約在20世紀20—30年代,現代舞的面貌開始變得粗糲和冷漠。這個時期,現代舞的代表人物是瑪莎·格萊姆,她認為舞蹈是一種藝術、一種經驗、是生命狀態的演出。她提出舞蹈要以呼吸為原動力,創造了“收縮—放松”這一技術原理,成為世界范圍內流傳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現代舞體系。其代表作有《悲歌》、《光明三部曲》。
4.后現代舞
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出現了一種從觀念、技術和創作方法上都力圖與古典現代舞背道而馳的舞蹈風格,從而印證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一社會規律,使這一時期的現代舞受到了各個階層文化的影響,具有了反藝術、反舞蹈等傾向。
5.后后現代舞
后后現代舞也稱“反后現代舞”,是20世紀80至90年代的產物,更加喜歡通俗而不庸俗,流行卻很嚴肅的態度。主要代表舞團有:ISO和美國摩西創辦的皮羅布魯斯。
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由吳曉邦、戴愛蓮等人開始引進創編現代舞。不過由于戰爭與社會動蕩不安,現代舞在中國發展的情況并不樂觀,陷入了飄搖與迷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復蘇、思想上的開放,現代舞在中國也得到了發展。不可否認,現代舞的出現,給世界舞壇注入了新的能量。在二十世紀末的中國,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發展。許多現代舞的先驅者:如林懷民、游好彥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西方的現代舞藝術與偉大文明的中國特有的傳統元素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將會被更多的觀眾接受與認可。現如今,現代舞蹈家常常將“走向本土”與“國際接軌”掛在嘴邊。因此,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我們更應該尊重東方文化的主體地位,盡可能小的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依靠著民族文化、哲學和美學,才能使現代舞具有廣度和深度。
舞蹈《行草》則是由林懷民創編,云門演出的作品。“云門”之名來自于中國古書《呂氏春秋》中的一句話:“黃帝時,大容作云門,大卷……”,這一名字也顯示了他們的創作特征:追溯中國遠古文化,同時又包羅萬象,將西方現代舞的技巧與中國傳統元素進行融合創作。當林懷民談起《行草》的創作想法時,他表示:他的靈感來自中國古代書法家王羲之、懷素的草書,這是現代舞用肢體與中國傳統元素“行草”在進行交流。中國書法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藝術,是一種特有的視覺藝術,以中華文化為內涵,以漢字為基礎。而舞蹈是肢體的藝術,能夠動態和靜態結合起來。《行草》這一作品,把舞蹈與書法相互借鑒,相互融合。通過舞蹈,來感受中國書法獨特而又高雅的美。
氣韻是舞蹈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夠深刻的反映出舞者對于作品的理解程度。在《行草》這一作品中,舞蹈演員的每個出手、動作的起落、身體的移動,每個動作與書法的聯系,無不體現著作品的“氣韻”。整個作品中中國傳統元素的加入不是用來點綴的,而是將其貫穿于整個作品的始終。西方現代舞是舞蹈動作的基本原型,而太極、武術、古典舞等中國元素的融入,使該作品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同時充滿了中國古典的氣息。在舞蹈作品中,舞蹈動作的韻律、節奏、力量、動勢都是內在氣韻的體現,好比中國古典舞中的含、腆、提、移都是跟隨著氣息的輪轉而運動。作品《行草》中運動著的頭、手、足等姿態軌跡就如同書法中綿延不絕的筆畫。
行草這部作品,運用太極、書法等表現手法,創造了非凡的意境。舞劇的開始,沒有音樂,舞者穿著一身黑色的服裝,仿佛是名家毛筆下的墨跡,方形燈光打下來,舞者像是在字格中用身體書寫,優雅而又狂放,內斂而又曼妙,使人沉心靜氣,又隨舞者動作而心潮澎湃。“纏絲”動作的反復運用,加之舞者行云流水的舞蹈軌跡,使觀眾更好的理解這部作品所表現的內容,使得書法中筆斷意連的奇妙情態得以再現,同時也使舞蹈與書法緊密的結合。
舞蹈《行草》看似是在表現書法的臨摹,又好像在表現書法家書寫時的筆走龍蛇。看似平鋪直敘,卻又峰回路轉,看似風平浪靜,卻又暗藏波瀾,書法與舞蹈融合的如此精妙,這樣的意境,與我們的心靈產生共鳴。用純粹的身體演繹和思考,對千年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傳達。
云門舞集的獨特魅力就在于它將東西方美學藝術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什么叫現代舞?打破古板程序,自由的表達舞者內心,是現代舞的獨一無二之處。置身其中,表演者可以將最佳狀態進行酣暢淋漓的展現。林懷民表示,自己不只是對舞蹈有意,同時對東西方各國文化都充滿著濃厚的興趣。
林懷民的作品中,中國的符號運用越來越多。例如中國的傳統建筑、壁畫、水袖、面具、長袍等。《行草》中,舞臺視覺符號中運用了書法、名家字跡、宣紙、墨等中國元素,舞者將肢體語言與這些中國式符號融為一體。
林懷民的舞蹈美學意識已不僅僅局限于東方或者西方,而是將東西方文化有機的融合起來。不論是從內在思維意識,還是外在的表達方式與藝術特色,在于國際接軌的同時,更趨向于本土文化,打破了人們心目中所認為的現代舞是西方的這一認識。他的作品既展現了西方的立體思維,又具有東方深奧的哲學價值,能夠更好的深入觀眾內心。《行草》這部作品很好的將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調整。